农村小学寄宿管理模式综合实验研究报告_对照组论文

农村小学寄宿管理模式综合实验研究报告_对照组论文

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模式综合实验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管理模式论文,农村论文,寄宿制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的提出

浙江省磐安县是纯山区县,村民星罗散居,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10人以下的微型村校大量出现。据1992年初统计,我县原有小学346所,其中10人以下的微型学校就有129所,约占37.2%。1992年,磐安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小学布局调整,共撤并了村校112所, 占原有学校总数的近1/3,初步实现了学校布局的合理化,然而寄宿生随之大量出现。因此,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就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1993年我县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山区老百姓“人人有书读”的愿望,那么,如何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体系,也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我们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将日益提高,青少年接受学校专门教育的时间相对延长,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主体,能较好地发挥整体功能,实行比较全面的教育。寄宿制管理模式正是社会生产方式改变的产物,这种模式既是适应我县搞布局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需要,更是提高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基于以上认识,1994年9月,磐安县实验小学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结合社会实际,建立起封闭式生活管理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低收费、高质量的小学寄宿制管理模式,并开始了综合性研究。

二、理论假设

就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言,寄宿制管理模式相对延长了学校教育的时间,具有较强的可控制性,有利于解决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矛盾。即:现代人的独立意识增强与儿童对父母依赖性增强之间的矛盾;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与失当的家庭教育观念的矛盾;社会文化环境的多元化与家庭教育方法简单化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科学化的要求与家长教育素质偏低的矛盾。本研究报告根据实验与调查的结果将着重论述的观点是:就优化学校内部管理而言,寄宿制模式与走读制模式相比,在儿童身体素质、认知能力、个性社会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

三、实践措施

(一)确立寄宿制管理模式办学目标,强化育人功能,合理安排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时间,把学习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保养与锻炼,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集体主义思想和学生个性社会化的教育。

(二)实施整体优化的管理模式,具体有以下做法。

1.时间管理合理化 学生的在校时间由6小时延长至24小时, 如何安排6小时以外的时间?除了生活内务所需的时间外, 我们学校的作法是做到“四个保证”:①保证学生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②保证2小时课外兴趣活动或自由活动的时间;③保证0.5 小时以上的晨间体育锻炼的时间;④保证0.5小时以上的儿童电视节目的时间。 通过这些措施,既保证了文化课教学时间和睡眠休息时间,又腾出大量时间用于体育锻炼、课外兴趣活动、娱乐和自由玩乐。保证学生在学校学得有效,息得安宁,玩出名堂。

2.内务管理军事化 学校通过生活管理教师的生活指导,集中时间军训等方式开展生活内务管理教育。学生的床铺、蚊帐、棉被、脸盆及其他生活用品统一设置,编号管理。按军事化要求摆放得有条不紊,达到清洁卫生,整齐美观。

3.食谱编排科学化 按照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1981年5 月修定的《儿童及青少年一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的标准,制定小学生每人每日食物种类和数量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编排学生的周食谱和月食谱,使学生伙食粗细粮、荤素菜搭配合理,同时注意与学生的锻炼、学习等活动量联系,营养供给科学化。

4.课外活动序列化 对寄宿生的课外活动实现序列化的管理,做到“五定”:定指导教师、定活动地点、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定活动质量。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专职教师指导与校外辅导员辅导相结合,建立艺术、体育、科技、社会、生活五大板块的活动课程体系;(2)全面提高与分层要求结合,通过兴趣活动, 使所有学生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在教育目标上体现层次性,对儿童能力进行具体化的分解,分层要求,十五种初级常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有所掌握,十五种高级常能要求部分学生或部分掌握(见附表);(3)注重处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参与之间的关系, 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既有教师统一指导的兴趣活动,又有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在课外活动时间内,学校开放电视录像室、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或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在休息、娱乐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附表:

十五种初级常能十五种高级常能

1.会阅读、写作 1.会写小小说

2.会计算、应用 2.会速算

3.会说、写英语 3.会中、英文翻译

4.会游泳、健身 4.会武术强身

5.会按交通规则独立行走 5.会烹饪

6.会交朋友 6.会采访、报道

7.会识谱、跳舞 7.会表演、演奏

8.会一种乐器8.会"一体"书法

9.会绘画、书法 9.会国画、油画

10.会烧饭、做菜 10.会做电动玩具

11.会洗补衣服

11.会电脑打字

12.会布置教室、房间 12.会自做艺术品布置校园

13.会急救养身

13.会养殖种植

14.会走一种棋

14.会临时演讲

15.会管理班级

15.会领导工作

5.思想教育集体化 加强寄宿生的思想工作,引导独生子女摆脱从家庭小团体中确认自我的现象,把“自我”溶入集体中确认,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具有强凝聚力的集体。

6.心理教育个性化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培养,通过“夜间十分钟悄悄话”广播站等形式,从小处着眼,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通过建立学生个体身心素质档案,进行全面系统的学生身心情况分析,对每位学生实现动态化的心理引导和健康教育,促进儿童个体社会化进程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四、变量控制

由于本实验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综合实验的变量往往不只一个甚至不够具体。它所解决的任务不是揭示某一变量在某种条件下如何起作用的,而是要在教育这个系统范围内综合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寻求把各种变量最优组合以产生最佳整体效果的途径。这就决定了实验因子或自变量也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对变量控制不可能实现完全控制,只能达到既有控制而又没有达到完全控制的准实验水平。

(一)样本分组 以新生入学自然报名为基础,把学生分寄宿生组、非寄宿生组两大类,本文把寄宿生组确为实验组,把非寄宿生组确定为对照组。由于学生类型数量有部分的变动和研究的样本规模不一,所以,每组数据的样本规模在有关表格中都有注明。

(二)条件控制 白天6小时寄宿生与非寄宿生混合编班, 保证所接受的教育条件完全一样。寄宿生与非寄宿生接受教育的不同的条件:6小时以外的时间和一日三餐, 寄宿生接受本文第三部分“实践措施”所描述的寄宿制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教育,非寄宿生接受自然条件下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五、结果分析

(一)四年级实验组(寄宿生)与对照组(非寄宿生)认知能力发展情况比较研究。1994年入学时我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统一标准的《中国—比纳量表》智商测试。1997年7 月我们仍然运用《中国—比纳量表》进行智商测试,并采用县教研室的语文、数学智能卷进行了统一测试,其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认识能力测试平均分比较

1994年7月智商测试 1997年6月智商测试

_ _

n x

s

n x

s

实验组 5195.68.91 53 106.7

17.65

对照组 106

93.410.3510398.515.48

差异检验 Z=1.37

Z=2.86(* *)

1997年6月语文智能测试 97年6月数学智能测试

_ _

n

x

s n

x

s

实验组53 92.06.56

53 62.79.78

对照组

103 89.67.52

103 58.014.09

差异检验 Z=2.06(*) Z+2.44(*)

注:(*) 表示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 )表示检验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由表1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1994年7月入学初的智商测式无显著性差异,1997年6月进行测试,实验组的智商比对照组高, 并有极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语文智能、数学智能测试分都比对照组高,并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寄宿生的认知能力发展速度要比非寄宿生快。

(二)四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发育和生理机能发展情况比较研究。1997年7 月我们对四年级全体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发育平均值比较

人 身高(cm)

坐高(cm)体重(cm)

_ _

_

数 x s

x

s

x

s

男生 实验组 28 134.3 5.3569.73.3830.76.32

对照组 63 134.8 6.1170.93.4630.94.85

女生 实验组 25 135.2 4.2470.82.0030.03.43

对照组 40 135.8 5.4170.73.5530.73.59

肩宽(cm)

胸围(cm)

_

_

x

s

xs

男生 实验组 35.4

2.53 64.1 2.58

对照组 35.0

2.28 63.1 9.78

女生 实验组 34.8

1.92 61.5*2.42

对照组 35.2

2.01 64.1*3.65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生理机能部分指标平均值比较

脉搏(次/分) 收缩压(mmHg)

__

数 x s x s

男生 实验组 28

79.8 8.74

90.5

9.82

对照组 63

80.9 11.16 92.1

9.09

女生 实验组 25

78.6 10.26 88.3

10.03

对照组 40

80.4 11.82 88.9

8.63

舒张压(mmHg)

_

x s

男生 实验组 57.8 7.66

对照组 57.3 7.58

女生 实验组 55.4 8.67

对照组 56.2 7.72

表2、表3采用的检验方法是t检验, 除了女生胸围两组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指标的均值都无显著性差异。从理论上假设寄宿制管理模式教育下的寄宿生身体素质发展速度应比非寄宿生快。但是,从表2、表3中分析,并无这方面的差异。

(三)三四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认识能力调整比较研究。 1997年11月我们采用美国小学教育协会编制的《认识自己问卷》,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自我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的问卷调查,按照该问卷所确定的五级评分方法进行计分,并算出总分,各组的平均值见表4。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认识自己问卷》各项得分的平均值比较

自我意识评价的 家庭人际关系

一般情况 状况

__

xs

x

s

三年级 实验组

101109.7*

29.63

15.23.45

对照组68120.6*

26.58

14.43.48

四年级 实验组55109.613.67

14.42.95

对照组

101

106.8912.91

14.33.31

朋友人际关系对学校态度

状况

_

_

x s xs

三年级 实验组 15.2

5.04 27.1 4.46

对照组 13.8

4.49 27.5 3.39

四年级 实验组 13.7

3.91 27.2 2.61

对照组12.66

4.1627.15 3.52

表4 中三年级“自我意识评价的一般情况”实验组的均值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朋友人际关系状况”三四年级实验组的均值略高于对照组,但是,经过检验并无显著性差异。

(四)二三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997年11月我们采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小学协作组于1992年8月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R),对二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根据班主任与家长的答卷平均计分,算出每位学生的总分。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二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总得分平均值比较

二年级 三年级

_ _

n

x s n x s

实验组 10311.69.68 101

10.9

8.11

对照组

9918.7

12.98 69

14.5

9.54

差异检验Z=4.38(* *)Z=2.56(*)

注:(*)表示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示检验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二三年级实验组得分的均值都比对照组低,经过检验,二年级学生两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三年级学生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推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寄宿生要好。

(五)三年级两组学生行为反应比较研究。1997年11月我们采用了弗里登斯伯格于1982年编制的《小学生反应评定量表》(RRS[,2] )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该量表规定的五级评定制,由班主任教师进行评价计分。得4分以上(含4分)者为优秀,统计出各组每题得“优秀”的人数,并算出“优秀率”。具体数据见表6。

表6

三年级两组学生《小学生反应评定量表》各题优秀率高低比较

题次 项目 组别总人数

优秀人数

1 能集中注意力吗? 实验组10152

对照组 6938

2 对待失败 实验组10161

对照组 6936

3 在组织一项集体活动或工作时

实验组10162

具有主动性

对照组 6921

4 在遇到阻碍时不停止当前的 实验组10154

工作活动 对照组 6928

5 在老师和陌生人面前行动自如

实验组10161

对照组 6925

6 在主要任务面前不感到紧张 实验组10161

对照组 6923

7 期望完成需要意志努力的

实验组10164

任务 对照组 6929

8 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自如 实验组10167

对照组 6926

9 寻求他人的陪伴

实验组10192

对照组 6953

10期望承担独立的、负责任的 实验组10176

活动 对照组 6931

优秀率(%)Z值检验

题次 项目 组别 51.49

0.46

1 能集中注意力吗? 实验组

55.07

对照组

60.40

1.06

2 对待失败 实验组

52.17

对照组

61.39 4.21(* *)

3 在组织一项集体活动或工作时

实验组

30.43

具有主动性

对照组

53.47

1.67

4 在遇到阻碍时不停止当前的 实验组

40.58

工作活动 对照组

60.40 3.20(* *)

5 在老师和陌生人面前行动自如

实验组

36.23

对照组

60.40 3.62(* *)

6 在主要任务面前不感到紧张 实验组

33.33

对照组

63.37 2.80(* *)

7 期望完成需要意志努力的

实验组

42.03

任务 对照组

66.34 3.83(* *)

8 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自如 实验组

37.68

对照组

91.09 2.45(* *)

9 寻求他人的陪伴

实验组

76.81

对照组

75.25 4.11(* *)

10期望承担独立的、负责任的 实验组

44.93

活动 对照组

注:(*)表示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 )表示检验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从表6中可知,寄宿生与非寄宿生在注意力和对待困难、 对待失败等方面并无明显的区别,而在意志的坚定性,交际的广泛性和合群性,情绪的稳定性,工作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寄宿生明显优于非寄宿生。

六、研究结论

(一)寄宿制管理模式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特别注意课外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与技能有机结合。在本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可以认为寄宿制管理模式在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优于一般的走读制。

(二)寄宿制管理模式注重保养与锻炼相结合,重视学生食谱编排的科学化,体育锻炼的经常化。从理论上推理,寄宿生的身体素质应优于走读生。但是,在本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未得到验证。原因有:一是儿童身体形态和机能发展的差异可能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反映出来;二是检测手段与工具的制约,有些较能科学地反映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的指标(如血红蛋白、VB[,2]荷负试验、VC荷负试验、肺活量、脉搏输出量等),未能进行检查并引用到本实验来;三是可能两种模式在促进身体素质发展方面确实无明显的差异。至于这方面的课题将继续深入研究。

(三)寄宿制管理模式注重心理与行为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集体主义思想和学生个性社会化的教育。由于学生的年龄较低,在自我意识评价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培养学生意志的坚定性,交际的广泛性和合群性,情绪的稳定性,工作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寄宿制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在促进儿童的个性社会化方面亦具有较大的优势。

标签:;  ;  ;  ;  ;  ;  

农村小学寄宿管理模式综合实验研究报告_对照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