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芳 李建平(通讯作者)
(苏州市高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苏州 215129)
【摘要】目的 对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伴高血脂患者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将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试验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随访12个月后试验组脑梗死患者脑血管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复发、脑出血)的发生率为9.52%远远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可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二级预防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 辛伐他汀 脑梗死 高血脂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017-02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高血脂是脑梗死的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瑞舒伐他汀是一个新上市的他汀类调脂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已经有了较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84例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分别进行瑞舒伐他汀及辛伐他汀治疗,并观察其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84例,均行详细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36~75 岁,平均(62.4±7.4)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0~77岁,平均(64.6±6.7)岁。脑梗死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进行头颅CT或MRI确诊。血脂代谢异常标准依照2007年中国成年人血脂防治指南,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即可诊断:胆固醇(TC)≥5.2mmol/L,甘油三酯(TG)≥1.61mmol/L,LDL-C≥3.1mmol/L。均征得患者同意。所有患者排除:(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出血性脑梗死;(3)有出血倾向;(4)严重肝肾功能不全;(5)消化性溃疡;(6)对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过敏者;(7)依从性差,不能遵医嘱服药患者。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构成、饮酒,吸烟,高血压患病率,平均血压,体重指数,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均使用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微血管循环、保护脑细胞,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应用瑞舒伐他汀10毫克,口服,每晚一次;对照组应用辛伐他汀20毫克,口服,每晚一次;治疗时间12个月。治疗期间两组病人均未服用其他抗血脂药物。
1.3 观察指标
1.3.1 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随访和记录患者12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复发、脑出血)发生情况。
1.3.2 血脂水平测定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12个月抽取清晨空腹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复发、脑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如表1所示,随访12个月试验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52%,远远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病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复发脑出血复发率
试验组421(2.38)*2(4.76)*1(2.38)*9.52*
对照组423(7.14)5(11.90)2(4.76)23.81
*和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在用药前后的比较 如表2所示,在用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mmol/L)比较 (均数±标准差)
组别n时间TCTGLDL-C
试验组42治疗前5.96±1.142.64±0.813.92±0.78
治疗后12月3.57±1.05*#1.24±0.66*#2.08±0.72*#
对照组42治疗前5.73±1.232.48±0.954.08±0.82
治疗后12月4.62±1.17*1.79±0.88*2.99±0.59*
*同一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个别患者出现恶心、腹胀、轻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均不影响治疗。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发生。
3 讨论
70%~79%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由于脂类代谢紊乱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2]。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基本药物,其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血脂[3]。相对于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应用于临床的新型他汀类药物,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减少胆固醇含量,它在肝脏代谢少,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能够显著降低血脂[4-6]。除此之外,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对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作用。它还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内皮功能。它可能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s-CRP,IL-6,IL-8水平[7],降低血清VCAM-1,ICAM-1,PAI-1水平参与炎症反应过程[8]。
本研究分别应用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与辛伐他汀治疗组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组随访12个月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辛伐他汀治疗组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二级预防中广泛应用。但是,瑞舒伐他汀作为新近上市的调脂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的适用目前尚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的长期随访资料,它的使用剂量,临床效果和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he Stroke Prevention by Aggressive Reduction in Cholesterol Level(SPARCL)Investigators. High-dose atorvastati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N Eng J Med,2006,355(6):549.
[2]费事早,葛艺东,陈观保,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3):210-211.
[3]孟庆伟,王驰,伊丽瑾,等.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10,32(7):574.
[4]罗俊,燕纯伯.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进展,2007,28(3):481.
[5]杨西云,薛强,郭涛,等.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29(1):125-130.
[6]闫涛,孟林.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房,2012,23(4):327-329.
[7]钱晓婷,童裳越.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3,16(6):872-873.
[8]张国良.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CAM-1,ICAM-1和PAI-1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5):507-508.
论文作者:魏芳,李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6
标签:患者论文; 辛伐他汀论文; 统计学论文; 脑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脑血管论文; 血脂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