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市淮阳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周口466700)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种植术中上颌窦外提升的运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90例,根据术前CT显示,牙槽嵴顶距上颌窦的高度超过10mm患者行常规种植手术,设为对照组;高度低于7mm的患者行上颌窦外提升术,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1年、3年的种植体期内存留率分别为97.6%、95.9%,与对照组1年、3年的种植体存留率98.6%、95.6%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1年内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1年后留存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平均<0.2 mm/年。结论 常规种植手术与上颌窦外提升术种植义齿修复无明显差异,种植体成功主要在于手术适应症的不同及相关手术能力。
[关键词] 上颌窦外提升;口腔种植术;运用
由于种植义齿有美观、咀嚼功能好、舒适等优点,种植义齿修复越来越受到患者的关注[1]。随着上颌窦外提升术的不断发展,有效的扩大了种植修复的适应症,解决了上颌窦区骨高度的不足[2]。因此,本研究探讨口腔种植术中上颌窦外提升的运用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种植中心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90例,根据术前CT显示,牙槽嵴顶距上颌窦的高度超过10mm患者行常规种植手术,设为对照组,共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42.5±12.8)岁。;高度低于7mm的患者行上颌窦外提升术,设为观察组,共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42.5±12.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患者种植体系统均选用Osstem系统(Osstem Co,韩国),术中用的植骨材料为Bio-Oss 人工骨粉、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
1.2.1 常规种植手术 术前含漱氯己定漱口液10min,行口腔局部消毒,局部麻醉后,切开牙龈至牙槽嵴顶的骨面,分离黏膜骨,保证手术视野清晰,搔刮骨面,定点逐步备洞,植入合适型号的种植体,之后严密缝合。
1.2.2 上颌窦外提升 给予相应的常规术前准备后,在观察组患者缺牙区的牙槽嵴顶行一水平切口,在近远中向颊侧黏膜至前庭沟的相应位置做梯形切口。把黏骨膜瓣有效剥离,让上颌窦前壁充分暴露。确定开窗的范围,之后用超声骨刀把骨壁相应切开,将窦底黏膜充分剥离,并把其完整的向上抬起适宜的高度。根据提升的高度选择相应型号的种植体,逐级备洞后,植入相应的人工骨粉,成功植入种植体后,在开窗的位置覆盖相应的胶原膜,用钛钉将其有效固定,有效复位黏骨膜瓣,之后严密缝合。
1.2.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均给予静脉滴注一周的抗生素,叮嘱观察组患者术后禁剧烈运动、擤鼻涕及用力打喷嚏,术后10d左右拆线,半年后行冠修复。
1.3 观察指标 种植修复完成后,观察并记录近几年内患者种植体存留情况,并通过临床CT检查、X线片检查患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分别测量X线片近中远中的骨吸收量,取其平均值作为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种植体累计存留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1年、3年的种植体期内存留率分别为97.6%、95.9%,与对照组1年、3年的种植体存留率98.6%、95.6%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 种植修复后,1年内观察组骨组织吸收为(0.75±0.34)mm,对照组患者骨组织吸收(0.72±0.41)mm,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t=0.375,P>0.05),且1年后两组患者留存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平均<0.2 mm/年。
3 讨论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种植义齿修复已经广泛应用于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患者中,尤其对末端游离缺失义齿修复具有重要的作用[3]。由于上颌后牙区解剖结构有上颌窦及疏松骨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种植义齿修复的难度。
近年来,上颌窦外提升术的不断开展,有效的实现了种植修复的可能。本研究中,本院对高度低于7mm的患者行上颌窦外提升术,结果显示,3年内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与常规种植术无明显差异,表明上颌窦外提升术后患者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良好。近期口腔种植术中上颌窦外提升的运用,扩大了种植的适应症[4]。由于上颌窦解剖结构复杂,增加了手术难度,但在上颌窦外提升后,有效植入人工骨粉,对骨壁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利于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再生,有效加速新分化的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利于骨粉的骨愈合[5]。在上颌窦外提升术中,也较容易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主要是由于分离黏膜时动作幅度较大、窦底形态复杂等原因造成,因此对外科医生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6]。医生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中,使用了超声骨刀,可切割硬组织,具有较好的组织识别功能,在外侧壁开窗时,降低了上颌窦黏膜穿孔的几率[7]。杨磊[8]等研究发现,应用上颌窦提升术种植体修复患者1年后的周围骨吸收量低于0.60mm。本研究中,结果还显示上颌窦外提升术后冠修复完成后,近期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吸收量与常规手术种植修复无明显差异,且1年后留存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平均<0.2 mm/年,与上述研究相一致。
综上所述,上颌窦外提升术的应用,扩大了种植的适应症,同时增加了手术难度,但医生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症,不断提高手术能力,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几率。由于本研究中样本量有限,没有进行长期追踪对比临床疗效,因此其应用价值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艳莉,何升腾,邓金勇.种植修复和常规修复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 (21):2349-2350,2367.
[2]密燕,刘正秋,易虎,等.富含血小板血浆配合骨粉技术在上颌窦外提升术的应用[J].口腔医学,2014,34(4):313-314.
[3]冯海楠,常晓峰,杜良智,等.CBCT在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 [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24(4):289-292.
[4]陶江丰,刘建良,许建军,等.新型上颌窦提升工具在开窗式上颌窦外提升术中的应用效果[J].口腔医学,2015,35(8):681-684.
[5]高文鼎,赵德华,胡图强.超声骨刀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6):369-371.
[6]程志鹏,黄国伟, 陆薇,等.122例外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相关并发症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4,34(6):427-431.
[7]姚瑶,潘巨利.上颌窦黏膜在上颌窦提升术中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42(4):432-435.
[8]杨磊,王阿娴.伴上颌窦囊肿的上颌窦底外提升种植术1例[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5,25(6):459-463.
论文作者:赵新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上颌论文; 患者论文; 义齿论文; 手术论文; 黏膜论文; 口腔论文; 术后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