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国高校筹集资金的几种途径_高等学校论文

为美国高校筹集资金的几种途径_高等学校论文

美国高等学校筹措经费的几条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高等学校论文,几条论文,经费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是一个教育大国,现有高等学校3500多所,在校学生1400多万人,研究生180多万人,教育经费是世界上开支最多的国家,占财政总支出的15%左右及国民生产总值的9%左右。美国每年仅高等教育就开支1330亿美元。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青年能进入大学,有20%的人能获得学位。[1]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开始一再削减。1990年,联邦政府拨给高等教育的经费是将近401亿美元,而1991年减少了8千万美元。与此同时,各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也逐年减少。以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为例,仅1993年和1994年,就少得到州政府的拨款4500万美元。[2]经费窘迫的情况,不仅在公立大学表现突出,连那些向来财力充沛、气派阔绰的私立学府,也落入了经济萧条的阴影。著名的耶鲁大学93年的预算中,出现了800万美元的赤字,史丹福大学近几年从联邦政府获得的收益,减少了2千万美元。耶鲁、史丹福一年的预算高达七、八亿美元,千把两千万美元的赤字,[3]对他们算不上沉重的负担,但这毕竟袒露了美国高等学校的颓势。

由于经费短缺,美国高等学校用于办学的经费日益拮据,许多大学已难以维持正常的开支。为此,有些大学甚至不得不靠出卖校产来维持生存。纽约大学早在七十年代就走出了这一步。1973年春,纽约大学转卖了一个陈旧的卫星式校园。四年后,又不得不把学校四十年代后期所获得的一家通心粉公司变卖。即使这样,仍有一些大学无法从根本上解脱困境。

高等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了美国教育水准的大幅度下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标准下降了,出现了“分数膨胀”的现象。所谓“分数膨胀”,就是老师给分松了。据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来,普林斯顿大学,80%的本科生成绩非A即B;史丹福大学,只有8%的学生成绩有C、D分,没有一个拿F分(不及格);哈佛大学学生平均成绩为B[+,],而25年前的平均成绩为B。[4]另一个表现是美国大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时事知识的极端无知。据不久前美国有关部门调查,美国一般大学的学生中有半数人不知道本州的联邦参议员是谁,75%的人不知道林肯是什么人,34%的人不知道英国首相是谁。[5]在实际文化程度方面,美国大学也出现了普遍下跌的趋势。据美国教育考试处下设的政策信息中心说,对全国范围2600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抽查和对成年人文化状况的调查表明:在从未进过大学校门但在文化状况调查中位居前列的成年人中,有25%的人写作水平高于一些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人。有将近一半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人看不懂列车时刻表;只有13%的人能够进行数学题的多步运算。许多有高等学院校毕业文凭的人,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平,仅相当于中等学校毕业学生的文化水平,有的甚至低得令人吃惊。只有11%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和4%的专科毕业生属于学问较高之列,能够对所给的材料进行恰当的综合。[6]

美国各界人士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美国高等教育的水平适应不了美国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探索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势在必行。这样,就逼得美国高等学校将筹措能够满足学校办学和发展经费需要的问题,摆在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上。从七十年代开始,美国高等学校便各显神通,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出了一些筹措教育经费的新路子。

增加对企业界捐款的依赖性。美国高等学校经费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各州政府的拨款,三是财团及企业家的资助。七十年代以前,美国的高等学校虽然也谋求大财团和企业家对学校的资助,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什么义务和责任,大财团和企业家的捐款,更多地是出于乐善好施的目的。往往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实际性的回报。高等学校得到了捐赠的经费之后,仍可以按照学校的设想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但是,当高等学校将这种经费当作了办学经费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之后,性质便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大财团和企业家开始将这项经费支出当作了一种投入,于是,谋求回报的目的变得明显起来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也就不得不“放下架子”,尽量给予合乎捐赠者要求的回报,尽管这种作法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往往是令人难堪的。

在耶鲁大学就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该校有一位1979年毕业的校友,是得克萨斯州的一位亿万富翁。1991年,这位校友将2000万美元捐赠给了母校,希望在学校里设立专门的西方文化历史课程,以充实传统的西方文化,抵制新的多元文化,如非洲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东方文化等。这位校友的作法,引起了自由派和保守派教授间长达两年的争论。于是,校长施米特只好弃学经商,将解决这一难题的任务移交给了新任校长列文。列文采取折中的办法,提出先以捐款的半数(1000万美元)作为基金,用利息聘请五位主讲西方文化的教授。其余半数暂时搁置,准备设立新课程,另聘教授,可能也包括用于多元文化。这样勉强得到了捐款者和两派教授的同意。但是,捐款者又提出了另一个条件:新聘教授必须由他批准。这个条件显然十分苛刻。不得已,列文校长只好谢绝,决定归还2000万美元的捐款,另加利息。[7]可见,美国高等学校是多么看重这种捐款。所以,寻求捐款已经成了美国高校一种主要筹款形式。近几年,纽约大学每年筹集到了1亿美元,目前已筹集到了10亿美元。由于增加了一笔这么大的经费,该校已建造了22幢新的教学大楼,11幢新的宿舍楼,开设了一批新的专业,招聘到了一批具有特殊才能的教授,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8]

利用科研专利筹措办学经费。为了不受约束,维护神圣的学术自由,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将筹措经费的眼光,放在了利用科研专利筹措资金上面。据报道,美国高等院校近年来的专利和发明收入猛增。据美国大学技术管理人员协会透露,1993年美国高等院校从教员的发明专利中获的收入为3.18亿美元,比1992年增加了40%。1993年美国高等院校授予了私营企业2227张许可证,申请了创纪录的3835项新专利。哈佛大学1980年获得的专利权使用费不足2.4万美元,而1993年和1994年均达到540万美元。这笔收入由提供发明的系科、校方和发明者均分。[9]

在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有减无增的情况下,美国高等学校利用科研专利筹措资金,以缓解联邦政府提供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一些科研设施好、科研技术力量强的大学,进展更快。如亚那桑大学获得了高产杂交棉花的专利权,康涅狄格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设计出塑料滤层排水器和钛制正牙线,伊利诺伊大学向企业颁发了假耳骨节许可证,内布拉斯加大学培植出一种无需频繁割草、浇水和施肥的草。这些专利,分别给上述高校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虽然美国官员对高等学校的这种作法不表示赞成,他们指出,从专利权使用中获得的收入在每年用于全国各大学的171亿美元研究经费中只占一小部分,根本不能作为对联邦政府投入的回报,他们还担心这种急功求利的创收活动影响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的提高,但是,它在高度市场经济化了的美国,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要美国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紧缺的矛盾存在一天,美国大学利用科研专利筹措资金的作法也就会存在一天。

比利用科研专利筹措资金更进一步的作法是,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和产业界合作,直接从事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以寻求获得较好的利润。这种作法是,高校投入实验设备和科研力量,产业界投入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资金,得利后进行分成。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往往可以比出卖科研专利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又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的科研队伍,还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美国高等学校实验室与产业界的合作,不仅加速了美国产业界技术人员技术的提高,推动了美国产业界的发展,而且为学校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提高学费,也是美国高等学校缓解办学经费紧缺矛盾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近年来,美国高等学校招生人员的足迹已经遍及了亚洲各地,他们象推销产品一样推销美国的高等教育。许多学校还制订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计划和目标。如宾州拉·塞尔大学尽管是一所规模并不大的大学,校长却明确表示,在未来的几年内,要使外国留学生的人数从目前的2%提高到10%。据统计,美国高等学校中的外国学生人数呈不断增加之势,过去20年里外国学生的总人数增加了三倍。仅1992年,世界各国到美国高等学校留学的人员就达42万。1993年,则增加到了创纪录的44万。外国留学生的增加,给美国高等学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例如,仅在1993年,外国留学生花费的学费、房租和伙食费就达61亿美元,另外还有36亿美元的日用品、娱乐活动开支。1994年,美国高等学校从外国留学生身上获得的经济收入还要更高。无怪乎美国商务部在统计资料中,将美国高等学校招收外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列为了第五大出口行业,其地位排在货物运输之后,银行之前。[10]

除了通过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举措来筹集一部分办学经费之外,大幅度地提高收费标准,亦是美国高等学校一种比较普遍的作法。据美国教育部下属的研究机构全国教育学会专家万斯·格兰特说:“上大学的费用一般每年约增加5%至6%。”[11]高等学校收费的增加,使得美国许多家庭不得不制订出一个比较长期的攒钱的规划,以准备更多的钱支付孩子上大学的经费。估计到了2000年,在私立大学上4年学并获得学位大约需花12.8万美元。上公立大学的费用相对要少一些,总计约5.2万美元。如果要上名牌大学,总的费用有可能超过30万美元。[12]八十年代末期,上完四年制私立大学并获得学位,只要花费7万多美元,上公立大学的费用只需3万多美元,上名牌大学也只要10万多美元。美国高等学校收费标准提高的速度是惊人的。学杂费的大幅度攀升,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缓解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紧缺的矛盾,但从长远看,负面影响也不小。由于学杂费用太高,近年来,美国四年制大学学生增长速度大大放慢,而全美1200所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入学人数却大增。据统计,这类学院入学人数1985年为473万,而到了1990年,则达到600万,大大超过了四年制大学学生入学的增长率。一些四年制大学由于学生减少,经费锐减,不得不将通常限于25名学员的班级扩展到45名学员,同时大大减少图书馆订的学术期刊的种数。[13]还有一些四年制大学或者是取消了一些课程,或者是对一些公共课程不设专职教师讲授,以尽量压缩开支。所以,从长远看,采用提高学杂费的形式筹措办学经费,并不见得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从而影响美国高等教育接受21世纪的挑战。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从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学校采取这些形式、通过这些途径来筹措办学经费,缓解办学经费紧缺的矛盾,思路是对头的,作法也是可取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注释:

[1]见1995年5月24日《教育文摘周报》中《美国开发人才资源的策略》

[2]见1995年5月17日泰国《新中原报》中《美国高教问题多》。

[3]见1992年4月11日美国《西华报》中《美国大学今不如昔》。

[4].[5]见1995年5月17日泰国《新中原报》中《美国高教问题多》。

[6]见1994年12月12日《今日美国报》中《美大学毕业生水平并不理想》。

[7]见1995年3月28日香港《大公报》中《从两千万美元捐款看——今日美国高等学府的学派纷争》。

[8]见1995年3月30日《参考消息》中《纽约大学在危机中崛起》。

[9]见1995年4月4日《参考消息》中《美国大学利用科研专利筹措资金》。

[10]见1995年2月8日《教育文摘周报》中《留学生——美国第五大出口行业》。

[11][12]见1995年5月1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中《及早为孩子上大学攒钱》。

[13]见1992年4月11日美国《西华报》中《美国大学今不如昔》。

标签:;  ;  ;  ;  

为美国高校筹集资金的几种途径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