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的整体分析:结构趋势与整合结果_联盟营销论文

国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的整体性分析:结构趋势与整合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战略联盟论文,成果论文,趋势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间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现象越来越常见,而联盟管理复杂和联盟失败率高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企业家们。这些挑战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尤其是在国际管理评论(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88年出版一期联盟特刊后,国外管理类期刊中联盟研究文献明显增多,这种增长趋势持续至今(详见图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ProQuest平台提供的文献统计。①

      图1 国外战略联盟研究发文数量

      然而,面对不断增多的研究文献,由于缺乏有效整合,联盟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碎片化”(fragmented)特征(Christoffersen,2013;Shi等,2012)。“碎片化”容易导致研究者在联盟细节研究中出现设计片面、研究结果冲突难以协调以及结论难以一般化等问题,妨碍联盟规律性认识的形成。

      为了将国外联盟研究成果系统化,从而为国内联盟研究提供良好借鉴基础,本文对国外联盟研究文献的大样本采用元分析方法(meta)进行了计量分析,客观展示了国外研究的整体结构与变动趋势。文章在对代表性文献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其中的整合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二、总体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一)内容结构分析

      联盟研究的具体内容在不断深化和革新,如何对联盟研究内容进行结构划分存在不同做法。有的按照理论视角进行分类,但实际上很多文献并无具体理论视角,同时一些联盟活动又可从多个视角进行阐释,因此这样的分类不清晰,也不全面。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进行分类,将全部文献区分为联盟前研究、联盟中研究和联盟后研究三大类,对大类再按研究主题进行细分。这种分类方法兼容性强,覆盖全面,结构清晰,富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联盟理论尚不成熟的现实。该分类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注:在大类上,文献做了排他性分类;在小类上,同一文献可能涉及多个小类,并有一些类别因数量极少未予报告,故表中小类并无简单加总关系。

      资料来源:依据ProQuest平台文献基于meta方法的统计。

      1.联盟前研究

      联盟前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要联盟”的问题,包括对联盟动因的分析,以及建立在联盟动因阐释基础上的联盟理论构建。

      从表1来看,三个大类中,联盟前研究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早期阶段,占比超过5成,这是因为受研究条件和素材限制,以及联盟实践多样性、复杂性的影响,多数文献主要集中在对联盟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上。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展开,联盟前研究占比由早期的57.3%下降到近期的42%,呈持续下降趋势,反映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

      从具体主题看,联盟前研究关注的联盟动因问题包括并购动机、外包动机、供应链协作动机、市场拓展动机、研发动机、特许经营和其他动机共七个方面,其中研发、市场拓展、并购三类动因的研究占比居前。但从趋势看,早期对通过横向或纵向联盟来拓展市场的现象关注最多,但这类研究下降最为明显,由20.9%下降到11.7%;对供应链联盟的关注则明显增多,由1.2%上升到4.8%,增长4倍;对研发联盟的研究始终较多,在近期还成为研究最多的一类。这种变化体现了对高级化、紧密化联盟现象的更多关注。

      2.联盟中研究

      联盟中研究主要回答“与谁联盟,采用什么形式联盟”的问题,即联盟伙伴选择、联盟形式(契约)选择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专门研究。其中,契约选择研究既包括股权与非股权等合作形式选择,即契约类型选择问题,也包括具体条款设计,即契约条款选择问题。

      从大类看,联盟中研究所占比重最低,是因为伙伴与契约选择问题实践性比较强,理论归纳较为困难。即使如此,随着研究的深入联盟中研究也有了明显增多,占比由22.6%上升到27.4%,反映了当前国外联盟研究攻坚克难的走势。从小类的走势看,国外学者对契约选择、社会网络影响的兴趣上升,对伙伴选择问题的研究减少。

      3.联盟后研究

      联盟后研究主要回答“如何管理联盟”的问题,具体包括控制、评价及知识等特定要素的管理等问题。联盟管理是联盟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解决联盟失败率高这一问题的关键,这类问题的研究对联盟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因而受到研究者更多的重视。该类文献的增长最为明显,占比由早期的20.1%上升到了30.6%。联盟后研究涉及的具体因素非常丰富,如控制手段、信任、风险、文化差异、人力资源、董事行为等等,这源于联盟管理的复杂性,这类研究增多,正是联盟研究深入推进的体现。再从小类看,联盟后研究的各个小类都在明显增多,尤其是绩效研究的占比由3.4%上升到了10.8%,绩效研究增多与SDC、MERIT-CATI、CORE、RECAP和BIOSCAN等大型联盟案例数据库建立后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有很大关系。

      

      (二)对象结构分析

      1.行业结构

      全部文献涉及15类约48个行业领域,表2列示了关注度靠前的7类行业和1个专门领域(中小企业联盟),未列出的行业包括教育、农业、能源、广告与出版、化工、公共服务部门等,与之相关的文献数量都很少。表2显示,商业联盟(包含零售、批发、商品配送和进出口贸易等)的研究明显减少,由13%下降到5.7%,这与对市场拓展类联盟的研究减少趋势相呼应。IT产业、生物科技、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的联盟研究增多,这些行业普遍存在技术研发需求,与这些行业联盟研究热度上升的趋势相一致。交通运输行业存在明显网络协同效应,因而该行业联盟一直受到较多关注,并有上升趋势。中小企业个体存在竞争劣势,而联盟可克服这种劣势,在各国日益强调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其联盟问题的关注也在增多。

      

      2.地域结构

      全部文献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将其归纳为9个地域(详见表3)。表3显示,有关美国企业的联盟研究占据绝对多数,总体占比63.8%,其次是西欧(19.5%),这与发达国家联盟现象较普遍、联盟研究开展较早,以及国际经管期刊中英语期刊占多数均有关系。但从趋势看,以欧美国家企业为对象的联盟研究比重在明显下降,美国由71%下降到58.6%,西欧由19.2%下降到15.7%,加拿大由5%下降到1.6%;而发展中国家联盟研究的增加,以中国最为明显,由0.9%上升到6.4%,这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学术研究更多走向国际化有关。文献中,有一部分研究对象是跨国性的,早期占据近3成,近期已下降到2成,表明本土联盟研究热度上升。

      三、各领域的整合性研究成果

      (一)联盟前研究的整合

      1.早期基于不同动因的联盟理论

      早期,学者们主要从特定视角来观察联盟动因,并提出迥异的联盟基础理论,主要有五种:(1)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认为结盟是企业获取自己缺乏的资源、打造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Tsang,1998),在这里,资源限于实物性资产。(2)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指出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市场、联盟、企业内部化,其中市场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结成联盟的企业之间则可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因而联盟较市场的交易成本低;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将交易完全内部化,消除不确定性。联盟相对于并购具有战略弹性优势(Williamson,1985)。(3)知识基础理论(knowledge-based theory),认为联盟便利了知识学习和技术转移(Van Gils和Zwart,2004),较好地解释了研发联盟的动因。(4)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认为联盟行为是企业在市场、技术和政策等环境因素变化下,为适应环境,维持或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而在战略上的一种相机抉择(Ranganathan和Lertpittayapoom,2002),它强调环境因素的决定作用。(5)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它有时被细分为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和关系理论(personal relationship),两者实际上是社会网络观察的不同视角,是内容与载体的关系。该理论核心思想是企业借助联盟嵌入某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本,以谋求某种长期竞争利益,它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竞争力来源,社会关系是联盟形成的现实约束。

      实际上,联盟活动是丰富而复杂的,上述任何单一理论在解释某个具体联盟实践活动时都可能出现失效或不全面,因为联盟者可能既要考虑资产或知识需求,又会考虑交易成本因素,同时还受环境或社会关系影响。

      2.联盟理论的一个整合框架

      正是由于认识到单一理论的局限性,学者们试图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分析框架来阐释联盟活动,Sambasivan等(2013)就提出了一个从联盟环境到联盟绩效的较完整分析框架。按照联盟环节,依次是:(1)环境影响。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强,就会存在越强的联盟需求,用权变理论解释。(2)联盟动机。联盟的目标主要是为获取互补性资产、知识两类资源,用资源基础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解释。(3)联盟形成。联盟各方的相互依赖程度是关键变量,而相互依赖取决于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和对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识别,运用交易成本理论解释。(4)联盟治理。关系资本被认为在联盟治理中扮演核心角色,并且关系资本的水平受联盟各方相互依赖程度显著影响。这部分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解释。(5)联盟绩效。该文献认为关系资本的水平决定联盟的运作效果,关系资本贫乏的联盟注定要失败。显然,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五种理论的互补关系,不过,有些部分仍可改进。笔者认为,应当将交易成本理论拓展到联盟治理研究领域,而社会资本理论也应拓展到联盟形成研究领域。

      对于环境如何影响联盟需求,即分析框架的第一环节,之前研究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特定政策或事件进行研究,Schilke(2014)则提供了一般化研究的范例。他以权变理论为指导,使用环境变化程度而不是某项具体政策来分析环境的影响,采用外部环境—内部能力—企业目标的逻辑结构,联盟需求内嵌在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的交互中。作者基于279家有研发联盟的美国跨国公司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环境不确定性既产生联盟需求,也形成约束。

      (二)联盟中研究的整合

      1.伙伴选择的系统化评价模型

      联盟伙伴选择问题的实践性非常强,多数研究都是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因素的分析。例如,Diestre和Rajagopalan(2012)对生物科技企业如何联盟医药企业的实证分析,证明了生物科技企业喜欢选择那些市场化能力强的医药企业结盟。Vandaie和Zaheer(2014)对美国动画产业小公司联盟大公司效果的检验,发现“小+大”联盟存在负面效应,有抑制小企业成长现象。

      台湾学者Chen等(2008)的研究则是对伙伴选择的系统化分析,他们试图找出各类联盟中伙伴选择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其最终成果为表4所示的评价模型。模型中决策要素有4类17项,并将联盟动机分为4种,动机不同则各要素权重不同。该研究的意义类似于信用风险领域Altman在1968年提出的Z值模型,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清晰可操作的评价联盟伙伴的方法,实践意义显著。

      

      2.契约类型选择研究的整合

      较早前的契约类型选择研究文献,往往因为理论基础不同而导致结论出现分歧,又难以进行协调(如Folta,1998;Folta和Miller,2002;Santoro和McGill,2005等的研究)。而Pateli(2009)则对此做了初步整合,首先,他提出联盟期望价值(EAV)概念,指出资源基础理论强调的是现时价值的取得,而交易成本理论强调的是未来价值不确定性的消除,以此将资源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统一。其次,他将契约类型按关系紧密程度从低到高依序划分为:(1)中短期契约(recurrent contracts),指不涉及股权投资的、服务于短期利益目标的联盟契约;(2)长久契约(relational contracts),指不涉及股权投资的、成员企业希望建立长久关系的联盟契约;(3)少数股权(minority investment);(4)合资(joint ventures)。前两者可合称为半市场化契约(quasi-market),后两者可合称为半科层契约(quasi-hierarchy)。基于希腊的跨国企业联盟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偏好选择半科层契约的情况有三种: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很希望通过联盟获得业绩增长;企业与伙伴的关系较久或互补性较强。而偏好选择半市场契约的情况有:企业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大,企业想把握潜在投资机会;伙伴对本企业有较大潜在竞争威胁。Elango等(2012)则对上述研究做了补充,他们在EVA概念上加入了关系风险的考量,认为企业如果强调经济风险防范,它会倾向于选择少数股权;如果关系风险是其主要担心的,则会倾向于合资权。

      

      3.契约条款选择的系统分析

      契约条款选择研究尚不多,主要是对特定契约细节的考察。如Xiao和Xu(2012)分析了研发企业与市场推广企业的联盟中允许权利金再修订条款的影响,结果发现允许权利金再修订产生两种相反的效果:一是激励效果;二是信息阻碍效果。已有研究中,较系统的分析来自Reuer和Arino(2007)的贡献,该文关注的是契约条款配置与联盟执行保障(alliance safeguards)的问题。文中将与执行保障有关的条款分为8类(详见表5),契约中设定条款越严厉,联盟运作对契约依赖程度越高。对西班牙88个企业联盟契约的统计分析表明,联盟契约差异很大,11%的样本未含8类中任意一项,非常宽松;8%的样本包含全部8类条款,极为严格;而且股权联盟与非股权联盟之间差异明显。

      (三)联盟后研究的整合

      1.联盟控制目标与手段的综合考察

      管理联盟的核心是控制,较早的研究将消除关系风险作为联盟控制基本目标,而较近的研究认为联盟控制不仅要消除关系风险,还要致力于消除业绩风险(performance risk)。后者指即使存在充分合作业绩仍然低于预期目标的风险,如产品研发失败、销售不理想或成本费用过高等(Malhotra和Lumineau,2011)。如何识别风险的具体内容、如何选择恰当的控制手段是本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较早研究在风险、控制手段识别等方面存在局限,对控制手段的考察采用预设选项的做法,选项过窄,易脱离实际(如Dekker,2008;Krishnan等,2011)。

      Anderson等(2014)对联盟运行风险及控制手段的综合考察突破了上述局限。首先,他们使用“从上到下”(bottom up)的方法进行调研,由美国3家大型企业(分别在研发联盟、供应链联盟和营销联盟方面较为活跃)的38位关键岗位高管描述他们在联盟管理实践中感受到的主要风险和使用的控制方法,研究人员再对这些描述进行归类,最终归纳出31项控制方法,并通过因子分析归纳为6组:伙伴管理、合约管理、财务控制、资产保护、退出设计和非正式控制。风险因素则有20项,归纳为3类:业绩风险、关系风险,以及一致与合规性风险(compliance and regulatory risk)。其次,研究者将3类风险与6类控制手段做了关联分析,总体结果是:当业绩风险较大时,常用控制手段包括管理好伙伴关系、在契约中量化业绩目标并规定相应报告机制、将分配与业绩挂钩等;当关系风险较大时,常用手段是对联盟解散、退出或权益再配置做较多规定;当一致与合规性风险较大时,则强调非正式控制手段的使用,如信任构建、对伙伴与管理人员履责情况进行评估等。

      对于非正式控制手段中的信任,现有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与联盟控制复杂和契约局限性有关,但目前还缺乏综合性成果。笔者归纳,现有联盟中信任问题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联盟中信任的界定;(2)信任的作用,如促进沟通、协调合作、减少冲突等;(3)成员间信任如何形成的问题。

      2.绩效度量与绩效决定研究的综合

      联盟绩效研究首要的是绩效度量标准问题,目前主要有五种指标:(1)满意度。这是一种完全主观评价的指标,由成员企业及其管理层对联盟结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Krishnan等,2006)。该方法有效性受问卷中问题和访问对象的影响很大。(2)稳定性。这是以联盟正常存续的时间长短代表其绩效。正常存续的标准是未解散、未被并购、未从既定市场退出、股权结构和契约未明显变动(Lu和Beamish,2006)。由于被收购有时候并不代表联盟失败,反而说明联盟有吸引力,因而该方法的内在一致性存在局限。(3)财务指标,如业绩增长率(Luo,2002)。该方法客观性和一致性都很强,但缺点是对许多不以财务绩效为目标的联盟不适用,如技术联盟。(4)累积超常收益率(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这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度最指标,它认为股票市场会将联盟可能产生的价值反映在股价上(Merchant和Schendel,2000),其主要局限是股价可以体现成员企业能从联盟中得到的收益,但无法反映联盟整体价值。(5)第三方评价,如联盟成就排名指数(Li等,2008)。排名能够综合各个方面的绩效元素,但目前还不存在覆盖面广的排名服务。

      联盟绩效研究的核心是绩效决定问题。目前文献考察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4类:一是成员企业的组织特征及其匹配性;二是成员企业及其管理层的行为因素;三是社会关系因素;四是联盟控制机制。Christoffersen(2013)回顾了大量绩效研究文献,对绩效研究进行了整合,归纳出联盟绩效决定的4类15项因素,表6列示了其中10项意义显著的因素。

      

      3.知识管理研究的归纳

      对于研发联盟,知识管理问题显得非常重要。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三个过程,目前以对知识转移的研究为主,重点分析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但尚缺乏整合性研究成果。笔者将这些因素归纳为四类:知识特征、成员企业特征、成员间互动关系和知识管理行为,取得的成果有:(1)知识特征方面。知识的隐性(tacitness)、复杂性、特异性是其三个主要特征维度。目前研究主要关注隐性特征,认为隐性知识转移困难,但由于缺乏有效度量,未取得一致性的实证结果(Becerra等,2008)。知识的复杂多样性同样对知识管理效果有负面影响(Arend等,2014)。(2)成员特征方面。调研和实证都表明企业学习能力对联盟中知识转移产生显著影响。以知识重叠度为学习能力度量的实证发现,这种影响是倒U形的(Schildt等,2012)。重叠过少意味着很陌生,学习困难。重叠过多意味着学习空间小。学习能力高也可能导致伙伴对知识的保护增强,这一负面影响现有研究还未充分考虑。另外,规模与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已有不少讨论,但仍无清晰结论。(3)成员间互动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开放性(openess)概念下。开放性指成员间自由沟通、共享知识的意愿和能力,它由成员间竞争的同质性和信任水平等决定。前者对知识转移有双向影响(Schoenmakers和Duysters,2006),但两者对知识转移的共同影响尚未得到研究。(4)知识管理行为的影响。已有不少文献讨论了人员转派、技术共享、培训、设置咨询与联络办公室、现场会议、相互访问交流等管理手段对知识转移的作用,发现了一些正相关性的证据(Hau和Evangelista,2007),但对各类管理手段的协同及与不同类型知识匹配的研究还较缺乏。

      企业战略联盟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节性的成果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知识点系统化,形成对联盟规律的整体性、层次化的认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而国外出现了一支整合研究的力量,他们在重要期刊上发表的十余篇整合研究文献就是这种努力的具体体现。本文跟随这一趋势,对国外的联盟研究作了整体分析和分领域归纳,得到的主要结果有:(1)国外联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三大类十几个领域,在趋势上表现为联盟形成过程与联盟后管理的研究增多,尤其是契约选择、控制与绩效决定等问题的研究比重明显上升,而动因与效应等联盟前研究的比重明显下降,这种趋势表明当前联盟研究进入深化阶段,愈加关注对联盟实践中的难题进行研究。(2)在对象结构上,研究涉及48个行业,目前趋势是对技术密集行业和中小企业联盟的研究明显增多;而从地域上讲,以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为标的的研究占绝大多数,但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联盟研究在显著上升。(3)各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整合成果,包括以联盟环节为轴线的联盟理论整合框架、伙伴选择的系统化评估模型、契约选择的基本分析框架、控制目标与控制手段的匹配分析、绩效决定要素的综合考察等。

      本文希望通过整体性分析,为学者们从整体上把握当前国外联盟研究现状提供帮助。整体性是本文与国内现有文献最大的不同,在国内,不仅具体问题的联盟研究文献是细节化和局部性的,即使是综述文献,也是基于特定领域或特定视角,如限定于绩效研究(徐礼伯等,2011)、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彭新敏和孙元,2011)、社会关系研究(赵炎等,2012)等。因此,本文希望对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做些有益的探讨。

      ①样本来自ProQuest平台四大经管数据库(ABI、ABR、EB、RL),以“strategic alliance”为关键词检索文章名称、关键词、主题词和摘要,并剔除掉以上检索项中含有“politic”、“political”、“military”、“defence”等有关军事或政治方面的联盟文献。ProQuest平台覆盖面宽,包含787种有影响因子的全文期刊,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几乎全部收录其中,因而检索的文献有代表性。

      ②代表性文献主要来自影响因子前20的经管类SSCI期刊,具体包括: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Harvard Business Review、Human Relation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dustri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ournal of Marketing、Journal of Retailing、Leadership Quarterly、Management Decision、Management Science、Marketing Science、Organization Science、Organization Stud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标签:;  ;  ;  ;  ;  ;  

国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的整体分析:结构趋势与整合结果_联盟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