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论文_罗学清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 湖南江华 425500

【摘 要】目的 观察研究中西医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4例进行本次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17例。予以常规西医治疗的为参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为研究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参照组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4.71%、94.12%,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腹痛、呕吐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能够有效缓解肠梗阻症状,达到了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

粘连性肠梗阻指的是腹腔内粘连或者肠粘连所引发的肠梗阻,该病不适合用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治疗不仅无法有效消除粘连,甚至有可能致使新的粘连形成,因此目前非手术疗法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1]。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并且病情轻重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腹胀、腹痛是轻症患者的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则有可能出现感染、肠绞窄坏死、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以及死亡等。该病的预后效果与治疗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而单纯的西医保守治疗未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鉴于此,本院开展了此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4例进行本次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17例。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皆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相一致。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5.8)岁;十二指肠球部穿孔6例,原发性腹膜炎2例,阑尾炎3例,胆囊结石术6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20-76岁之间,平均年龄(46.4±7.1)岁;阑尾炎4例,女性结扎2例,脾切除1例,输卵管结扎3例,腹部闭合性伤7例。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参照组予以常规的西药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持续胃肠减压以及禁食等,静脉微泵奥曲肽,每天0.6mg,24小时持续输入,将生理盐水90ml、开塞露60ml、50%硫酸镁30ml按照3:2:1的比例调成溶剂进行灌肠,每天一次。

1.2.2研究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中药制剂配方为乌药、厚朴各20g,丹皮、枳壳各、香附、赤芍、延胡索各10g,桃红、生大黄各12g,木香15g,炒莱菔子30g,清水熬制后取药液并加入15g芒硝进行灌肠,每次剂量在150ml左右,保留灌肠,一个疗程为7天[2]。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黏连所致所有症状均消失,排便、排气恢复,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腔内经X射线检查未发现积气积液;有效:黏连所致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一定的排便、排气,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减轻,肠腔内经X射线检查有少量积气积液;无效:黏连所致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症状明显,肠腔内经X射线检查有明显的气液平面。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治疗后,参照组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4.71%、94.12%,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两组不良症状改善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治疗后,参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腹痛、呕吐缓解时间分别为(29.5±4.1)天、(25.5±5.2)天、(19.1±2.9)天、(8.1±1.2)天;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腹痛、呕吐缓解时间分别为(21.2±4.6)天、(17.8±4.8)天、(13.3±2.2)天、(4.7±1.1)天。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腹痛、呕吐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诊疗中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多为小肠机械性梗阻。在所有肠梗阻中粘连性肠梗阻占有很高比例,在40%上下[3]。粘连性肠梗阻通常是由腹部手术所引起的,实施腹部手术后通常会诱发患者腹腔内肠道粘连以及肠道功能紊乱等,致使肠内容物无法通畅运行和通过。西医认为腹腔手术的创伤、局部出血以及之后的炎症是引发粘连性肠梗阻的突出诱因;中医则将其归入“肠结”、“关格”的范畴,认为是腑气郁结、肠腑气机阻滞、升降失调、瘀血内停所致,不通则痛,进而产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4]。粘连性肠梗阻有着病情多变的特点,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患者肠绞窄坏死、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以及死亡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

临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以恢复胃肠道功能为主要治疗目标,在肠道通常的情况下能够顺利的通便通气,常规的西药单纯治疗该病,对于该病的症状缓解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手术治疗则有可能致使形成新的粘连,因此不推荐手术治疗。而在西药治疗的同时加入中药汤剂治疗,通里攻下、行气止痛,将累积的毒素、细菌、积滞物排出,可起到泄热通便、行气导滞、荡涤肠胃、化瘀活血、推荡积滞、除满消胀的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的不良临床症状,从而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5]。此外,方剂中的大黄等药物能够直接灭活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并对肠道循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4.71%、94.12%,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腹痛、呕吐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缓解患者肠梗阻不良症状,促进疾病的预后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邢栋,吴峰. 中西医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 北方药学,2017,14(9):42-43.

[2]塔力道·加开. 中西医保守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50-51.

[3]杨书周,李晓红.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探讨[J]. 中医临床研究,2016,8(9):70-71.

[4]经文善,于庆生,潘晋方,等. 中药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6,38(2):201-203.

[5]赵云,杜永波.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4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6,32(22):3515-3516.

论文作者:罗学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  ;  ;  ;  ;  ;  ;  ;  

中西医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论文_罗学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