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以牺牲后人的生存条件为代价的: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惜无限制地破坏和浪费世界上有限的自然和环境资源,不仅严重地危及后代人生存的条件,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从70年代初开始,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纷纷对战后各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反思,围绕着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辩论。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新概念(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在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会议上,“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从而成为世界各国为之奋斗的共同纲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世界的执行,对世界经济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就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世界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技术创新以及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它的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关系,发表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期引起讨论和争论。
一、公平因素对全球资源配置影响
虽然自然资源是各国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各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却并非决定于自然赋予的本国资源的多少。一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而不管其国内是否拥有足够的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可以取得更多的自然资源,即使本国缺乏自然资源,它也可以利用经济贸易甚至武力的方法,从别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取得。因此世界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品种和需求量主要决定于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那些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许多国家的自然资源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也有的国家有意识地把本国的资源储存起来,想方设法去开发和利用别国的资源,致使那些经济落后国家的资源很快地消耗殆尽。可见,在现行体制下各国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极不公平的:不仅代内不公平,而且也谈不上代际公平。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代内公平,而且还要求实现代际公平,即不仅要在这一代人之间公平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也要求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自然资源。
很显然,目前这种资源利用的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是格格不入的。但问题在于,经济发达的国家需要而且也有能力利用本国的甚至是外国的自然资源,经济不发达国家却是依靠出售这些自然资源来维持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像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所说的那样,如果发达国家因节约而不去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那么发展中国家依靠什么来支持其经济发展,并维持其人民的生活水平呢?能否找出一条道路既可满足发达国家的需要,又可节省资源和使发展中国家取得所需的建设资金呢?
惟一的出路是,改革现行的价格体制,打破目前由发达国家决定自然资源价格的垄断,大大提高自然资源的价格。提高自然资源的价格是有充分理由的:在现有的价格中没有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存量的消耗或折旧,也没有体现环境退化的损失和预防费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些损失和费用是必须考虑进去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发达国家压缩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开发新技术,节约自然资源,开发更多的替代品,同时,也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取得必须的资金,以保证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从而使世界自然资源的利用逐步走向合理化。提高自然资源价格是实现资源公平配置的第一步。
二、资源约束及消费模式的转变对世界产业结构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由于资源的稀缺及原料价格的上涨趋势,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也必然逐步向适应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各国的产业结构必然发生重大的变化。例如,一些在生产中使用稀缺原料或有毒原料过多的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过多的产品,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有碍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产品等等,它们的产量必然会由于消费量的逐步缩小而减小,而一系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无公害的产品必将逐步发展起来。
当然,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将是逐步的、梯度式的。首先是发达国家为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对本国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将一部分比较老的产业和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然后,发展中国家也会逐步地调整本国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之适应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市场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跨国公司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进军,从而加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由于世界性资源价格的上涨,它们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用的资源。为了取得那些资源,它们会把必需的资金和技术投向那些地区,甚至直接在当地进行加工生产,从而使那些地区的经济较快地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向全球获取资源的过程中,也会把一些在发达国家因污染环境而无法继续使用的技术,转移到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去,从而形成“污染转移”。因此,发展中国家对于跨国公司的进驻要有清醒的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因此适当引进一些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低的技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各国必须制定有关法律,迫使跨国公司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禁止污染严重的技术进入国内,并采取必要的经济和行政手段,鼓励它们改进某些工序上的落后技术,使之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国际贸易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例如,国际分工将发生变化。在现行体制下,各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确定的。各国的资源丰欠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一,因此国际分工主要是依据比较成本学说来进行的。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假设,甲、乙两国都能生产A、B两种产品,而且甲国无论生产A产品或B产品都要胜过乙国,其中生产A产品的效率更高于生产B产品,因此在两国之间进行分工的话,甲国生产A产品,而乙国生产B产品,并相互交换,双方都能获利。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由于可持续发展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要求为后人留下足够的资源,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对各种资源和各国现有资源的开发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由于现在甲国生产A产品以及乙国生产B产品获得原料的难易程度发生了变化,同时,国际市场上消费者对于A产品和B产品对人体和环境的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甲乙两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分工必然发生变化。于是,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流向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内容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化,越来越要求消费安全性大的所谓“有机产品”(organic products,在中国称为“绿色产品”),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尽管这些有机产品的价格要远高于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传统农产品,消费者为了安全,宁可付出高价购买有机产品。因此,有机产品在国际上的销路日益扩大。有机农业的发展,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因为一般地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尚不发达,现代的化学产品对于土地的污染还不很严重,许多地方可以生产无公害的有机产品,从而可能增加各国的外汇收入。但同时,国际贸易中有机产品的增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又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在发达国家增加有机产品进口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于各种农产品的安全要求。例如,美国对于进口的肉类产品的卫生检疫要求极高。根据美国的法律,凡是向美国出口肉类产品的国外肉类加工厂必须执行美国对于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接受美国有关部门的检查,并且将它们始终置于美国有关部门的监督之下,一旦发现有关的疫情或加工厂卫生不合格,即可取消该国或该厂产品的出口权。这实际上成了美国对付其他国家的一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近年来,“有机产品”的范围也有扩大的趋势。过去,“有机产品”基本上局限在食品范围以内,现在已经逐渐地扩大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如衣服、家庭日常用品、塑料制品,以及家庭的装饰用品等等。总之,消费者要求所有与人们生活有关的用品和用具都是无毒的。发达国家为了从发展中国家取得越来越多的“有机产品”,不得不将有关的技术输入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促使发展中国家无公害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四、可持续发展对国际资本流动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仅仅依靠贸易领域内的相互联系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要求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必然要求加速生产国际化的进程。应该说,生产国际化趋势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由于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各生产企业为了取得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生产部门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直接在那里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运回国内进行组装,或者在那里组装后直接在国外销售。随着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
随着各国环境保护主义思潮的发展,以及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的日益完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得不把一些对环境有污染的生产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去,更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因此近些年来,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别迅速。据一些国际组织发表的统计,1985-1995年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从6500亿美元增加到30,000亿美元以上,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了1倍,其速度大大快于以前。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目前每天全球的外汇交易额高达12,000亿美元。诚然,迄今为止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外直接投资主要仍流向发达国家,但是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流向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在国际资本流动和对外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无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环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环境保护对各国的生产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使用所谓的“清洁生产”技术。一方面,它要求对现有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使之在“三废”排放方面得到控制,不排或少排“三废”,成为比较清洁的生产技术。同时,在产品生产时注意节约稀缺资源和减少利用有毒的原材料,或者尽量代之以使用储量比较丰富的资源,从而把它们改造成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型技术。另一方面,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重新设计新产品时,注意研制无污染和节约或少用稀缺、有毒原材料的新技术。
发达国家拥有较多的高科技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尽管上述最新技术的开发对它们来讲也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相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比较容易的。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以外,这些新技术大多只能产生在发达国家。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它们至今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既缺乏技术,又缺乏资金,一般都采用比较落后的生产技术,即使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所谓的“新技术”,也是发达国家允许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处于“成熟阶段”的技术,有的甚至是发达国家明令禁止的陈旧技术。就技术设计而言,发展中国家缺乏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因此很难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新技术。即使有人设计出来,也无法在国内进行生产,因此,这些技术最终仍然会流向发达国家。
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新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方面必须改变以往“先建设,后治理”的程式,做到“边建设,边治理”。这是因为一项工程的后期污染治理费用远远要高于建设同期治理的花费。因此,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它们都有待于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真诚合作。发达国家应该清楚地看到,不以自己的先进技术支援发展中国家,关起门来在国内搞技术创新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六、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关系的全面调整
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归缩。所谓的经济全球化,简单地说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经济全球化与通常说的经济全球化有所不同:首先,前者所指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更加强调资源配置中实现资源的节约使用,而不仅仅是生产成本的节省。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特别是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只愿意开采富矿,而抛弃贫矿,掠夺性地开采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人们更加关心各国人民,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之间的平等互利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只照顾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利益。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到发展中国家去开采资源,不仅是要取得那里的资源,而且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应该保护好那里的资源和环境。此外,还应该设法帮助那里的人民,发展经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也有权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代内平等”。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根本转变?在当前这种情况下,由于环境保护涉及各国的利益,所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意见,一时难以求得统一。尽管最近一些年来,各国在一些国际会议上达成了某些协议,表明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开始找到了一些共同点,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迟迟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看来,要想使所有国家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立即步调一致地兑现各自的承诺是很困难的,需要寻找一些过渡的形式。其中最可能的一种形式就是,在一个地区内各个邻近的国家之间实行合作和联合。因为一国的环境污染总是会首先影响到周边国家的环境质量,因此各国最关心邻国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就是说,相对狭小范围内(例如一个地区)的各国进行合作,共同治理某些国家的污染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这种趋势正好与近些年来国际间蓬勃发展的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相一致。战后初期,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通常都是在具有共同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国家之间展开的。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最先都是由一些相互毗邻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的,因为在它们之间有较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但是近年来,由于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逐渐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和联合趋势。严格来说,这种趋势也不是90年代才开始的。早在70年代中期,由欧洲共同体国家与非洲、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洛美协定”,以联系国的形式建立了一种十分松散的合作制度。但是,实际上这种联系国制度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欧共体扩大的时候,把欧洲相对落后的国家(如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囊括在欧洲共同体之内。特别是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时候,把墨西哥也包括在内,开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联盟、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先河。这种一体化固然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极大的好处,但是无疑,发展中国家从中也取得了不少利益,如产品比较自由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更加容易地取得资金和技术等等。特别是当墨西哥1995年底出现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给墨西哥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使墨西哥比较容易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困扰。最近,东盟也得到了扩大,把比较落后的老挝、缅甸等国家吸收成为成员国。
近年来,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各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共同语言也随之增加。许多发达国家主动地提出要和自己的邻国开展关于环境治理的合作。例如,德国等欧洲国家主动向中东欧国家提出帮助它们治理环境,日本和韩国也对帮助中国治理大气和黄渤海的水资源污染抱有极大的兴趣。可以预计,由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因素的加入,地区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和联合将会变得比以往更加容易一些。但是由于环境污染最终会扩展到其他地区以至全球,因此这种合作和联合最终也必将扩大到全球范围,从而加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南北关系和南南关系,以至整个国际关系必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
七、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战后时期发展中国家为之奋斗的事业。它是为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而提出来的。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建立在旧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通行的是资本主义原则。它突出地表现在以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金融资本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在这一秩序下,发展中国家不仅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而且在国际经济事务中也没有多少发言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早在战后初期,随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独立,纷纷要求改革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并在1964年10月的第二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上提出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以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77国集团(后来扩大到100多个国家)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要求。这一斗争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响应,在1974年召开的联合国第6届特别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接着又在第29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根据上述国际会议通过的文件精神,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条件;增加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转移,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改革国际货币与金融制度;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并放宽转让条件;承认发展中国家对资源拥有永久的主权;改革世界经济结构,以便从根本上改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等等。应该说,在那段时间内,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是有成效的。
但是,正是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特别是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以后,各国为保护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斗争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但是必须指出,可持续发展无坦途,它将充满着反复和斗争。其一,发达国家还不愿意对由自身盲目发展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承担责任,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其二,它们还不会按照《21世纪议程》的要求,在技术和资金上支持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其三,它们还将以跨国经营的方式,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污染,以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润。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会一帆风顺,但所有的反复和曲折都不足以阻挡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运动滚滚向前的洪流。
我们相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以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找到共同语言,并以此为契机,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进行下去。从目标上讲,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1)都要求尊重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尊重它们发展经济的权利;(2)要求改革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要求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内相互平等对待;(3)要求发达国家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发展经济技术合作,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它们的经济效率。两者所不同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更加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上述目的的实现。可见,正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了较多的共同语言。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的。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有机产品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