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平市北城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山西 高平 048400)
【摘要】 目的:探讨将健康教育应用在社区慢性病中意义。方法:对56例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对照分析疾病知识知晓率及血压、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教育前,并且患者血糖、血压有了明显降低(P<0.05)。讨论: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降低血压和血糖,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慢性病;健康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349-0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加重,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继而成为了严重威胁广大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大量的研究显示: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我社区卫生中心通过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管辖内的56例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意义重大,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的56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0例、26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54岁,最大年龄为76岁,平均年龄为(63.4±3.6)岁,高血压19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1例、心脏病10例。
1.2 方法
所有慢性病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具体为:
(1)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档案主要包含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身高、职业、家庭住址等)、饮食、运动、服用药物、体检情况等信息,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
(2)开展健康教育:一是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应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食物最好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为主,应该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生冷和油炸等食物;二是运动指导:要充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其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通常运动宜在饭后1h开展,每周的运动应≥3次,运动最好为有氧运动(如:慢跑、跳健身操、打太极拳等),每次运动最佳时间为30~60min;三是药物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定期测量并记录患者的血压和血糖,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和上门随访,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并为患者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普及跟慢性病相关的护理知识,组织患者参与健康知识讲座,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心理干预:社区慢性病患者不仅要忍受疾病带来痛苦,还担心自己给家庭造成负担,因此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应积极加强其心理干预工作,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心理指导,要告知其关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消除内心的不良心理反应,积极接受治疗[1]。
1.3 观察指标
在实施健康教育3个月后,测试两组患者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统计计算知晓率,并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文重要数据的统计主要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涉及的计量资料主要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用t来检验组间的比较,用%来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的结果采用χ2来检验,结果以P<0.05代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变化情况
实施健康教育前,有12例(21.4%)患者知晓慢性病相关知识,实施健康教育后,有54例(96.4%)患者知晓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判别和并发症相关知识,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跟健康教育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降血糖和降压效果比较分析
实施健康教育前,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92.3±13.6)mmHg、舒张压(110.22±6.8)mmHg、空腹血糖为(9.93±0.47)umol/L,而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平均收缩压为(101.3±8.5)mmHg、舒张压(77.23±8.7)mmHg、空腹血糖为(7.19±0.28)umol/L,由此可以看出,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血压、血糖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死亡率都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再加上广大群众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我国慢性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慢性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等特点。大量研究证实:慢性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来进行控制的。而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宣传卫生知识,通过系统、计划的实施教育活动,来促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健康行为以及相关因素,最终实现促进患者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有系统地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2]。跟药物治疗方式相比,健康教育的成效更为显著,且成本更低,健康教育通过将卫生知识传播给社区的人群,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切实降低或者消除危险因素,最终达到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因此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预防和控制社区慢性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发挥重大作用。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应跟患者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将其逐渐渗透到患者生活中,提高患者参与教育教育的主动性。在本文的研究资料中,通过对56例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主要包含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开展健康教育等,3个月后,跟健康教育前相比,患者慢性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另外,患者的血压、血糖也明显降低(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社区的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够促使患者加深对慢性病知识的认识,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压,因此该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黎淑馨.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管理效果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4):396-397.
[2] 张根长.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地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1):40-41.
论文作者:毕仲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患者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慢性病论文; 血糖论文; 病患者论文; 社区论文; 血压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