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校管理改革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部门中,经济企业的发展最具活力,给其他部门提供了改革与发展的鲜活经验。教育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领域,应当积极借鉴经济部门发展改革的经验,尽快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企业一样,学校也是对组织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因此,学校管理很有必要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这对促进学校管理的改革,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益,是大有裨益的。
战略管理 80年代初,西欧曾经对企业高层领导的时间安排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高层领导,有40%的时间用于企业的经营战略;40%用于处理与企业有关各方面的关系,20%用于处理企业的日常事务。另外,日本企业已有97%实施了战略规划,并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法宝。
战略是达到终点的手段,这些终点即企业的目的和目标,它们是企业为取得某一点或某一层次上的成功所做的事、所遵循的方向和所做的决策。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战略管理应该是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对学校的发展作长期、中期和近期的规划,对学校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而我们的一些中小学校长,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去管。其结果当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少有精力去做战略思维。由于缺乏战略规划与管理,导致眼光短浅,学校发展缺乏活力。
学校战略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1 )学校所处的环境:当代学校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的变化,伴随市场经济的成长,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展开竞争;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学生资源比以前更有限;学习的途径,除了教师与书本,更有便捷地获取知识的国际互联网。作为学校领导者,应当思考:学生、家长、同类学校、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要求什么?本校的哪些竞争长处需要加强?(2 )学校的资源:主要有教学设施、 教师人力资源和学生资源。 要根据环境来对学校的资源作出分析:哪些职能是(或将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应该如何来部署这些职能来满足(变化的)教育市场需求?例如,一个学校的特色在吸引特定的生源方面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学校以培养具有文艺方面特长的学生为特色职能,那么学校应该作出相应的部署。若能做到学校的资源与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相符,则战略管理有效。(3 )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的战略领导者应当思考:学校中的教育教学氛围是什么样的?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和变革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行为?价值观包含对“什么应该是正确的”看法和信念,随着经验和学习的不断增长,这些看法和信念成为潜在的假定以及确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如“科研兴校”的提出,人们希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教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人本主义的价值观的兴起,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存在。这些都要求学校领导者在学校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的自我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
创新管理 所谓创新管理,就是不仅应去努力激发新观念、新构想的产生,而且应努力为这些新观念、新构想的付诸实施开辟道路。作为管理者,应通过各种管理方法来刺激创新者,保持他们创新的动力。给予一定的职权和自由度也是刺激创新者开展创新活动的一条有效途径,而给予适当的奖励报酬和容忍失败也是很有必要的。此外,鼓励内部竞争和及时沟通信息也是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
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教学要创新,学校管理也要创新,这样才能在学校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学校的教学管理创新为例,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要通过教学管理的创新来保证和促进教学的创新。这样的创新需要授权给教师,下放对教学工作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允许教师自己做决策: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何种形式备课,如何管理学生,等等。经过培训,教师应该能够并愿意进行改进教学工作。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多出教学成果,对他们的首创性和成功予以奖励。
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以此占领市场的主导地位。学校管理创新的目的则在于,创建学校的特色,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当前在生源减少、学生有择校自由的条件下,学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学校参与竞争不能都只集中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质量上,而应根据青少年发展的多元化来细分生源市场,确立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如果各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学校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正符合现代市场竞争所倡导的双赢结果。
企业的创新管理要求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的发展,鼓励员工不断地探索、思考和创新。一般认为,学校当然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但这只是对学生而言。事实上,有不少的教师很缺乏学习的动力,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有的学校虽然重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但仅限于“三字一画”和备课教案的标准化。然而,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远不止于此。对于一个学习型组织来说,学习并不是信息的累加,它既不是新技能的训练,也与设计新的技术性解决方法无关。这种学习更强调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去处理种种原有的和新的挑战。创新必须来自组织的内核,如果给学校和教师一个适宜的支持环境和足够的自由与空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和更新,因为这是他们自身的一部份。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也称作无缺点管理和末日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求企业树立危机意识,研究应付危机的规则和方法以及企业反危机的行为机制,采用有效手段和策略,以预防危机和安全解决度过危机。
由于长期以来端的是铁饭碗,公立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虽发不了财,但生计是不愁的。没有竞争,自然就无危机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现代学校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已大不相同。现代的环境比以前范围更大,跨国教育集团在世界范围内经营,因特网使得各地的学校通过网络相联而相互影响。现代的环境比以前更加多样化,民办(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公立学校也另辟蹊径办起收费的“民办”学校,办学的投资渠道呈现多样化。
在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环境里,一个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存在经历危机的自然倾向。这样体系中一个部分的变化会贯穿整个体系,常常以看来无序和无法预测的方式对其他部分产生不利影响。显然,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学校生源的减少,民办学校的兴起,这些都成了悬在公立学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学校应当树立危机意识,认真分析自己的弱点,努力去克服它,适应环境的变化。
学校实行危机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定期向教职员工宣讲当前的竞争形势, 明了本校的不足, 培养对学校的忧患意识。(2)在校内引入竞争机制,端掉“铁饭碗”, 实行能者上,无能者下,使教职员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3)组织家长委员会, 定期请家长代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建议,家长因为孩子在学校读书的缘故,会很关心学校的工作,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着旁观者的清醒认识。
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在现阶段更多的体现在营销方面。绿色营销注重把环保观念融进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在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废物利用等方面都体现了绿色营销思想,树立绿色企业良好形象。
绿色管理意味着内外环境的和谐。与外环境的和谐,主要是搞好与学校外部有关机构和社会群体的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内环境的和谐,可从两个方面来营造:(1 )整体规划学校建设,把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洁净的校园。有位小学校长说,自他们花大力气绿化校园、美化校园后,学生间的吵闹、斗殴减少了许多。这说明美的环境确能净化人的心灵。(2 )促进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不仅领导与师生员工之间,而且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当建立互助和谐的关系。
绿色管理意味着可持续性发展。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学校领导不仅要关心他们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进修学习提高。要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掌握新教学技术的教师很容易被淘汰。在对学生教育方面,重点应放在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上,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便于他们今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满意管理 在当今信息社会,要求企业应对包括社会、股东、从业人员、顾客等各方面有最优化的关系,令各方面都感到“满意”,这既是企业长期激烈竞争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要求。学校管理要做到使学生满意,使教师满意,使家长满意,使社会满意。
但我们的学校在“满意度”方面,尚有较大的差距,有时似乎陷于“两难”的境地。为了升学竞争,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加压,对学生管得紧,结果是学生不满意,家长却高兴。为落实“减负”工程,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受到学生的欢迎,却为部分家长不满意。其实素质教育和减负工程与学好知识考上大学并不矛盾,因为有知识本身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这个表面的“两难”困惑,关键在于教师更新观念,不以拼时间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唯一手段,而应在精讲多练、因材施教上多下功夫。若能做到学习负担减轻,成绩有提高,岂不是各方满意,皆大欢喜。
过程质量管理 以前人们对质量的看法是:先生产产品,然后让检验员把质量比较差的产品从中筛选掉。现代的质量检验观点则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重点在于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
人们容易把考试和文凭仅看作是个表面现象,但这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为什么要考试?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而筛选,这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成功的企业和管理机构一致认为,用这种“强制性的控制”方法来提高质量是陈旧的,成本昂贵且效率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升学的压力下,把“应试”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备战期末考试、升学考试,成了师生的主要任务。至于衡量合格人才的其他标准,如品德、心理素质等,都无暇顾及。学业考试跟不上的,也不管他是否有其他特长可以培养。这样的教育质量管理,无疑最终会导致许多学生不合格,成为陪读的牺牲品。即使是一些成绩优异而一路读完研究生的,也有因心理素质差,而无法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并且要重新评估旧观念的影响,要连续性地检查质量而不是在生产过程结束后再进行检查。这不仅对企业如此,对教师也是如此。对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控,重点应放在形成性评估,要淡化期末的结果评估。在这里,步步推进的目标教学法是很相宜的。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如果只重对已生产出的产品进行检查,忽视对每一道工序的把关,就会造成浪费。教学质量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平时认真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然于胸,则期末的总结性考试已是不足道的了。若果能如此,则学生不再是为了考试及格而学习,学习新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