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思维习惯 严密性 广阔性 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也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问题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数学学科内部有不少的问题情境,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也是人们常常忽略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良好的创新思维能使得学生提出问题,而问题源于情境,情境又能引入到实际生活中。
2.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数学的应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语言、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等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展现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以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措施
1.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创新舞台
(1)师生互动,营造创新思维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学生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新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的情境,可启发学生的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动感人的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教师通过设问、提问、实验等方式,创设能激发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对学生经仔细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得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3.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创新热情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术、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使学生面对新问题,积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新的教学理念正不断地步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我们应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实大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吕传汉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吕传汉 中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郭 玲 王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习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