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王德林 四川成都
摘要: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评价“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怎么看待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作者从高校教师的视角,提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考,旨在引导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不追风,不浮躁,把好方向,做实做优。
关键词:双创问题 双创思考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双创”已成为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主要工作目标。在中国进入伟大新时代的今天,在“双创”的大背景下,各高校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中,呈现出很多可喜的成果,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暴露的主要问题
不问双创环境和实践条件,争相参与,场面热热闹闹,成效不佳;缺乏资深师资队伍指导和实践经验,指导不能到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多表现在模拟比赛或保护的环境下实践,经不住真正市场风雨的考验;盲目追求创业率甚至不惜作假,并以此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成绩;缺乏创新创业成果的科学评估标准。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的思考
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决策层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追风,在形式上大搞“双创”,忽视“双创”质量与效果,更不能因为大搞“双创”,忘掉教育的主业和职责——教书育人。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创新启智为主,不应拔苗助长地追求创业率。翻开中华五千年教育史,创新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正是这种不竭的动力才推动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仅是教人有生存的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养成并磨练出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情商和适应社会能力。所以,提倡并重点加强创新启智教育,才是教育之本。
2、没有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师,哪会成就一大批创新创业才子。师资和师德师风,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追风式的创新创业,即使是造出一些创业新星、创新能手,也多半是在温室里或在多方保护的条件下出现的,经不住真正市场经济真实环境风吹雨打,已经走入职场,进入市场,多半惨败而归。这种教育的后果是什么?让创新创业者心灰意冷、信心全无。所以,提倡并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创业典型的扶持,要少而精,做到精准扶持,重点培养。同时有机制做保障,持续关注扶持创业大学生毕业后的成长。这就必须具备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师和优秀的指导团队。
3、用心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要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瞄准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使认知、体验、思考和感悟相统一,使创新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高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条件、师资,那就安心做好本职,用心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激发创新潜力,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积蓄力量,在育人上多下深功夫。
4、健全的制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大学创新创业工作正处于初始阶段,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健全创新创业制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基地、学校资助经费管理、创业孵化等方面均有制度的保障,让学生创业团队可以获得政策、资金、场地和智力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5、理顺机制,避免多头管理。多数高校目前急需理顺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方面,不少高校管理机制混乱。有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由科研处管理,而在有的高校,该项工作则由教务处管理,还有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由学生处或校团委管理。多头管理,机制不畅或不顺,看似多方协作管理,其实是管而不管,各管理方的工作如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下去,多半是走过程,很难达到实效。
基于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运行状况的观察,较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在学校层面上,由专门领导负责,成立创新创业专门机构,统领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分散使用或重复使用,多方争名夺利,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效果。这样一来,理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机制就顺畅,做到既统一管理,又责任明确,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形成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合作机制,保障创新创业工作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韩孟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08
2.赵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国高校科技》2017.10
论文作者:王德林,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大学生论文; 高校论文; 工作论文; 双创论文; 管理机制论文; 新时代论文; 机制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