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创新与美学方法论
——纪念改革开放40年暨黄海澄先生从教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一、黄海澄先生简介
黄海澄,山东郓城人,中共党员,当代著名美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教师,柳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育局干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曾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美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广西美学学会会长、广西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等。系新时期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的开拓者和重要代表之一,提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美学(简称“三论”)理论,致力于美学原理、价值哲学和艺术学理论等相关研究,在美学基础理论、价值哲学、艺术学理论研究方面颇多建树、自成一家,较早地将横向科学方法论引入人文科学研究,开创了美学研究新潮流,先后出版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1986)、《艺术价值论》(1993)、《艺术的哲学》(1995)、《艺术新思维》(2014)等著作。
当天晚上,似睡非睡之时,我想起了珊德拉夫人的话,于是竭力把动荡的车厢,想象成一只巨型的钢铁摇篮……这种想象几乎是痛苦的,我始终无法进入婴儿般的睡眠中,只好和珊德拉夫人的美妙睡眠法告别。想象在与我的卧房相距几个车厢的地方,珊德拉夫人戴着古老的睡帽,穿着一个世纪以前的白纱裁剪而成的睡衣,随着车轮震荡恬静地安睡,并梦到她在天堂的母亲。我在暗中微笑。
二、开幕式
2018年12月1—2日,“话语创新与美学方法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暨黄海澄先生从教60年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饭店举行。本次会议由广西美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南方文坛杂志社和美与时代杂志社协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及出版机构等近3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人汇聚邕城,共话黄海澄先生“三论”美学思想和价值哲学,共忆黄海澄先生60年治学从教的点点滴滴,共议改革开放学术话语创新和美学方法论探索,学习和传承黄海澄先生淡泊名利、勤勉治学的求实品质,发扬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以此纪念老一辈学人献身中国学术和改革开放40周年。
黄海澄先生及其家属出席了研讨会,广西美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鼎生,上海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所所长、文艺学学科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王建疆,广西美学学会秘书长、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启军,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利群,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冯仲平,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黄伦生,广东惠州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杨小清,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原处长、教授罗坚,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编审肖启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1985级文艺学研究生代表杨国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燕,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闫爱华,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杨兴玉,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王圣,平顶山学院副教授王维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授张吉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肖明华,兰州城市学院教师贾永平,兰州文理学院教师蒋应红,黄山学院教师赵诗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崔露什、博士研究生关煜、庄焕明、张少委,硕士研究生孙瑞雪以及广西艺术学院的部分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由李启军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上,袁鼎生教授代表广西美学学会辞,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和贵宾莅临邕城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今年是黄海澄先生85高寿且治学60周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本次学术研讨意义非凡。黄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是改革开放后引领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开拓者和重要代表,他提出的“三论”美学、价值哲学等相关理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其在哲学、美学、文艺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西美学、文艺理论及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治学60载,身体力行,师德高尚,人品高洁,大批学人和学者受其影响成为当下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中间力量,回顾黄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范对推动新时代美学研究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坐标外扩处理阶段,基于高斯投影坐标系统等角投影的特点,可设定其中间经线长度比为1。考虑到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长度变形与中央子午线长度间正比例关系,可设定经度差,将地球表层划分为具有单独投影的若干个带。即以1/10000比例尺为分界点,在高斯投影带比例尺大于1/1000时,采用3°经度差作为带间划分依据。反之采用6°经度差作为带间划分依据。以3°分带为例,可以1.5°中央子午线为起始点,沿由西向东方向,将全球划分为120个带。假定某一带号为m,则m与中央子午线的大地经度H间关系就为:H=3*m,m=1,2,3,4,…,120。
开幕式上,黄伦生教授和肖启明书记分别宣读了中华美学学会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贺信及美与时代杂志社的贺信。贺信对黄海澄先生引领和推动新时期美学和文艺学话语创新和新方法论的创构表示衷心感谢,对其治学60年表示祝贺,并对其及家人表示祝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利群代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宣读致敬信,致敬信对黄海澄先生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期间,就其为中文系行政管理、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所付出的辛劳和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对其“三论”美学思想引领风潮、推动中国新时期美学、文艺学和艺术学的发展表示崇高敬意。
作为主办方的代表,王建疆教授致辞。首先他对业师黄海澄先生、师母徐孔礼先生表示问候和祝福,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及各位来宾表示感谢。其次,他就黄海澄先生在新时期推动美学研究方法变革以及推动文艺学、艺术学以及哲学研究的发展作了积极的评价。他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思想解放的大潮,黄海澄先生的新方法论美学横空出世,积极倡导横向科学方法论,突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物中心论思想。在美学和文艺学领域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开创了以新方法论为识别标志的美学、文艺学新领域,引领学术潮流。先生熏陶并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优秀学者,时下,回顾黄海澄先生的美学思想和治学方法对推进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开幕式后,还举行了敬献仪式,肖启明夫妇向黄海澄先生敬献生日礼物,王建疆教授向黄海澄先生敬送个人学术专著一套,关煜、孙瑞雪向黄海澄先生敬送鲜花,蒋应红敬送书法作品“黄海扬波玉宇澄清”挂轴一幅,大家纷纷对黄海澄先生表示祝福和祝贺。
开幕式上,黄海澄教授发表讲话,他对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来宾参加本次研讨会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他结合自己20世纪50年代的北大求学经历追忆了新时期“三论”美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相关情况,与大家一同分享了北大学子在物质贫乏年代刻苦学习科学、积极追求真理的历史场景。
三、研讨会发言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代表回顾并梳理了黄海澄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学术贡献。袁鼎生作了题为《美学史中的黄海澄先生》的发言,他从美学研究体系的建构、学术路径的生发以及其理论创新性三方面阐释黄先生的学术成果。袁鼎生首先指出黄先生处于美学研究的制高点上,以“审美现象”来统领美、美感和美的创造,构成了审美现象运作的一个圈,形成由美、美感、美的创造循环运转的审美现象学。这与周来详先生以审美关系来统领美、美感与美的创造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先生的系统论美学研究体系奠定了他在美学史中的至高地位。其次黄先生在学术研究中做到了“大道、方法、逻辑”三位一体的统一。其“方法”不是传统运用的诸如桥梁、工具和媒介的小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思维路线,与理论体系和范畴运动相一致。他倡导“要运用哲学指导美学研究”,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领域包括美学研究在内的完美结合,不断融汇贯通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形成自己的哲学思维路线和思维模型,将其内化为体系和范畴运动,实现了方法和逻辑的统一。最后袁鼎生高度赞扬了黄先生建构的极具创新性的新理论和新体系。他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价值论哲学)融入个人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哲学功底,创建了“控制论”美学理论,运用控制论系统将美学系统、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系统统一起来,形成哲学、科学、艺术于一体的新的美学体系。
洙赵新河流域西靠黄河,东临南阳湖,北接梁济河流域,南与万福河和东鱼河搭界,属黄泛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流域总面积4 206 km2。其中菏泽市境内流域面积4 119 km2,流域内耕地 431万亩(28.73万 hm2)、人口450万人,粮食单产600 kg以上,棉花单产60 kg以上。含有京九铁路、兖新铁路、菏泽电厂、济菏高速、巨野煤矿等重要保护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王建疆教授以《黄海澄先生教我们数数》为题进行了发言,他阐释了黄海澄先生的学术贡献,系统论述了先生的哲学思维模式的巨大影响力。王建疆指出黄先生在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学上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创造了系列次级核心范畴,如审美调节机制说、关系质论、情感—价值论、系统功利论、美与美感耦合发展说、文艺学基座说、艺术的形式共相理论等。这些次级核心范畴涉及具体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首次发现、提出、论证并发表传播,因而具有无可争辩的原创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伴随着诸多次级核心范畴的建立,黄海澄先生创立的新方法论得到应用。先生所提倡的关系的、系统的、生成的思维模式突破了实物中心的、线性单一的、现成不变的思维模式,而代之以关联的、复数的、变极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对世界的维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他提出的别现代理论和别现代主义即是在黄先生的数数法的影响下产生的。其数数法连带着真理观,这就是关系、真理、本真和价值的统一。别现代主义就是对这种关系真理和本真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平顶山学院副教授王维玉作了《如何进行话语创新?——以黄海澄先生的美学实践为中心》的发言,他指出新时期以来,黄海澄先生的美学实践,以其直面现实、学科跨越与开放视野的路径选择给人以诸多启发。首先所谓直面现实,即是基于社会现实而非理论,也是基于研究对象的事实而非意识形态,黄先生立足个人历史境遇和学术素养,将个人经验作为自身逻辑的延展,从而激活了个人话语创新的内在机制。其次是所谓学科跨越,即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以“三论”为方法和路径,尤其以控制论为核心突出审美调解的动力机制,对审美现象进行系统把握和观念刷新,这种学科跨越所带来的视角变化刷新了诸多审美观念。所谓开放视野,是指黄先生将审美机制看作一个动态、生成、开放而非静止、现成、封闭的自调节系统或过程,并赋予其价值哲学的维度,先生的系统论具有很强的超前性与超越性。
广西民族大学李启军教授从学术和工作两方面阐释了黄海澄先生的教导及引领作用。因黄先生调动去广西艺术学院当副院长,他于1985年帮先生搬家时结下师生缘。当时震撼于先生巨大的藏书量,报纸、杂志等众多书籍先生一本都不舍弃,当真契合“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后来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黄老师恰巧是答辩主席,黄先生对其论文给予了充分肯定,评价该文章平实、不玩概念而又有新意,先生的鼓励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观念始终影响他的学术道路。先生的“三论”美学当时作为教材,启发性很强,他终身受益匪浅。后来先生出版的《艺术价值论》《艺术的哲学》《艺术新思维》,它们从发生学和价值论的角度解释艺术,新颖独特而又内涵丰富。从授业的角度来说,黄老师虽然不是他的业师,但是自己始终把先生视为学术上的导师和引路人。工作中,在黄先生等老前辈的引领下,他有幸走进广西美学学会的领导层。得益于先生的指导及统领,广西美学学会在山水美学、生态美学以及民族美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就。如今自己在电影美学、传媒研究、生态文艺学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这与黄先生及袁鼎生老师的引领和提携是分不开的。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黄伦生教授同样从生活和工作两方面入手,追忆了黄海澄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刚正不阿的高尚人格,并谈及黄先生的理论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影响。从1982年在桂林举办的一个全国高校中文教师讲习班开始第一次接触“三论”美学,就启发了自己投身美学研究。于1985年考取研究生他才真正接受和聆听黄先生的教导。先生严肃而又严谨的治学方法令他印象深刻,以数学精确论的方法为学生打分。日常工作生活中,先生坚持原则,即使面对政治干涉的压力,也不会扭曲事实违背自己的底线,先生的严谨与刚正时刻影响我们。同时,他指出在学术上大家也受益匪浅,他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抽象思维和思辨的能力,其思辨和理论宏阔而又是及物的,可以回复到具体的经验层面和事物。先生的系统论与价值论体系对于他研究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影响深远,其理论具有普适性与操作性。
广东惠州学院杨小清教授以《学问要勇于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为题进行了发言,从黄海澄先生直面时代问题的担当精神与其勇气及魄力两方面阐释先生的学人风范。他指出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社会真正前进的源动力,黄先生最值得承传的、永志不竭的精神就是勇于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其“三论”美学是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的真正的理论。此外,先生不仅治学为人严谨而不张扬,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治学的勇气和胆识。黄先生不仅具有按照理性的方式言说事物的真相和本质的能力,而且具备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勇气与胆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学者应有的担当。他同时指出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理论,直面当下时代的问题。同时,他对王建疆教授的别现代理论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其在直面现实、回应时代问题的理论和话语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张利群教授立足黄海澄先生的学术成果以及在学科建设的贡献,指出黄海澄先生在学科建设方面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学科前沿意识,以此形成的以学术强学科优良的传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他提出应从学术史的角度、哲学方法论角度以及理论创新三方面来阐释黄海澄先生的学术思想价值与地位,客观分析其方法论变革在新时期的意义。首先从思想史的意义上来说,需要重新对黄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方法论进行思想史上的评估,它已经渗透到学术史的进程中,无形中对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影响。其次先生的方法论不仅仅是文艺学和美学上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哲学层面上的方法论,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最后他认为我们应该从思潮的角度来看待方法论,权衡其方法论的深层内涵与时代意义。张利群高度赞扬了先生敢于在论争中坚持理论创新的精神,显示了一种创新和批判的求真意识。他认为我们当下学术缺少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风气,这样的文艺论争无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各位专家不仅仅从学术角度回顾黄海澄先生的贡献,还立足日常生活谈及黄先生的学者品格。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肖启明编审谈及工作中大家对先生的高度评价,其一心向往学术、不张扬的风格赢得广西学界人士的敬重,是当之不愧的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生活中,先生风雅诗性,拉二胡、唱京剧,才艺广泛。作为识分子先生胸怀天下、时刻关注民生,当云南发生地震时潜心寻求有关云南地震的资料探究地震的原由。教学中,以其学术与人格魅力感召、教导学生,先生曾经的这句话:北大给人的影响就是北大的毕业生走上社会他们最大特点就是想做成一件事,始终鞭策和激励他努力在出版工作中做本真的自我。
1978年12月,国家建委在济南市召开了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提出:园林艺术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在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1985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中国进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标志着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的建立。
黄先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对后来学者产生重大的启迪作用。广西师范大学冯仲平教授作了题为《浅谈学术创新》的发言,谈及黄先生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立足先生的治学之路与学术品格,从三方面阐释其学术创新。他指出黄先生学术的创新首先贵在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基,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基础上更新观念,从而实现超越;其次,学术创新的关键是方法创新,先生为我们树立榜样。当下传统研究需要拓展和突破既定的传统学术范式,寻找和建构新的方法论,不能仅仅停留传统的训诂和考据之上;最后,要关注当代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尤其是美学研究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忽视吸纳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要从方法论上吸收它们的成果并融会贯通从而不断突破。
女儿让我蹲下,划拉我头上的“草”,如发现新大陆一般说:“找到好几根白头发,原来长这样呀!你这‘草’好像比我的少哦!”哪是好像,本来就是,但也不知何时白了,稀了。不由学着李白感叹:“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女儿不懂,甩着马尾跑了。我下意识地用五指捋过我的“草”,竟掉了两根。瞅着,心里不由黯然。
式中:c为氯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mol/L;V为滴定所消耗的氯化钠标准滴定溶液体积,mL;V1为样品溶液定容体积,mL;M为银的摩尔质量,M=107.87g/mol;m为样品质量,g;V2为样品溶液分取体积,mL。
兰州文理学院讲师蒋应红提出黄先生作为艺术界、美学界少有的创立新说的学者,最大的贡献将自然科学中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价值论等研究方法成功嫁接到人文学科中来。为人文学科尤其是艺术学、美学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提出了新问题、打开了新视野、提升了新境界。这些学术成果和研究思维和方法从“技”和“数”两方面直接启发后学在艺术学与美学领域的新征程,尤其是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直接启发王建疆老师形成自调节审美学和内审美等理论的形成。他高度赞扬黄先生于2014年出版的《艺术新思维》中体现的强大发散思维及反思批判力,先生对已成定论的学术成果进行细致推敲和质疑,结合艺术史、美学史的考察来对传统反映论有针对性的进行质疑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别开生面的治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黄先生的学术效力会不断生成,随着一代代新人的不断学习和传承必将焕发出新的华彩。
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王圣以《从方法论探索到主义建构――黄海澄先生的美学创新及其影响》为题进行了发言,他主要从方法论热的美学转向、美学学科建构、以及对王建疆美学主义建构的影响三方面来阐释黄海澄先生的美学创新及其影响。黄先生的方法论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掀起新的美学热的思路和话语,先生结合西方自然学科的成果,美学研究方面在受到意识形态规训之后开始寻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努力。这一努力的价值和意义溢出了方法探索本身,并为后来的美学走向开拓出新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学学科的成熟与完善奠定了基础。他高度评价了黄先生的美学影响,认为先生的美学研究中彻底告别了认识论反映论倾向,走出主观美学研究模式;走向美学研究的客观化,卸下不可承受之重,进行美学学科自身建构;接续西方哲学美学的传统基础,引入自然科学方法。同时,他指出王建疆教授关于美学主义上的建构继承了黄先生方法论研究的精华。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在2018年中国薯类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甘薯加工、鲜食和饲用3大用途的比例分别为55%,30%和10%左右(因有少量坏损).甘薯除鲜食、饲用外,甘薯加工用途广泛,例如:甘薯全粉、甘薯粉丝粉皮、甘薯干等传统加工制品,花青素、甘薯植物蛋白等新型提取加工产品,等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崔露什在题为《西方情感理论的当代走向——斯宾诺莎、德勒兹、耐格里》发言中指出,她受到黄海澄先生的《艺术价值论》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的启发和影响,开始研究西方的情感理论问题。西方当代情感哲学的理论源自斯宾诺莎哲学,他最先将“情感”纳入到人的本质属性中,并赋予其与“理性”并重甚至高于“理性”的地位和价值。20世纪哲学家德勒兹又创建了“情动”理论,展现情感内部结构的过程性、生成性、动态性、系统性及表现性,还原了情动理论的某些内在逻辑。安东尼奥·耐格里进一步将“情感”或“爱”推向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以“力量”为内核的情感或爱能够从根本上解放人类劳动和存在状态,真正超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这些具有时代标识性的重要理论,导致西方理论界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情感转向”的研究趋势,而它对我们进行中西方情感理论的比较研究、审美学研究、艺术学研究等也有很大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肖明华作了《谈谈当代文学理论的历史化与公共性问题——以黄海澄先生为个案研究》的发言,主要谈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三论”美学与后人类语境的文学理论研究。黄先生提出的“三论”美学当时独领风骚,开拓了文艺学、美学研究的视域,带来了文艺理论研究者的思维方式的多元变化。同时,它对当下后人类语境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人工智能艺术问题都与控制论、信息论密切相关。第二,价值论文学理论与当代文论的学科反思。先生主张文艺理论要摆脱认识论束缚,其价值论对于当代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先生从事艺术美学较早认识到文学艺术的美学属性,借助文艺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文艺学大有建立“学术帝国”之趋势。黄海澄先生作为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开拓者,对他展开研究无疑对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发展和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大威以《思想、主义与别现代主义》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论的一大特点是各种主义的盛行。主义并非语言游戏,而是深刻地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变革、完善社会人生的渴望。所谓主义是指是带有价值论断的社会化思想言论。与思想相区分,主义一般具有社会功利性、统摄生成性、切割识别性与交叉学科性等特点。从社会思潮形态到作为哲学文艺形态再到理想社会形态显示了主义的生成过程。和“有主义”的西方文论相比,中国当代文论有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史研究,且以学术史研究为主要风尚,而缺少具有较强社会人生关怀的主义,可谓“有学科”、“有思想”而“缺主义”。王建疆教授在继承黄海澄先生治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时代的要求提出的别现代主义,体现了立足于现实的理论创新。
上海师范大学关煜作了《别现代理论对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继承与弘扬》的发言,黄海澄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来,系统而全面地将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中,引发了一系列美学、哲学思维革命。王建疆教授的别现代理论是对黄先生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别现代”主义是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作为方法论按照自组织、自控制、自调节的原理,在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基础上,从传统修养学领域汲取养分,从现代性话语体系中生发出来的关于中国当下社会形态的具有辐射性、涵盖性本土化的创新型理论。“三论”中的自调系统不仅影响了自调节审美理论的形成,也引发了别现代理论将整个人类社会纳入到动态自调系统的新的思维方式。别现代时期的四个发展阶段以期通过自调节方式告别别现代,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非凡的方法论意义。
黄山学院赵诗华以《一种“美学理论”方法论的寻绎和建构——从别现代主义美学到控制论美学》为题进行了发言,他指出王建疆教授吸纳了黄先生的“控制论”美学中的调节理论,并将其运用到中国传统“儒释道”等元典中激活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提出了“自调节审美、内审美”等具有原创性的次级概念,刷新了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视域。王建疆的“别现代主义美学”具有“求真”的价值属性,体现为多重元素互动中所体现的真以及社会与个体存在的“本真”。别现代主义美学,它不再简单地将审美现象艺术与社会现实进行简单的连接,而是将审美形态、艺术形态与社会形态三者置于一个动态的联动机制中进行多维度考察,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别现代主义美学所体现的关系质是对黄先生“控制论”美学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别现代主义倡导区别真伪现代性和关注现实的本真是对黄先生美学方法论“求真”精神的发扬,黄先生所开创的美学方法论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思考。
兰州城市学院贾永平作了《别有洞天——论黄海澄先生的情感价值论意义》的发言,他指出黄先生始终关注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中的现实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情感价值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等理论话语和方法论,一度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理论话语和方法论创新的急先锋,为我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黄先生的学术研究是及物的,注重理论与研究对象、现实及方法、价值的结合来建构理论。先生的思维、观念、话语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学术研究中开辟出多个新天地。他高度评价黄先生严谨认真坚持求真的学术品格,提出应该回到学术史中、回到学术现场中、回到学术源流中来继承黄先生的学术思想,继承黄先生的学术品格与创新精神。
闭幕式由袁鼎生教授主持,张利群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他充分肯定本次会议的学术意义。他认为,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和总结黄海澄先生的学术思想,探讨学术话语创新和美学方法论,这对继承改革开放精神,发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高尚风范,对推动中国学术话语创新和美学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闭幕式上,黄海澄先生还作了简要发言。先生对与会代表表示感谢并赞扬后起学者的学术成就,从三方面谈及他对学问之道的感悟。首先,他提出要扎扎实实做学问,不重名利不作假,坚守学术操守。其次,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一味做别人的“传声筒”。作为研究者知识吞吐量要大,有跨学科意识,这样才能融汇贯通。同时也要有学科前沿意识,及时掌握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术前瞻性是创新的前提。最后,先生指出建构任何理论体系或主义都要理清认知成分与价值成分,认知部分实现逻辑与事实的统一,价值部分要以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控制论目的为根本,彰显理论的建构实践指导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张少委;黄山学院 赵诗华)
编辑:宋国栋
标签: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论文; 黄山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