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据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_素质教育论文

图书馆数据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_素质教育论文

图书馆数据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图书馆论文,理论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在ACRL公布的《学术图书馆与研究数据服务的白皮书》中指出,研究机构需要为研究数据的长期保存提供组织和政策上的支持,但对于研究的延续性来说,支持和教育研究人员关于数据管理的观念以及促进数据共享的服务,往往是至关重要的[1]。随着科研领域对于数据、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等问题研究的深入,数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近几年国外各类基金资助机构、数据中心以及图书馆等积极开展了数据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国内李晓辉先生总结了国外基于科研数据管理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2],缪其浩提出数据素养应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3],张静波提倡应该积极开展针对科研人员的数据素养教育研究[4],但总体上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对于图书馆在数据素质教育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通过对数据素质教育的含义、图书馆数据素质教育的进展等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探讨图书馆开展数据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并提出国内图书馆开展数据素质教育的建议。

      1 数据素质教育的含义

      数据素质(Data Literacy)的定义在不同环境和不同领域中存在差异,传统的数据素质教育与数字素质、统计素质、定量素质等概念相关,侧重于数据的获取、分析和总结。随着科研环境(e-science)的变化,科研领域的数据素质教育也逐渐引起关注,数据素质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一定变化。目前国外有关数据素质问题主要存在如下观点。

      1.1 科学数据素质

      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使科学研究活动发生巨大改变,一方面科学研究范式转变对数据管理及相关人员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新的科研环境对研究人员的数据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人员不仅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还需要具备对数据进行收集和管理的能力。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2007年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学院的Qin Jian教授等提出科学数据素养(Science Data Literacy,SDL)的概念。科学数据素质被定义为“能够理解、使用和管理科学数据的能力”。Qin Jian等认为科学数据素质与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和数字素质(Digital Literacy)的概念相似,但存在区别,信息素质指找到、检索、分析和使用信息的技能,数字素质指利用数字技术定位、组织、理解、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而科学数据素质更加强调数据采集、处理、管理、评价和使用等功能性的能力[5]。

      1.2 信息素质的扩展

      2011年10月,英国研究信息网(Research Information Network,RIN)在《科研管理者在信息素质中的角色》的报告中指出,应该把研究数据看成是一种信息,对原有信息素质定义进行扩展,以确保学生获得他们职业生涯成功所需要的技能。英国Vitae研究人员发展框架(Researcher Development Framework,RDF)中提出将数据管理技能包含到信息素质的定义中,并提供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博士生获得数据管理的技能和知识。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协会(SCONUL)在修订完成的科研信息素质模型中,指出“信息素质是一个总称,它包括数字化、可视化和媒体素质以及学术素质、信息处理、信息技术、数据监护和数据管理这些概念”,“具有信息素质的研究人员知道他们应该如何收集、使用、管理、综合以及合理创建信息和数据,并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实现”。

      另外,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和RIN共同出资,联合英国国家数据监护中心(National Digital Curation Centre,DCC)开展了5项研究数据管理培训项目,并提出研究数据管理技能支持倡议(DaMSSI)。DaMSSI将数据管理人员严格定义为研究数据的监护人员,目前已分别针对数据管理人员、保管人员、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考古学家、临床心理学家6种职业建立了职业生涯简介(career profile)文档[6]。每个文档中描绘了每种职业的专业和学历、责任、日常职责和必要的技能、专业标准、管理好数据的重要性。其中数据管理人员是直接针对信息专家的,而其他的都是将数据监护的知识融合到其他知识领域中。这些文档将数据监护活动与数据素质教育更广泛地联系了起来。

      1.3 数据信息素质

      2011年,美国普渡大学、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大学的图书馆联合开展数据素质教育研究,旨在发展特定专业研究生的数据素养教育[7]。该项目提出复合术语“数据信息素养”(Data Information Literacy,DIL),DIL是基于数据、统计、信息和科学数据素质概念的一个新兴的技能集合,既包含研究人员作为数据产品生产者(researcher-as-producer)的概念,也包括研究人员作为数据产品消费者(researcher-as-consumer)的概念。参照ACRL信息素质标准,DIL的核心技能包括数据库和数据格式、数据发现和获取、数据管理和组织、数据转换和互操作、数据质量控制、元数据、数据监护和再利用、实践的文化、数据保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伦理(包括数据的引用)等内容。

      综合上述,第一种观点更加侧重于在科学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评价和使用中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第二种观点是将数据管理和数据监护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而第三种观点则强调了数据、信息、技术、科研等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虽然每种观点各存在一些不同,但均包含了数据管理和数据监护的内容。因此,在倡导科研数据共享大背景下,数据素质教育将更加强调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比起传统的基于文献属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来讲,内容更加综合和复杂。

      2 国外图书馆开展数据素质教育的进展

      基于对e-science科研环境变化以及数据管理需求的洞察,国外图书馆已经认识到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探索在资源、人员、服务等方面做出改变,开展数据素质教育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调研发现,国外不少高校及其图书馆已经开始或正在开展数据素质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其中不乏许多著名高校图书馆,如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牛津大学等。为了推进数据素质教育,图书馆成立专门的团队,从课程开发、资源导航、科研支持、基础设施、技术工具等多个角度开展相关服务,有些图书馆还对实践的案例进行记录和经验总结。以下列举两个具体案例:

      2007年,为了响应ALA“在研究型图书馆发展e-science”的倡导,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组建了e-science和数据服务协同团队(EDSC),他们通过调查美国多个大型研究机构的用户需求报告,澳大利亚国家数据存储中心的实践经验以及英国在定义图书馆角色和责任方面的成果,建立了数据管理专题网站,开设了“科学家和工程学家的数据管理入门”的研讨会,并于2010年开始开展“为您的基金申请创建数据管理计划”的专题讲习班。结果显示,数据管理课程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数据管理知识,而且促进了教师和图书馆员之间在科研中的合作关系[9]。

      2010年,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图书馆成立数据工作小组(Data Working Group,DWG),负责建立数据管理资源,提供数据管理相关咨询以及开发数据管理课程。在2011—2012年间,工作小组共举办了4次针对研究生的数据管理讲习班,每个讲习班设有45分钟的授课单元和15分钟的问答单元。讲习班为学生提供了数据储存选择、共享和再利用政策、元数据、伦理和合法注意事项以及数据的长期保存等数据管理核心技能的培训。指导者不仅包括工作小组成员,还有从事学术交流、系统、科学参考、社科研究服务以及特殊馆藏和档案等相关工作的图书馆员。评价结果显示,这些讲习班受到了参加者的欢迎,而且更多的教育需求是针对于特定学科的[9]。

      数据管理和数据素质教育对于图书馆员来说是新生事物,因此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必不可少。据有关调研表明[10],2011—2012年开设的58个ALA认证的图书馆信息科学类(LIS)教育课程中,有13个(占22%)是专门针对数据管理和监护的,其中伊利诺伊大学iSchool提供数据监护的LIS学位,雪城大学提供CAS认证课程。除了学校教育,图书馆员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包获取数据素质教育的实用知识和工作技能,如由普渡大学图书馆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信息科学研究生院共同开发的数据监护配置工具包(DCP),EDINA数据中心和爱丁堡大学等联合开发的图书馆员DIY研究数据培训工具组件等。

      如上所述,国外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据素质教育服务体系,具体涉及了围绕数据管理的课程开发和用户培训,数据管理相关的资源导航、咨询服务,以及数据管理教育相关的人员设置和技能培训等内容。

      3 图书馆开展数据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数据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图书馆员不仅需要了解研究人员的需求,学习数据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与研究人员进行沟通合作,才能使数据素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在数据素质教育中,国内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在资源收集、组织和保存以及物理空间等方面的优势,借鉴国外大学图书馆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效果。

      3.1 了解需求

      在数据素质教育中应该开展相关的调研,从而了解研究人员在维护和管理数据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基本需求,提高研究人员对于数据管理事务的意识水平,为准确评价和设计图书馆数据素质教育及其相关服务提供依据。

      国外曾针对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开展了多项调查分析,了解他们对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的意识、态度、行为以及对相关指导和教育的需求等。如Jeanine等通过对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理学和数学学院近200名教师展开的调查发现,超过70%的教师对数据管理的指导和教育有强烈的需求[11]。

      2008—2009年科学数据素质(SDL)项目在科学数据管理(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课程中,通过网络调研、课前课后调查等方法研究和评价了教师对数据管理的认知、课程结构对数据素质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科学数据素质培训需要分为不同的级别,培训应该与学生的学科背景、各专业的科研工作流程相适应[5]。

      3.2 开设数据素质教育课程

      除了专题研讨会或讲习班、嵌入式课堂教学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外,网络在线课程教学也是国外图书馆数据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比较典型的课程有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MANTRA研究数据管理在线课程[12]、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的“管理您的数据”的指南式课程[13]、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与普渡大学图书馆等开发的数据信息素质课程[14]、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Lamar Soutter图书馆和伍斯特理工学院George C.Gordon图书馆共同研制的数据管理课程[15]等。这些课程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研究人员或专业信息人员等开设,内容主体都是围绕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展开,包括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数据格式、元数据、数据储存、数据法律和伦理、数据版权(数据引用)、数据长期保存等,有的还结合了数据管理计划、数据生命周期、软件工具、数据管理实践活动、科研过程等内容。

      3.3 建立数据咨询导航

      除了开发相关的教育课程,采用LibGuides或专题网页形式来展示相关的数据资源、工具以及图书馆数据服务信息(包括数据素质教育和培训课程等),对于开展数据素质教育也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在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数据与统计导航中,开设了特许的数据资源列表、常用数据集、美国本地统计数据、国际统计数据、研究数据仓储等栏目。另外还提供了图书馆特色统计资源、新购数据资源、数据馆员的联系方式、数据管理课程等信息[16]。

      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的科学数据管理导航提供了数据管理步骤、数据管理计划、特定学科的数据仓储以及有关数据管理工具、开放数据网站等资源和信息,具体设置了数据的概念及数据管理的基本步骤、数据计划清单、数据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备份和保护、基金资助机构的要求、数据储存和共享以及数据资源等模块[17]。

      3.4 开辟数据实验室

      开辟数据实验室是值得一提的开展数据素质教育的方式,即在一定的实体空间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图书馆服务相融合,用户(包括学生、教师或研究人员)和图书馆员或信息专家相互协作,开展数据素质教育、科研创新、学术交流等活动。这种模式不仅利用了图书馆在物理空间上的优势,更是一种体现了合作理念的综合的教学方式。如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学者实验室(Scholars' Lab)[18]、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的学术空间(Scholarly Commons)[19]、罗伯特·E.肯尼迪图书馆的数据工作室(Data Studio)[2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的数据实验室[21]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4 国内图书馆开展数据素质教育的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在科研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图书馆在数据素质教育领域的实践还仅限于对数据分析软件的一些讲座培训,但国内图书馆已经意识到科研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在机构知识库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了数据管理方面的探索,如CALIS机构知识库和厦门大学机构知识库,以及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努力下,14家科研院所图书馆在2012年9月达成共识,组成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专家组网[22]。这些为国内图书馆开展数据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国内图书馆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科研数据管理模式,有效地开展数据素质教育,加快科研数据管理和共享的进程。具体建议如下:

      (1)科学规划。图书馆特别是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科研数据管理和共享给图书馆转型升级提供的新机遇,并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图书馆应该如何发挥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通过对国内外数据管理和共享、国外图书馆数据服务、数据素质教育等各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系统调研,以及对自身实际情况的理性分析,对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的人才队伍、服务方式、课程体系、合作机制等做出科学规划。

      (2)服务提升。图书馆应该建立适合于本机构的科研数据服务体系,可以在现有文献检索课程、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加强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数据分析平台、专业学科数据集等的教学与应用,以适应科研数据管理和共享的需求。针对数据素质教育,应该对研究人员的数据管理的需求展开调研,开展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提高研究人员的数据管理和共享意识,促进科研创新。

      (3)人员培训。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对现有人员(如学科馆员、咨询馆员、信息素质教育馆员等)加强数据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或者设置数据馆员的新职位,引进专业的数据科学家;另一方面图书馆应从组织层面支持从事数据服务馆员的未来职业发展,为图书馆的数据服务(包括数据素质教育)奠定人员基础。

      (4)机制创新。在数据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不仅需要与研究人员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应该主动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信息中心等进行沟通合作,促进各方良好合作机制的建立,利用自身优势,在本机构的科研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数据管理和共享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应该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图书馆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数据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图书馆及其所在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更大范围的科研数据共享。

标签:;  ;  ;  ;  ;  ;  

图书馆数据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