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比较优势论文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比较优势论文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和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对策论文,西部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西部产业结构变动相当剧烈,国内外经济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将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化既使西部面临日益迫切的结构调整压力,也为其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注入新的动力。西部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形成的新型产业结构,必须是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局的产业结构。

一、90年代以来西部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一)西部工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总体特点

首先,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变动,变动强度普遍高于中部省份,也高于一些东部省市。按1990-1999年工业结构变动系数由高到低排序,在前15位中,西部地区占7个,广西、青海分别列第一位和第三位(见表1)。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日趋剧烈,符合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同时,90年代以来我国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迫使各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这也必然推动西部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

表1 西部各省区市工业结构专业化水平和结构变化程度

 1990年 1999年

1990-1999年

在全国 专业化 在全国 专业化 在全国 结构变化

位次指数

位次指数

位次系数(%)

3.云南 22.30 1.云南 33.44 1.广西 41.64

6.宁夏 21.21 3.青海 30.56 3.青海 38.03

7.新疆 20.84 4.广西 30.04 7.陕西 28.53

10.重庆 18.27 7.新疆 25.39 8.重庆 28.11

12.广西 17.76 8.内蒙 23.70 10.宁夏26.38

13.内蒙 17.67 10.宁夏 22.15 11.四川25.84

14.贵州 17.60 11.贵州 21.83 14.贵州24.63

15.甘肃 17.48 13.甘肃 20.44 19.内蒙23.18

17.青海 17.36 19.四川 17.08 24.云南21.17

19.陕西 16.19 21.重庆 16.81 27.甘肃20.54

25.四川 13.52 25.陕西 14.12 28.新疆20.05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提供的全国务省区市31个工业部门的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计算。西藏数据暂缺。专业化指数介于0-100之间,指数越大,表明专业化程度越高。

其次,西部各省、区、市工业结构的整体专业化程度普遍提高。由表1可以看出,1990-1999年间,西部地区有9个省区工业结构的专业化指数上升,在全国排位则有升有降;其中指数和位次明显上升的有云南、青海、广西、四川和贵州等省区。这表明,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突出了专业化分工与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成体系的重复建设。

再次,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来看,各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的类同程度逐步降低,西部地区的降低势头更为明显。在1992-1997年,全国有18个省区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下降,其中西部占9个,云南、陕西下降幅度较大。但是,西部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与全国的类同程度仍然较高,到1997年,除云南、新疆的相似系数降到0.90以下外,其余省份的这一指标均高于0.93,四川、宁夏高达0.96以上,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见表2)。

表2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化

按减少幅度1992年1997年 增减

在全国排序相似系数(%)

相似系数(%) (百分点)

2.云南 92.82 87.82-5.00

4.陕西 98.04 94.68-3.36

8.广西 97.06 94.19-2.88

10.四川 98.80 96.10-2.71

11.甘肃 97.30 94.86-2.44

12.贵州 95.86 93.55-2.31

14.青海 94.38 92.26-2.12

15.新疆 91.82 89.88-1.94

16.宁夏 97.53 96.23-1.30

28.内蒙

-

93.88 -

29.重庆

-

94.21 -

资料来源:根据1992年、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各省区市三次产业的分行业增加值计算,海南和西藏数据暂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指某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

(二)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特点

首先,西部省区市的比较优势行业集中在资源开发和资源加工领域,少数省区市形成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比较优势行业。大多数省份的比较优势行业主要是草原畜牧业、天然药材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水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盐湖化学工业以及旅游业等。陕西、重庆、四川等省份,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与1992年相比,1997年西部各省区市第一、第二产业中的比较优势行业个数没有明显变化。

其次,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行业也有一定发展,但是行政机关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普遍比较突出。1997年,西部各省区市第三产业中的比较优势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旅客运输业,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文教卫生科研事业,货运邮电业,商业和饮食业等。除云南、四川和甘肃外,其它西部省区市的行政机关都属于比较优势行业。这说明,一方面,西部地区其它第三产业发展较弱,因而使行政机关的比较优势显得相对突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行政机关得到国家财政的稳定支持,在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比较优越。相比之下,在中部尤其是东部地区,行政机关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就不像西部这样普遍突出。

比较优势产业是动态的。目前的优势产业可能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产物,也可能是过去计划经济的遗产。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势必更多地接受市场竞争的选择和淘汰,现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将会发生变化。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业,才能成为某一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三)西部地区工业地位和工业结构变化特点

西部工业在全国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工业化水平与东部的差距继续拉大。1993-1999年,三大地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出现东部上升、中西部下降的态势。东部工业的这一比重由60.32%上升到64.54%,中部工业比重由26.11%下降为23.77%,西部则由13.55%下降到11.68%。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只有云南、新疆、宁夏3个省区的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其余9个省区市都有下降。

同期,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大面积萎缩,制造业占西部工业的比重从71.4%下降为61.2%;而采掘业的比重则从10.9%上升到16.2%。(注:江源:《工业行业和地区结构变化对1993-1999年中国行业增长率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研究参考资料》2000年第104期。)在西部工业结构中,资源开采型工业的地位在继续强化,而深加工型工业的发展则明显滞后,西部工业结构由资源开采型向深加工型的转变进程仍然任重道远。

(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特点

一方面,大部分西部省、区、市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仍然较低,并且与东部的差距拉大。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西部省份,1990年只有云南、新疆和宁夏3个,1999年也只有陕西、云南和新疆3个;其余西部省份的排位均比较靠后。另一方面,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4个省份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有所增强。最为显著的是陕西,综合指数由0.99提高到1.38,位次由第14位跃升为第4位;其次是四川,综合指数由0.77上升到0.91,位次由第24位提高到第20位;青海由0.91上升为0.98,由第20位提高到第16位;贵州略有上升(见表3)。

表3 1999与1990年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

位次 1999年

位次1990年

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

全国1.00 全国 1.00

4.陕西1.38

8.云南 1.13

8.云南1.12

9.新疆 1.13

12.新疆

1.01

10.宁夏1.12

14.宁夏

0.99

14.陕西0.99

16.青海

0.98

15.甘肃0.96

20.四川

0.91

20.青海0.91

21.重庆

0.85

21.内蒙0.91

23.内蒙

0.83

23.广西0.84

24.甘肃

0.81

24.四川0.77

25.西藏

0.80

26.贵州0.77

26.贵州

0.78

30.重庆 -

29.广西

0.73

31.西藏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提供的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区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参考了(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分析)第267页(韦伟等著,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我们对指标和权重做了一定改进。

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结构变动加速阶段,一些省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增强,预示着整个西部的产业结构变动将会出现跳跃式前进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逐步加快,推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正在或必将逐步改善,原有的区域分工格局也会发生新的分化和重组。如果善于利用本地比较优势,以专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西部地区就会有更多的省份在加速结构变动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西部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促进西部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转化,就需要对西部产业发展中的市场条件、制度条件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这对于形成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一)西部的资源禀赋优势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越来越强的影响,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世界经济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将影响我国资源型产业的收益。过去10年,初级产品和制造业产品的国际价格持续走低,石油价格却逐渐上涨。我国石油出口从中受益,其它初级产品的出口则受到不利影响。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进入周期性的放慢阶段,对未来2-3年全球经济比较悲观的预期可能迫使初级产品价格继续下降。但是在中期内,世界经济将缓慢回升,初级产品和制造业产品的国际价格也会随之上扬。

据预测,世界经济增长2000年为4.8%,2001年将回落为3.2%,2002年将回升为3.9%。2000-2006年,在初级产品中,原油现货价格指数将从123降低为85;非石油商品价格指数将从91上升为111。(注:国际货币基金:(2001年世界经济展望);David J.Robinsons:《关于世界商品价格的中期预测》,国际货币基金,2001年6月。)这有利于我国增加石油进口,扩大非石油商品的出口,对于增强西部相关资源型产业的盈利能力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在长期内,一些战略性矿产品的稀缺性日益突出,转向燃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一些专用金属的可替代性较差,其价格势必回升。这为西部相对充裕的同类资源产业带来市场机遇。

其次,我国不少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不断降低,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对传统的资源开发战略提出挑战。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27种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到2010、2020年分别只有23种和5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经济支柱性矿种多为贫矿、难选矿,且单个矿床规模偏小。这决定了我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进口,而国际市场波动也必然在更大程度上影响西部资源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

再次,国内市场的需求制约越来越强,传统的数量扩张型产业发展路子难以为继。90年代中期以来,一般加工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应受到抑制;同时,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需要的许多商品仍然供给不足。西部加速工业化的内在冲动十分强烈,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多集中在初级产品领域。因此,西部不能不重新审视传统的数量扩张型产业发展道路,只有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项目和产业,才可能找到广阔的出路。

(二)城市化水平低,影响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而西部地区的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不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客观需要。首先,西部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其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更严重落后于其工业化水平。1998年,西部城镇化水平低于当地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近15.6个百分点。与东中部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城镇化水平最低,三次产业之间的效益差距也最大,表明各产业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受到严重阻碍。其次,西部城镇化明显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1998年,西部人均GDP约为500美元,城镇化率仅为20.7%,落后于世界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近10个百分点。再次,西部城镇化推进的速度相当缓慢。1978~1998年,东部城镇化率年均增幅达1个百分点,而西部仅为近0.55个百分点。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明显扩大,到1998年,东部城市化水平为33.8%,西部比东部低13.1个百分点(注:卢中原、刘勇:《西部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1年第113期。)。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将加快城镇化进程,这将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西部地区面临同样的机遇。城镇化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西部的生活水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加快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益提高,带动西部经济快速发展。

(三)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作用较弱

科技创新能力对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具有决定性影响。西部地区除陕西、四川和重庆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外,其它9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较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等等,因而科技进步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薄弱。西部地区科技成果实际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产值利税率衡量只有7.1%,远低于东部22.5%和中部16%的水平(注: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及发展前景》,《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3期。)。据科技部对全国科技进步的统计和综合评价,除陕西、四川和重庆外,西部其它9个省区在全国的排位都在20位之后,尤其是宁夏、青海、贵州和西藏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进展,但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西部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虽然相对于其它地区还比较落后,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大部分省区市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变动所需的体制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一项关于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最新研究表明(注:樊纲、王晓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1997,1998,1999),打印稿,2001年4月。),1997-1999年,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化程度都有所提高,相对指数的全国平均得分由5.13上升到5.28;东部地区的得分由6.62上升到6.78、中部地区的得分由5.08上升到5.16,西部地区的得分由3.69上升为3.90。1999年在西部地区中,市场化程度得分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重庆(5.57)、四川(5.29)和广西(5.28);虽然西部大部分省区市的排位比较靠后,但是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陕西、宁夏、新疆上升幅度较大。

近几年,西部在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展比较明显。2000年,西部国有企业认为经营自主权落实较好和一般的比重合计达到93.4%,在总体上与东中部地区没有明显差别。而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改革滞后,越来越成为西部企业关注的焦点。1997和2001年两次调查对比显示,企业制度创新中的主要障碍正在发生变化: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由第2、3位上升为第1、2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第1位降为第3位。西部企业对产权制度改革的选择强度由低于东中部企业变为高于后者,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选择强度由75%下降为28.8%(注:樊纲、王晓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1997,1998,1999),打印稿,2001年4月。)。

(五)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制约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

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灵敏,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对于吸纳就业、繁荣经济、扩大出口和拓展服务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成长型中小企业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一项关于成长型中小企业研究显示(注: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和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联合课题组:《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打印稿,2001年4月。),1999年全国中小工业企业中,成长型企业个数和资产总额都只占30.4%,但销售收入和利润比重却高达39.5%和91%。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等7个省市成长型企业约占全国的62.7%;而西部12个省区市的成长型企业仅占全国的10.1%。

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数量、实力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东中西部地区全部中小工业企业个数的差异比为4.4:1.7:1;成长型企业个数的差异比为6.6:2.3:1;销售额的差异比为5.7:0.8:1;利润额的差异比为6.9:0.7:1;资产总额的差异比为5.6:1.5:1。但是从成长型中小企业个数占本地区的比重看,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差距相对缓和,这一比重分别为31.8%、28.8%和21%。

制约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第一,西部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的重工业比重相当大,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很高,中小企业难以进入;长期计划经济和战备建设又加强了大型国有企业在西部的绝对统治地位。第二,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佳,政府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国有企业在西部中小企业中也占有较大比重,改革滞后,既不利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也影响了其它各类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西部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差,集体企业产权关系不清和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比较突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薄弱。第四,西部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低,大企业发展不景气,对中小企业带动作用不足,后者也难以利用外资加速自身发展。

(六)区域外的生产要素流入正在加快,将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活力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速生产要素流动的经济环境中,才可能有效推进。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向西部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如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政策性贷款等等,这无疑会改善西部的投资硬环境,增强西部市场的吸引力,促进区际贸易和进出口的扩大,吸引更多的东、中部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到西部投资。同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将加快普通劳动力、专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区域外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入还将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一切势必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催化作用。

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得到东部和中部多数企业的积极响应,生产要素加快流入西部的途径必将逐步拓宽。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年11月调查,东、中部地区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参与或打算参与西部大开发,其中,11.4%的企业已经参与了西部开发,45%的企业打算参与。无论是已经参与还是打算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企业,大多数都倾向于选择市场拓展的形式,而愿意采取投资、技术合作、人才援助和企业购并等形式的还较少。而后几种形式对于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可能更大一些。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制定相应配套措施,不断改善西部投资环境,以鼓励更多的东、中部企业加强对西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

三、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胆放手让区域内外的各类企业包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不要代替企业和市场去争投资、选项目和分配资源,而应当集中精力改善西部投资经商的软硬环境,加紧培育资本市场和经营者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增强西部地区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同时要贯彻执行国家的环保、技术、质量标准和市场运行规则,形成法治严明的市场秩序。

2.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西部各级政府要尽快清理和废除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地方法规和内部文件,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国家法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尽快修订、补充和完善地方法规体系;今后政府应当主要依据统一、透明的法律法规管理经济,而不是靠内部文件,更不是靠长官意志。

应当指出,WTO规则并不过分地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求政府将干预的重点转到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来。它允许一国采取支持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普适性政策,即对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适用(而不是偏好或歧视特定的产业或生产者),主要包括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促进出口的一般性扶持政策等等。对幼稚产业或衰退产业,也允许实行有限的、透明度较高的进口保护。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部门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弊大于利,而一般性的产业政策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在指导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西部地方政府,都需要关注和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发展趋势,使政府职能转变步伐跟上时代的潮流。

3.坚决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地方壁垒,搞好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对区内外、国内外各类企业,应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取消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保证各类企业能够平等进入西部市场。政府部门要增强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同时,还应加强对行政执法本身的监督和责任追究,以排除随意性的人为管制,敦促政府正确行使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对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使之树立守法和诚信的良好习惯。

4.正确行使地方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和服务职能。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和规划。此外,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发布手段,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引导。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西部产业的发展,不能再走投资靠政府、项目靠审批、导向靠行政的老路,应当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整机制和手段。

1.争取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这种基金集中在实业项目和未上市公司,通常与实业项目的优选紧密结合。政府既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指导基金设立和项目选择,也可以把一部分政府投资作为股份纳入其中,由其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作,以避免政府直接投资带来的弊端。西部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在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一些项目,根据需要设立公司型的综合投资基金,或契约型的专业投资基金,以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重视培育存量资产调整的机制。西部应鼓励区外优势企业兼并本地企业,促使本地企业融入区外优势企业的麾下。同时,应培育更多的本地优势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使之在西部产业优化升级中发挥好带动作用。目前,西部地区在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有200多家,其中业绩较好的主要分布在高科技、电力、酒类、农业和建材等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少,公司股本规模偏小,公司业绩呈下降趋势,资本扩张能力较弱。应当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提高其素质,充分利用直接融资的便利条件,加强技术改造,增强市场竞争力;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促进本地的优势企业发展壮大。

3.积极探索引进外商投资的新形式。西部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运用好国家有关政策,采用企业兼并、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外中长期投资。争取在西部进行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试点,以及利用项目运营权或收益权对外引资的试点。同时,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同周边国家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跨界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境外市场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三)走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路子

1.依托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经济

西部地区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选择好资源开发重点,合理安排开发顺序,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发展特色产业,避免陷入地区产业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封闭式循环。应当依托初级产品的优势产业,努力延长相关产业链,创造西部特有产品和品种,不断提高质量,以获取规模效益和较高的附加价值。在国内外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西部无论是保持和增强现有优势产业的地位,还是培育新的优势产业,都只能也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在整个产业链的培值和发展中,要把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特色优势当作贯穿始终的主线。西部有些产业原来没有比较优势,但是如果能够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就有可能使之成长为新的比较优势产业。

2.把资源优势与适度的资金、适用的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资金匮乏的现实条件出发,在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或产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资金需求相对较少、技术适用性比较强、投资见效比较快的轻工业产品或行业,如一些优势农副产品的加工及深加工等。这有利于加快资金积累,缓解工业化初期资金紧张的矛盾;也有利于为发展其它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打好基础。目前西部发展比较成功的产业或企业,如绿色食品、中成药、饲料等等,都具有这样一种特点。

3.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加快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西部地区企业实力普遍较弱,难以建立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西部地区要想尽快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一个重要的可行途径是走“研学产”相结合的道路(而不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般模式)。要善于利用西部现有的高校和科研单位,鼓励西部企业与它们合作,以它们为研发基地,更多地借助其科技力量促进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科技进步。这样比较符合西部企业的现实,也有利于西部现有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对实力雄厚的西部企业,宜鼓励它们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开发。

(四)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西部地区不宜再走优先发展大企业的老路,而应当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培育更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扩大就业、拓展市场、增加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地区竞争优势和产业成长的生力军。

首先,继续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帮助各类中小企业解决信贷融资、技术开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出口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要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打破“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为中小企业让出一部分发展空间,并与之结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

其次,应积极鼓励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并帮助它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西部各级政府应抓紧清理和废除不利于这些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歧视政策,把国家规定的有关扶持政策尽快地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推进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据它们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形式改造其产权制度和管理结构。对私营企业,还应督促它们依法经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再次,西部地区要抓住我国“入世”后扩大服务领域开放的机遇,努力吸引区域外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商贸、金融、通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不断改善其发展环境。西部中小企业也要努力走出封闭、半封闭状态,同区域外、国内外的优势企业加强联合,尽快融入开放条件下新的分工协作格局。

标签:;  ;  ;  ;  ;  ;  ;  ;  ;  ;  ;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