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加科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腐倡廉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上海论文,制度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0)07-0039-03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五大建设之一,表明党中央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大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包括宣传教育制度、监督制度、惩治腐败制度、预防腐败制度。如何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操作性,尤其是执行力,上海加强了“制度加科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双重成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对此充分肯定:“上海探索‘制度加科技’方式,用科技手段防止制度走形,保证制度推行,提升防腐效能,取得较好效果。”
一、理论研究,使上海树立起“制度加科技”反腐败的新共识
上海各级党政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围绕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就“制度加科技”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讨,认识到“制度加科技”就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健全权力制约机制为关键,通过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来增强反腐败制度的执行力,实现有效预防腐败目标的工作思路和实践措施。由此,形成了许多共识。
共识之一:要以积极应对来解决新形势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问题。在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领导下,上海反腐倡廉建设成绩显著;同时,新形势下上海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社保资金案”留下的深刻教训,这几年腐败案件反映出来的违纪违法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新兴经济领域案件和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作案不断增加等特点,说明上海反腐败斗争仍面临严峻形势。同时,上海当前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阶段,一些部门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的资源较多,面临的诱惑和风险增大,反腐倡廉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和新挑战,要求上海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而“制度加科技”,能够根据上海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实现制度反腐与科技防腐的有机统一,实现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共识之二:要以刚性约束来解决制度的执行力问题。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就是要着力构建拒腐防变教育机制,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源头治理预防机制,纠风治乱长效机制,从严治腐惩戒机制,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但在过去,上海一些单位对制度执行缺乏科学评估,缺乏有效监督,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缺乏有力惩戒,有些制度甚至被“人情”和各种“潜规则”所代替,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落实“制度加科技”,可有效固化制度的执行力,通过刚性的技术手段,较好地实现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制度执行的严肃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制度漏洞和执行制度中的人为因素干扰,保证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
共识之三:要以公开透明来解决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问题。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过去,由于一些单位信息不公开,导致权力运行“暗箱操作”,造成公权私用,加剧利益冲突。“制度加科技”,可以对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对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将权力运行的有关制度规定固化为计算机程序,加强对同一业务不同岗位,同一流程不同环节的相互牵制和制约,最大程度地克服人为操作自由裁量权过大弊端,保证业务操作和制度执行的刚性。可较好解决权力运行内部监督难、外部不公开的问题。
共识之四:要以动态监控来解决监督难的问题。权力运行是个动态过程,而传统的监督方式是一种静态的事后监督,这使得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不正常行为很难被及时有效地发现。“制度加科技”的方式,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人、技术、制度无缝对接,延伸监督的时间,拓宽监控的范围,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在网上留下痕迹,能够追溯,可大大提高监督的效能和威慑力。
共识之五:要以精细化手段来解决建立廉洁政府中管理相对落后的问题。在建立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过程中,一些部门原来的管理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如许多单位依靠的是传统管理手段,既粗放又低效,容易形成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如果实施“制度加科技”,可以整合各种信息和资源,变分散管理为集约管理,变封闭管理为共享管理,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并且可通过固化流程,条件和时限,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和群众对政府官员廉洁从政的满意度。
共识之六:要以新的理念来解决纪检监察机关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方面存在的差距。反腐败斗争的繁重任务和纪检监察机关在人力、物力、脑力、体力方面存在的一些困难。使“制度加科技”这一手段在纪检监察机关的运用更具紧迫性,有利于推动纪检监察干部在思想观念上的与时俱进,使纪检监察干部努力适应信息化、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时代大趋势,主动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树立现代管理新观念,探索防治腐败工作新机制,提升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制度加科技”的实践探索,提升了上海预防腐败的效能
上海各级党政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工作思路,以制约权力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上海的实际,从六个领域、四项工作的推进中进行“制度加科技”的实践探索,提升了上海预防腐败的效能。
1.在工程建设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有形建筑市场管理水平。上海有形建筑市场成立于1995年,是全国建成的最早有形建筑市场之一。10多年发展过程中,在有效预防腐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上海建设系统抓住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契机,进行深入的“制度加科技”探索。譬如,针对近年来上海建设工程量年均两千多亿元,在沪建筑施工企业一万多家,工程建设领域资质管理不严密导致建筑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问题,在全市建筑领域推行电子版《在沪建设工程企业诚信手册》,通过电子数据方式,记录和显示在沪建设工程企业的工商登记、企业资质、工程业绩、奖励和处罚等信息,建立起“企业自检自律、管理部门核对、日常动态监管、社会公开监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源头上解决资质管理方面的问题。又如,通过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受理标准,统一监管系统,推进“公开、便捷、规范、高效”的有形建筑市场标准化体系建设,有效防止了自由裁量和暗箱操作。再如,在招投标环节推行“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对防止评标专家信息泄露、保证招标工作的公平公正起到重要作用。系统去年2月开通至今,共有5876个工程建设项目采用该系统,抽取专家24967人次,没有发现一起项目信息或专家信息泄露事件。
2.在土地出让领域:建立全市统一、规范、透明的土地交易市场。变过去区县分散交易为全市集中交易,按照“统一计划管理,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运作监管”的要求,积极构筑一个全市集中的交易平台,并在三方面加以规范。一是按照《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办法》,确立土地交易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分离的原则。做到规则在网上公布,业务在网上流转,监督在网上实施,克服了个人和部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削弱了土地交易过程中权力寻租的基础。二是按照《上海市土地出让入市交易操作规范》等配套文件,将出让地块和流程信息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及时披露,同时将竞买人信息采用分散掌握、糊名操作的方式予以屏蔽,在竞买人之间筑起防止信息泄露的“隔离墙”,压缩了幕后交易空间。三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严格将全程业务分为四个工作模块,建立“以机管人”的约束机制,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交易过程中暗箱操作行为的发生。2008年3月1日,市场开业以来,已经完成交易地块910幅,没有接到一封举报反映信件。
3.在政府采购领域:探索建立全市政府电子采购平台。针对近几年来实行集中采购后,政府采购周期长,采购价格高等问题,借鉴国外政府电子采购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网上政府采购平台。譬如,制定供应商进入电子集市准入资质和诚信考核等制度,对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价格、供货方式、售后服务等内容,进行网上公开并按统一模式运行,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又如,预算单位采购人员在预算批准情况下,可直接进入电子集市进行采购、议价和签约,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效降低采购价格。再如,监管部门和预算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自动预警、监控等模块功能,对所有现时交易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追查、及时整改。2009年7月1日,平台门户网站(上海政府采购网)正式运行以来,采购周期从以往1个多月缩短到当天,采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10%。目前,实施电子集市采购的通用类商品种类已扩展至11大类600多个品种。
4.在行政审批领域:探索建立全市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针对以往行政审批事项设置随意、自由裁量权过大、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以管理为基础,以流程优化为抓手,以网上审批为支撑,以电子监察为保障,建立全市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一是实行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凡未进入目录的审批事项,一律不得再行审批。二是优化固化行政审批流程。制定审批业务手册,明确审批依据,规范审批要求,统一审批标准,形成受理、审批、监管三分离机制。三是实施网上审批。各部门在内网上进行全过程的行政审批,做到材料网上审核,环节网上流转,意见网上出具,文书网上打印,数据网上共享,过程网上控制,并做到各单位内网与全市网上审批平台互联互通。
5.在国资国企领域:积极开展利用网络技术健全内控机制的探索。针对上海部分国有企业内控不力,在资金监管和物资采购环节问题频发等“顽症”,积极把有效预防腐败与优化企业管理结合起来,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依靠网络技术,健全国有企业内控机制。一些国有企业在物资采购环节中,制定了“质量、技术、价格、服务”四要素比价采购规定,实行重大采购“先评审后定点”原则,对物资采购预算、供应商选定、货款支付等实行计算机全过程控制。
6.在公共资金管理领域: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资金在网络中监管。吸取“社保资金案”的教训,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起社保资金网上实时运行监管系统,有效保障社保资金的安全。一些区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将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决策、项目招投标、代建制、财务监理、项目后评估的整个过程全部置于网络监控之中。有些区开展了财政性资金监管系统建设试点。嘉定等区建立了支农惠农资金网络监管平台,将稳粮资金补贴、社会救助资金发放等情况在网上公示,有效实现了惠民信息公开,提高了资金监管实效。
此外,上海还在四项工作推进中实施“制度加科技”的探索:
一是用“制度加科技”的手段实施对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监控。按照惩防体系建设和“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在上海浦东新区进行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试点。具体做法是,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运用于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使权力运行“大小有界,运行公开”,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约束和规范,较好地解决了权力运行内部难监督、外部不公开的问题。
二是用“制度加科技”的手段,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全市正在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信息系统,将领导干部报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述职述廉、责任审计、考核测评等情况逐步纳入信息库。上海市外办运用高科技信息化辅助管理手段,开发了对领导干部集“申报审核、经费管理、全程监控”的一体化、智能化、高效便捷的因公出国(境)综合管理系统。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外办与其归口审批的全市各相关单位及部分中央在沪单位均已完成网上注册。有效地实施了对领导干部出国(境)的监督。
三是用“制度加科技”的手段,开展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和职务犯罪的预警。正在探索运用电子技术,设计建立华东地区违纪违法行贿档案信息查询系统。着力推进“信息收集分析、风险点评估防控、预警报告发布反馈,案件预防协调等”四项机制,实现分析、评估、预测、预警和预防一体化。
四是用“制度加科技”的手段,加强对网上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加大对全市党务网、政府网、内网、外网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加大网络监管,探索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机制。完善网上举报和受理信息平台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开展网络投诉,建立“纠风在线”等,“聚焦社会热点,反映群众诉求,推进诉求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