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潭城关中学政治教研组 陈强 邮编:350400
【摘要】文章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例,通过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小切口设问、方法指导和实践引领四个方面的分析,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思维能力;兴趣;小切口;方法;实践
【正文】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所能做的而且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无论对其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教学实际,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跃跃欲试。
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在教学中对惊奇的不断摆脱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深入的过程。[2]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讲,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驱力,进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努力地创设各种愉快的思维情境,以乐引思,如通过生动形象的录像、美妙动听的录音、幽默省人的漫画、引人入胜的寓言等教学材料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讲授《爱在家人间》这课时,首先通过日常温馨的家人照片,让学生体味并述说自家的亲情之爱。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播放了录像《小别离》片段,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录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录像中的女儿与妈妈为什么会产生冲突?”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进而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中构建。
二、创设小切口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发展往往是在疑问中被激发的。为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首先,设问的角度宜小不宜大,问题的指向要明确。也就是说小切口设问,以便让学生有的放矢的思考、回答,不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答起。其次,引导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某一方面问题,深入挖掘问题的“思维点”,做到“一问多答”,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厚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八年级下册“依法履行义务”一课中,讲到“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一重点时,我对教材原有栏目“运用你的经验”中的两个设问进行了改造,分别增添了 “义务”与“权利”的字眼,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履行什么样的义务?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实现有什么帮助?”[3]通过这两个有明确指向的追问,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有的放矢,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影响”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进而理解重点内容。
三、指导思维方法,让学生触类旁通。
古人云:“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在教学中寓学于教,教会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思考、触类旁通,增强思维能力,而后者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我认为主要是教会初中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因为初中生的思维总体还不成熟,因而分析事物特别是结合实际分析事物时,易以偏概全,产生片面性。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方法去全面地看待各种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每一事物,从而形成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目前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编写体系遵循了初中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总体上按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思路进行编写。对于“是什么”,要指导学生从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去思考;对于“为什么”,要指导学生从事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去考虑,也可以从它的反面与正面去分析,还可以从事物的历史与现实方面去考量;对于“怎么做”,分国家与个人两种情况:对“国家”来说,指导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角度去思考;对“个人”,则可以指导学生从意识与行为两个角度去展开分析。例如,在八年级下册讲“基本经济制度”这课中的“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知识点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去思考: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同时该制度又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作用等。
四、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动手、动脑紧密联系。教师应多创设让学生“动”起来的环境,多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如组织开展小论文写作、手抄报和第二课堂活动等。这方面,平时我喜欢给学生布置小论文作业,我认为小论文的写作不失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比较理想的形式。因为写小论文不仅需要学生们把目光从教室小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中去,而且要求把课本中的概念、观点具体化,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研究对象加以分析、建构。这种学以致用的形式将进一步巩固课堂思维训练的成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讲完“认识自己”这一课后,我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以“人贵自知”为题的时政小论文。目的是把学生的学习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写好这篇小论文,学生就必须认真审题,确定小论文论点;然后回归课本围绕论点找出需要的相关知识内容,即“自知的含义、自知的重要性”;最后借助课内课外的相关资源,把事例与事理有机结合起来论证“人贵自知”。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以乐导思、寓学于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实践引领,就必将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养成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丽华,优化细节设计,发展思维能力[J] 阅读,2016
[2]党让礼,巧设“三潮”妙发“三趣”——《松鼠》快乐教学例谈[J],陕西教育,1998
[3]朱小曼总主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2页[z],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论文作者:陈强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论文; 这一论文; 事物论文; 设问论文; 义务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