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来中国特色小镇建设风生水起,源自于中央供给侧机构性改改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2017年12月,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出台《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规范特色小镇的建设,防止变形走样。而日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继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又提出一个新型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三农”事业的重要决策部署。
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巨大发展契机,不同层面的政策优势也相继出台。在此背景下,特色小镇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形势下实现乡村振兴的农村路径。探索发展特色小镇,已成为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国内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特色小镇的提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乡镇发展经验。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历程,通过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它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国,特色小镇作为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它既可以是行政建制镇,也可以是有明确边界的非镇、非区、非园空间,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
住建部于2016年提出,到2020年培育出1000多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理、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如何避免特色小镇的同质化?如何在众多特色小镇中脱颖而出?如何避免地方政府由于对国家政策过度解读及缺乏建设现状及产业分析,一哄而上的建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本文把研究特色小镇类型划分为资源贫乏、已有旅游资源及已有主导产业三类,以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模式进行创新路径探讨。
(一)特色小镇,核心在禀赋要素之“特”。独特定位是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专属独特识别物和独有的形象认知,最终都是以“IP”来彰显个性的,特色小镇的IP代表着个性和稀缺,是特色小镇独特属性的标签。IP理念的植入主要针对原生资源缺乏、主导产业及文旅优势不突出的建设类型,通过自创或提升IP主题来盘活存量或推动资源增量从而促进本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台湾新北市猴硐村就是一个通过IP是盘活存量资源再现生机的成功案例。猫咪这个“IP”元素的导入,让逐渐被人遗忘的废矿场及猫群成灾的猴硐村顺势利用当地煤矿区及隧道等打造成猫主题的特色旅游小镇,并且逐渐形成了以猫为主题的产业链条。这个网红猫咪王国使得当地百姓因此开辟新的营生之道。
另一个通过创建自有IP而推动增量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日本,但熊本县却是日本国内缺乏旅游知名度的地区。由于在2010年创作了酷萌的熊本熊作为本地区的标志后,通过熊本熊这个超级呆萌的“IP”形象打造一系列营销推广“熊主题”活动后,熊本县旅游发展的经络就被打通了,旅游人数增长了近20%,并且势头持续向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一个成功的IP,必然具有独特的核心吸引力及主题,与其他同类IP能形成鲜明的区隔,与自身产业特色完美契合,对市场能够形成一定的激活效用,并有利于塑造品牌知名度,提升产业引入能力和粉丝级黏性。
(二)尊重历史及文化资源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首批127个特色小镇中旅游发展型占到60%以上,其中历史文化型占比超过40%,民族聚居型约占10% 左右;40% 的特色小镇辖区内保留有国家级传统村落等。入选的特色小镇不仅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需要保护较完善的乡村风貌和保留文化历史传承,及对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对民风民俗的文化软环境塑造,对特色产业文化附加值的提升,最终形成对特色小镇品牌的文化价值观提炼,进而增强人们对特色小镇的认同感、归属感。
针对文旅资源丰富的地区,创新路径的选择“文化再造”。文化内容与文化元素的创造可以产生价值,强调文化“再造”,产生新的商业模式,用“文化+”切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中,在产业发展中,要真正做到将人文资源汇聚到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中,并且也要使小镇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载体。最终使小镇形成自己的人文标识,让小镇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滋养民风民情。通过引进优势资源,做好产业对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使之建设成为居民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传承高度融合的社会共生有机体。
未来,特色小镇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通过传递艺术情怀和温情故事,提升小镇自我品味和附加值。而“轻资产”的文创产业,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优势,通过输出品牌形象与个性文化,打响特色品牌,必能成为投资热点。
(三)打造特色产业链。国外的特色小镇,多是在承袭传统强势产业的基础上,强化自己的优势领域,其与工艺传承、产业积累、生态人文环境资源等因素相关,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比如有专门以刀具闻名的刀具小镇,还有皮具小镇、玻璃制品小镇、香水小镇、巧克力小镇等。而在我国,当珠三角疲于高喊“制造业转型升级”时,浙江首批特色小镇已经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专业镇”的大时代,浙江模式聚集了中国最成功的特色小镇集群,它们既是文化运作模式,也是资本运作的成功案例。它们依托自身差异化的产业特点,形成了各自差别化的特色小镇类型,如科创小镇、高新小镇、金融小镇、制造业小镇等。
对于有传统产业衣钵传承的小镇,规划应充分释放属地特色产业的内容、空间,做好产业规划,其次整合包括特色风格、风貌、风情等特色形态,聚集特色服务功能,并制定适合特色产业、特色形态发展的扶植政策,使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将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供应链方面注力,以促进全产业链的活力发展。通过市场推动产业融合形成主题性强的产业链,目的在打破传统产业或企业间的隔阂,形成产业、人才、资本、文化和环境的重新组合,并通过这种组合创造出新的机会、激发出新的功能,主要以“多业叠加→产业联合体→产业价值链”为发力模式,由单纯的工厂参观延伸到工业购物游、工业科普游、企业文化游、工业遗产游等综合性产业链建设,客活动内容由观光转向体验,由商务接待转向研学游、亲子游和专题游,未来将进一步延伸进常规旅游线路,由小众游拓展到大众游。
最后,特色小镇作为国外经济、产业、人口主要载体,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力点。到了中国,不该只披着“拿来主义”的外衣享受政策红利、不切实际的建设,从而变成城镇化建设的固定模式。在特色小镇的打造中,应以人为本,真正彰显小镇原有的特色文化,它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兴起的,是依市场而兴的城市产物。摊大饼式的单纯复制已经越来与满足不了逐渐差异化的人群的差异性需求,特色小镇切勿贪大求全、生搬硬套、而需注力在某个优势产业或IP理念,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鲜明的特色小镇。
论文作者:颜朝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小镇论文; 特色论文; 产业论文; 文化论文; 熊本论文; 资源论文; 产业链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