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分析与政策建议_科技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分析与政策建议_科技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状况分析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状况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技进步贡献度测算方法的简要说明

本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在各生产要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西方经济理论界也开始重视研究衡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这些研究一般都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反映广义科技进步贡献度,又称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方法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索洛余值法、增长因素分析法和常替代替弹性(CES)生产函数。我国自80年代初就开始了此项研究,从科学、明了的角度出发,大都采用索洛余值法中的增长速度方程,即经济增长率等于科技进步率与加权后的资本投入增长率和劳动投入增长率之和。目前的主要分歧不在计算公式上,而在于如何从现有统计资料基础出发,科学选取资本和劳动力指标及对其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如何合理确实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由于国家统计局没有统计或正式公布有关数据,大多数研究报告数据的可信度不高,加之指标选取和数据加工处理方法不当,因而测算结果难以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

本课题在简要分析比较各种方法优劣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的1952年以来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并根据我国经济运行现实,对指标的选取、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做了一些改进:一是在资本投入上,按照永续盘存法原则,以固定资本原值和流动资产增加累计额计算资本投入的可比价增长速度,固定资本用固定资本形成累计额按一定报废率折算为原值后表示,流动资本用库存增加累计额表示;二是在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的确定上,采用要素分配份额法。这两方面的改进,使测算方法既有理论依据支撑,又可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保证了测算结果的可靠性。在运用测算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方面,除了反映全社会科技、资本和劳动三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外,还首次对1979-1996年全国三次产业不同时期科技、资本和劳动三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的重点、目标及政策措施。

二、1979-1996年我国科技进步状况的总体描与分析

1979-199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7%,资本和劳动投入年均分别增长8.6%和2.31%,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度分别为41.91%和12.15%;科技年均进步率为4.53%,科技贡献度为45.94%。与改革开放前26年相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已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本大量投入的单轮驱动逐步转为依靠资本和科技双轮驱动,科技进步作用逾益明显,并超出资本的贡献度跃升为首要推动力。

分三次产业看,1979-199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2%,资本和劳动投入年均分别增长6.24%和0.43%,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度分别为42.68%和5.41%;科技年均进步率为2.66%,科技贡献度为51.91%。与全社会相比,科技进步贡献度高出5.97个百分点;资本贡献度高出0.77个百分点;劳动贡献度低了6.7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制度革命,即在农村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技术革命,即通过努力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和畜牧水产良种工程,普及优良品种;积极推进水、土、肥施用“精准”工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广使用农用薄膜育苗;以开发绿色环保产品为契机,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这两个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加速了农业科技进步,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1979-199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2%,资本和劳动投入年均增长7.43%和4.05%;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度分别为38.81%和12.8%;科技年均进步率为5.77%,科技贡献度为48.39%。与全社会相比,科技进步贡献度高出2.45个百分点;资本贡献度低了3.1个百分点;劳动贡献度高出0.65个百分点。近20年来,我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快速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之初和“六五”前期,为改变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不合理状况,大力发展农业和轻纺工业,解决城乡居民的吃、穿问题;自“六五”后期开始,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家电工业,解决城乡居民用的问题;自“七五”时期开始,为满足快速发展的加工工业对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需求,重点加强了对这方面的投资和建设。

1979-199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6%,资本和劳动投入年均增长11.05%和6.75%,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度分别为54.81%和29.27%;科技年均进步率为1.71%,科技贡献度为15.92%。与全社会相比,科技进步贡献度低了30.02个百分点;资本贡献度高出12.9个百分点;劳动贡献度高出17.12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第三产业仍然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商业饮食服务、交通运输通讯和金融保险业,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咨询广告和科技服务业尽管发展很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足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三次产业各要素的贡献度比较来看,这一时期,科技进步贡献度最高的是第一产业,资本和劳动贡献度最高的均是第三产业;科技进步贡献度最低的是第三产业,资本贡献度最低的是第二产业,劳动贡献度最低的是第一产业。但必需强调指出的是,不能据此得出目前我国农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结论。对此要作具体深入的分析。第一产业劳动贡献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其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1996年为50.5%,基数很大,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转向非农产业,致使其增幅明显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第三产业长期以来发展滞后,资本存量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化生产分工协作的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资本投入增加较多,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和第二产业的富余人员主要流向了第三产业,这些都使得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因而科技进步率相对较低。

三、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科技进步状况的分析比较

以1978年为基年,到“六五”末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4%,资本和劳动投入年均分别增长7.19%和3.15%,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度分别为35.15%和16.6%;科技年均进步率为4.75%,科技贡献度为48.25%;到“七五”末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01%,资本和劳动投入年均分别增长7.97%和2.84%,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度分别为42.53%和16.39%,科技年均进步率为3.7%,科技贡献度为41.08%;到“八五”末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8%,资本和劳动投入年均分别增长8.47%和2.37%,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度分别为41.19%和12.44%,科技年均进步率为4.58%,科技贡献度为46.38%。可见,这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科技进步曲线呈V型。

“六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度高于“七五”和“八五”时期,主要原因:一是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的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长期受到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二是这一时期是以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业和轻纺工业阶段,市场容量大,投资少,回收快,效益高。而“七五”和“八五”时期因大力发展家电工业、加强基础原材料和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固定资本投入增长明显高于“六五”时期。“七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度明显低于“六五”和“八五”时期,主要原因是,“七五”后两年因治理整顿和市场需求疲软,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同时,因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明显不合理的状况,库存比例大量上升,企业冗员得不到相应裁减。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六五”、“七五”、“八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度分别为58.32%、49.67%和52.04%。这一走势与农业生产的波动密切相关。“六五”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极大成功,农业发展较快,但在“六五”末期、“七五”初期出现了忽视农业生产的倾向,加之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增幅明显回落,使农产品供应偏紧,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日益显现;“八五”末期,为有效抑制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各级政府把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采取多种配套政策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摆脱了徘徊不前的不利局面。相应地,资本投入增幅由降转升,资本贡献度逐年提高。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加快相联系,劳动贡献度除“七五”末期因经济调整大量农民返乡务农有所回升外,其他年份均逐年走低。

第二产业“六五”、“七五”、“八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度分别为44.24%、37.62%和48.53%。“七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度明显低于“六五”和“八五”时期,主要原因是“七五”时期基础原材料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较大,资本投入增幅相对过高,资本贡献度分别比“六五”和“八五”时期高出10.33和5.79个百分点。劳动贡献度由“六五”时期的21.75%逐年降至“八五”时期的12.91%。

第三产业“六五”、“七五”、“八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度分别为26.07%、22.98%和17.87%。这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科技进步贡献度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在第三产业增幅逐步回落的过程中,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幅回落的速度小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回落的幅度,致使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度高于科技进步的贡献度。资本贡献度由“六五”时期的44.68%上升为“八五”时期的53.2%。劳动贡献度呈现由高到低、再逐步回升的态势。

四、加速我国科技进步的政策建议

加快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从“八五”末期开始,我国经济逐渐转入一个新的结构调整时期,即在短缺经济基本消除和市场需求日益强化的情况下,应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普通居民住宅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次结构调整与前三次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政治格局逐步由一极化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得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掌握和运用高技术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保障国家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美国在过去50年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50%,我国1953-1996年仅为13.4%。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很快,但同时必须看到以下两点:一是这一时期我国广义科技进步明显快于狭义科技进步,即广泛深入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等制度创新对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广义科技进步显著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这一时期狭义科技进步主要是靠大量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取得的,国内自主研制开发不够。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中心地位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应从国内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出发,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着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使之成为带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牵引机。

我国第一产业,人多地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示范区,将良种、植保、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成熟技术组装配套,以提高良种普及率和单产水平为目标,结合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大面积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对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发荒滩资源技术的研究,增加有效耕作面积;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更新农林牧渔等产品的综合加工技术和装备技术,提高农林产品附加值率,力争到2010年,第一产业科技进步贡献度达到60%。

第二产业要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中心,加快科技进步。一是在提高传统能源、原材料的开采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新兴能源、原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二是为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四大支柱产业提供技术保障。机械工业,要以关键的基础机械、基础零部件、重大技术成套设备和机电一体化为重点,提高设备制造业水平;电子工业,围绕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重点研究开发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技术;石油化工,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加工深度为重点进行一系列的研制开发;汽车制造,重点解决汽车车身和关键零部件设计、电控和车用材料技术;建筑业要重点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提高建筑业工业化水平。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航天航空、核能、造船、信息、生物制药、机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为重点,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地,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实施以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淘汰和改造落后传统工业。力争到2010年,第二产业科技进步贡献度达到55%。

第三产业,要把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快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同时,逐步消除垄断经营,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商业饮食、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应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资代理、配送中心等新兴业态,推广网上定价、联网预定、电脑值班等营销业务,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金融保险业在继续抓好存贷款业务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消费信贷、抵押贷款、投资咨询、项目融资、市场信息、人员培训和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的新兴业务,满足现代企业和居民个人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要。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咨询信息等社会中介服务业和以家庭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业,力争到2010年,第三产业科技进步贡献度达到30%,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度达到52%。

为顺利完成上述发展重点和目标,必须精心组织实施以下配套措施:

一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以科技中介组织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鼓励科技资源在各类组织机构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紧紧抓住企业兼并重组这个纲,以产品结构调整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目标,以经济区域为聚集地,合理界定企业和政府的作用范围,消除各种体制和政策障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三是努力增加国家财政用于重大基础和应用技术项目的研制开发投入,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行业技术发展基金和贴息基金,并实施必要的税收和信贷优惠。四是革新基础教育,加速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建设跨世纪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劳动力素质。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引进当代世界的先进科技成果,增强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

课题负责人:姜均露 张凡 任林

报告执笔人:吴丕斌 阮高峰

标签:;  ;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进步的分析与政策建议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