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紧缩的结构分析_生产率论文

中国通货紧缩的结构分析_生产率论文

我国通货紧缩的结构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结构性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0)10-0014-04

关于我国通货紧缩成因的分歧,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内需不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我国1998年以来所实行的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逐步扩张的货币政策取向便是这种观点合理的逻辑推演。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些政策固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政策效应的偏差同样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结果启迪我们,在总量失衡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更为深层的原因。

一、总需求不足的结构性分析

在这个问题上,对我国总需求不足的微观结构,即需求主体的收入结构以及主要由收入结构所决定的需求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需求主体的层次性。将我国全部消费主体(仅指居民消费,不包括政府消费)按一定收入区间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收入群体,其人均年纯收入为几百元,主要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城市中的失业者(收入来源靠社会救济);第二层次是一般地区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这是人数最多的一个层次,约占全部人口的60%;第三层次为中等收入群体,包括一般城市居民和富裕地区农民,年纯收入在5000—10000元左右;第四层次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主要是富裕地区的高工薪阶层;第五层次为巨富阶层,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他们大多是各种类型的企业家或“大腕级”的文体明星。其中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是主流,他们约占全部消费主体的90%左右。

2、消费阶段的差异性。对应上述五个需求层次,它们所处的消费阶段分别是:第一层次处于追求温饱的消费阶段,他们属于典型的需求能力不足。第二层次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对基本工业品的需求远未得到充分满足。据统计,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过剩最严重的家用机电产品只有自行车和电风扇基本饱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日用家电产品在全国普及率仅在25%左右。(注:易纲:《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五大空间》,《瞭望》1998年第50期。)这一群体正处于追求目前城市已饱和的上述工业品消费满足阶段。对这一层次而言,既不是消费心理错位,也不是消费倾向不足,而仅仅是受收入水平的约束而消费不起。第三层次完成了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的装备,若无婚嫁、迁新居等刺激因素的介入,一般不会轻易更新换代(这与我国二手市场不发达和消费传统有关),所以普通家电产品在城市需求空间已很小。但对于需求愿望强烈的住房、家庭轿车等高档消费品,由于现实购买力不足而形成“消费断层”。这一阶层较普遍的作法是增加储蓄或将消费重点转移到服务类消费,如子女或自己的教育消费、文化消费、电信消费、或为享受闲暇,提高生活情趣的旅游消费等等。对于第四层次,其消费已进入对别墅、轿车、出国旅游等奢侈性商品或服务的满足阶段。第五层次居民的消费相对于其收入而言而微不足道的,其消费需求对收入的弹性最小。

二、产业结构扭曲下的“两种不足”并存(注:“两种不足”是指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

1、有效需求不足根源于第一产业。世界产业经济史表明,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一般规律可概括为三点:第一,第一产业比重开始很大,以后逐渐缩小,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开始很小,以后不断增大。第二,第二产业的比重占主体地位,并达到一定高峰后便缓慢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取代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第三,产业偏离度和各次产业的偏离数随产业结构升级而递减。(注:产业偏离数指同一次产业中劳动力比重减去产值比重之差,产业偏离度是所有偏离数绝对值之和。)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是:(1)符合第一条规律;(2)尚未进入第二条规律所揭示的阶段;(3)产业偏离度和各次产业偏离递减速度极为缓慢。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表1—5清楚地看出。

表1:国内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构成(注:表内A、B分别表示各次产业的GDP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

单位:%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AB AB AB

1952100

50.5 83.5 20.9 7.4

28.6 9.1

1965100

37.9 81.5 35.1 8.327

10.2

1978100

28.1 70.5 48.2 17.3 23.7 12.2

1986100

30.1 68.7 48.5 18.2 21.4 13.1

1988100

28.4 62.4 43.1 20.8 25.8 16.8

1990100

27.1 60.1 41.6 21.4 31.3 18.5

1992100

21.8 58.5 43.9 21.7 34.3 19.8

1998100

18.4 49.8 48.7 23.5 32.9 26.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

表2:美、德、英、法、日五国总体劳动力结构

单位:%

类别 时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1870)年(1920)年(1980)年

第一次产业 58.33

24.08

5.76

第二次产业 23.28

40.25

34.25

第三次产业 18.39

35.63

59.96

资料来源:转引自熊映梧、吴国华等《论产业结构优化的适度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0.3。

表3:我国劳动力与产值结构偏离度比较

单位:%

产业类别 年代

19521965

1978

1980

19851990

1992

1998

第一产业 33 43.6

42.4

38.634 33 36.7

31.4

第二产业 -13.5 -26.8

-30.9 -30.3 -22.3 -20.2 -22.2 -25.2

第三产业 -19.5 -16.8

-11.5 -8.3

-11.7 -12.8 -14.5 -6.2

总计

6687.284.8

77.2

68 63.3

73.4

62.8

(偏离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表4: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与产值结构偏离度比较 单位:%

产业类别 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主要发达国家 第一次产业36.26 11.412.07

 第二次产业

-14.97 -4.65

-5.39

 第三次产业

-21.29 -4.556.41

 总计 72.52 20.6113.87

资料来源:同表2。

表5:日本劳动力与产值结构偏离度比较

单位:%

产业类别 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日本 第一次产业 29.30

26.90 10.00

 第二次产业 -5.20

-8.00

9.00

 第三次产业 -24.10 -18.9 0

 总计58.60

53.80 19.00

资料来源:同表2。

根据表1—5的有关数字和上文的分析,经计算和推理,我们可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注: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各个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较之于1952年进一步降低(1952、1998年分别为0.605和0.373);第二,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相对生产率差距依然很大;第三,相对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日本,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过慢,亦即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其它产业转移的速度太慢。对以上结论所揭示事实原因的解释超出了本文所讨论的范畴,需要专门研究才能完成。我们这里只讨论由此而带来的对需求方面的影响。首先,第一产业相对生产率的进一步降低表明该产业单位劳动力创造的相对价值进一步降低,亦即凭藉从事该产业劳动取得收入的相对能力进一步下降。其次,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相对生产率差距依然很大,意味着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购买力与第二、三产业产品或劳务的人均供给量在价值上的缺口依然很大。再次,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其它产业转移的速度过慢,必然构成第一产业向规模经济转化的障碍,从而制约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第一产业劳动力为追求较高比较收益试图进行产业转移的道路受阻。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相对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下降过于缓慢。

这样,我们就为本文第一部分所描述的“需求主体的层次性”情形找到了合乎逻辑的解释,也就不难理解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上的较大差距。因此,对目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合理解释是:第一产业相对生产率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相对生产率与其它产业的差距缩小缓慢及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所决定的农村居民相对贫困,限制了对工业品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供求缺口,造成了第二产业生产能力在低水平上出现过剩。这样又势必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利润减少、工人失业增加,从而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消费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此外,消费需求不足、市场低迷使企业平均利润率下降,投资者预期恶化,进而引致投资需求下降。所以,如果撇开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出口需求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认为,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第一产业。

2、有效供给不足主要在第三产业。从总体上看,有效供给不足主要存在于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首先,从供求关系看,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如邮电通讯、铁路、居民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以及教育 体育、卫生等领域供不应求很突出。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明显感觉到的这些方面供给不足外,第三产业还有许多方面供给不足不易被感觉,但却客观存在。这一方面是由于服务需求不像商品需求那么强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服务业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需求的增长受到供给的压抑,不能完全表现出来,从而供给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其次,从价格变化看,199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0.8%,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达16.5%;199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下降0.8%和2.5%,服务项目价格仍上涨10.1%;到1999年,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超过二十多个月持续负增长,且当年该指数下降3.0%,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4%的情况下,而服务价格指数还上涨了10.6%。由此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有效供给不足,从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次,从消费者对服务业的满足和满意程度看,亦可得出同样的结论。我国第三产业绝大多数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是令消费者不满足、不满意的,甚至消费者的基本权益都没有得到保障。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满足和满意程度与消费品的供给水平或消费品供给部门的竞争激烈程度成正比,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满足或满意程度越低,则说明这种商品或劳务的有效供给越不充足。

(2)第三产业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第一,第三产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直至今日我国第三产业中除国内商业、一般服务业、公路运输等部门外,其它绝大多数部门仍维持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因而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在第三产业内部发育极不充分,竞争严重不足,生产率提高极为缓慢,这是该产业有效供给不足最为深刻的原因。第二,企业制度难以优化。第三产业绝大多数部门主要由居于垄断地位的纯国有企业构成,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基本上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行政化”模式。这种对企业代理人和员工缺乏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治理结构的效能是极差的。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这类企业从本质上说并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不存在经营和发展的动力与压力。所以这类企业在制度上难以优化,企业效率长期低下,缺乏扩大有效供给的动机和能力。第三,不合理政策的强化作用。如近年来以行政手段组建国有垄断性大公司(而这些公司的经营领域不少正是需要放开,应该鼓励多种经济成份进入的竞争性领域),无视某些国有经营部门因体制弊病造成的严重低效率和官商作风,恢复或强化对某些领域(包括许多第三产业领域)的国家垄断(如证券公司)。这些做法从长远看,是有悖于效率原则,不利扩大有效供给的。

三、政策建议

导致当前总供求失衡的原因,主要在结构方面而不是总量方面。具体地说,一方面由于第一产业相对生产率过低、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农业人口比例进而也是相对贫困人口比例过大,造成第二产业,尤其是加工业生产能力在低水平上过早出现相对过剩;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国有经济比例过大,企业微观机制不健全和行业内缺乏竞争,导致该产业绩效低下、相对生产率下降进而有效供给不足,于是从供给方面制约需求的满足和增长,形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显而易见,作用于总量的需求扩张政策并不能解决这些微观层面或结构性的矛盾,因而政策效应必然出现偏差。至此,我们的政策建议是:

1、提高农民收入,降低贫困人口比重。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提高第一产业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物质前提;改革现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管理方法,研究农民具有固定土地使用权并可进行交换的具体方法,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这是改变落后耕作方式,提高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制度前提;逐渐取消户籍制,坚决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彻底清除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的体制障碍,使进入城市并能在城市以合理合法方式生存的农民获得体制内生存,享受公正的体制待遇。这样,农村中勇于追求较高比较收益的“先行者”,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进城打几年工,又回到农村,而会争取彻底的“转移”。这既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也是迅速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的有效途径;实行优惠(至少是公平)政策,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在政府的规划及其相关政策配合下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乡镇企业向一定的地域适当集中,以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城市化是农民非农化进而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的最根本途径。

2、增加第三产业有效供给。减少对第三产业的准入障碍,即向民间资本(非国有经济)开放第三产业投资领域,这一方面为竞争格局形成提供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达到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召唤社会对未来经济良好预期之目的;从迎接WTO挑战的要求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在第三产业的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垄断部门以企业或资本形式引入民间资本的同时,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容的微观运行机制。正如国有部门垄断地位形成靠的是国家力量一样,打破这种垄断也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对诸如电信、民航、电力、铁路、教育、金融等传统垄断领域,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已为它们成为竞争性领域提供了可能性,国家不仅要允许而且应以优惠政策鼓励新入者,同时对目前居于垄断地位的企业赋予更多的逆补贴方式,以促使竞争格局的早日形成。

〔收稿日期〕2000-08-30

标签:;  ;  ;  ;  

中国通货紧缩的结构分析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