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科技的发展与未来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科技的发展与未来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科技发展及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科技发展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盟经济科技现状

80年代,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5%,是二战后发展最慢的十年。但亚太地区却保持年平均6%的递增,遥遥领先。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之一就是该地区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重组。

60年代,东盟各国还是封闭落后的农业国,70年代才开始向“外向型”经济过渡。新加坡于1968年通过实施《经济扩展法案》,提出重点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提高各行业中的科技成分,并通过技术的换代带动外贸、交通、邮电、金融和旅游等行业的全面振兴。该《法案》实施12年后,进入了所谓“经济起飞”阶段。1969年马来西亚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初步方案》,制定了“以工业化为依托,实现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措施。印尼通过实施三个“五年建设计划”,把“引进资本和技术”作为核心任务,逐渐使其濒临崩溃的经济转入正轨。1971年10月,泰国首次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发展面向出口工业”的政策,次年颁布了《国内外投资奖励法案》。允许并鼓励外商在工业、农业和科技领域的直接投资。同年菲律宾颁布了“新经济政策”,旨在开拓多边经贸科技关系。经过上述改革,东盟不仅渡过了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难关。同时,科技进步也成为其今天经济勃兴的有力保证。主要表现在:

其一,提高了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据世界银行测算,1992年,科技进步在东盟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比例分别为:新加坡55%,马来西亚43%,泰国31%,印度尼西亚22%,菲律宾45%。这说明东盟国家劳动者的技能、设备现代化程度和生产管理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同时,科技进步还使东盟各国资金和原材料利用率也相应提高。

其二,科技进步客观上促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战后东盟产业变化的显著特点是:由农业化向工业化和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工业生产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60年代,印尼首先把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机械加工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新加坡选择了电子、机械、造船等资金、信息密集型产业,为后来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70年代初,马来西亚着重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如电器加工和汽车零配件的制造,逐步走出以种植业和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80年代重点转向电气工业,力图提高电子电器业的国产化程度。泰国则着重发展化工业和制造业,利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外来技术,进行加工出口。菲律宾由于政治原因,经济转型较慢,70年代中期才逐渐走出传统模式。目前,电子业和加工业是其创汇的两大支柱。

其三,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推动尤为明显。东盟5个农业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农业人口占80%,农业产值占总产值30%,农、牧、渔产品占各国出口总额的35~60%。虽然近年各成员国均未把农业作为首要发展目标,但在利用科技改造农业方面仍取得巨大成就。泰国利用生物技术并辅之以农业机械化发展多种经营,兴办了橡胶、稻米、水果和海产品等多种专业科研所。印尼积极向国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产量迅速增加。马来西亚也十分重视科技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国家设有科技研究院,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技站,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都纳入科研范围。菲律宾则通过从外国聘请农业科技专家,在育种、灌溉、施肥、管理等环节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培训,以提高农业产量。

其四,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起了保障和催化作用,为其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科技进步改善了各国通讯、交通基础,从而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国际化和产业高科技化,今日新加坡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转口贸易基地。泰国的旅游业和海运业,印尼的民航运输,马来西亚的公路交通以及菲律宾的民用建筑施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名列前茅。

二、东盟科技实力的比较分析

东盟通过科技进步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科技在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仍非主导。目前东盟经济高速增长和科技的滞后已形成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方面,东盟经济增长率已超过日本和美国。另一方面,东盟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1993年,东盟科研经费占总产值的平均比例仅为0.85%,远低于日本的3%和美国的5.1%,甚至低于韩国的2.3%。据统计,东盟科技人员占总劳动人口的0.75%。同一指标,日本和美国则高达7%和11%,80年代东盟用于引进的资金列居世界首位,但90%用于引进“硬件”。虽然东盟产品外销额不断上升,但外销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仍低于15%。从科研上看,东盟过去十年专利申请总数还不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年申请量的1/4,也大大低于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

东盟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归结起来有:

第一、科研基础薄弱,资金匮乏。由于各国过分依赖外资,鼓励技术投资的政策很不完善,许多投资只是为满足短期利益,故对科技结构难以产生质的转变。

第二,对外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力量挑选、引进设备,缺乏技术消化能力,技术进出口门类单一,效益较低。1994年,东盟纯技术进口仍未超过进口总额的10%,低于同期35%的世界平均水平(欧洲高于70%),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仍占80%以上。以泰国为例,集成电路块、电子产品、精密机械进口额仅占贸易额的6.2%。同一指标新加坡最高,为43%,其余各国分别为:印尼4.5%,菲律宾7.4%,马来西亚3.8%,文莱3.4%,越南2.1%。

第三,对基础科研缺乏重视,对先进技术的需求,过于依赖国外。各国已习惯于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带入技术的引进方式,其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中技术水平较高和创汇效益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大都是外资或合资企业。如新加坡,1993年外资和合资企业占制造业增长的56%,是制成品出口额的81.2%。跨国企业控制了东盟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因而科研机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

三、发展前景

东盟经济尽管发展极不平衡,但各国都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产业调整和升级。本世纪末新加坡的目标是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继续保持高于6%的增长率。官方宣称,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总产值将达到14149美元,大致相当于瑞士1986年的水平。为加速经济国际化,实现产业高科技化,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以下措施:1.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尤其注重发展电子工业、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2.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经费;3.陆续对传统行业进行科技更新。马来西亚和泰国在未来十年也将增大技术在外向型产业中的比重,加速工业基础建设,加速农业部门的工业化进程。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1991年提交的长远规划——《2020年梦想》中,确定在本世纪末,重点充实工业基础,加强技术开发和科技实力培养,刺激投资和市场需求,扩大出口商品和农业经济的多元化结构。泰国七·五计划(1992~1997年)决定放慢经济增长速度,而把技术资本密集型和完善外向型经济模式提上议事日程。针对产业的不平衡性,优先加强各行业经济中资本与科技的含量。印尼从五·五计划(1989~1993年)开始,着重发展以本国资源为基础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基础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积极慎重地引进技术,广泛吸收民间资金,用于技术和设备的改进。文莱于1991年制定了第六个五年计划,除继续保持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稳步发展外,首要加快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配套发展。政府决定把预算的20%用于发展比较落后的交通和通讯业,包括修建港口和改善电信,另外拿出20%来改善国内文化事业,提高教育和科研水平以及加强对外经贸交往。上述措施,不仅使东盟在新兴工业中迈出重要的一步,而且将进一步改善其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东盟近期的科技政策,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议,培植和发展科技实力。各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诸如改革科研管理体制,鼓励民间投资兴建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业园等。如菲律宾成立了国家科技发展局,政府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并负责筹集科研开发经费和监督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政府每年在科研开发的财政投入已占生产总值的7%,居东盟之首。马来西亚决定六·五期间优先发展自动化技术、新材料、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四个领域。政府对投向技术开发以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和扩大出口创汇的企业分别给予8~10年的免税期。计划在今后10年内将科研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提高到2%,其中含40%的私人投资。马来西亚还制定了人才培训长远规划,决定把培训经费由3.30亿马元增加到610亿马元,预计到1995年底,马来西亚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将从1985年的316500个增至430000个。与此同时,各国还兴建了各式各样的科技开发区。新加坡肯特科技工业区自1979年兴建以来,已经成为亚洲重要的电子、机械开发和生产的中心。马来西亚在巴生河谷地区、北海地区和新山——塞奈地区兴建三个高科技工业区,集中开发电子产业。柬埔寨争端解决后,越南也积极发展经济,先后兴建了岘港——归仁——芽庄、河内——海防——广宁、同奈开发区,用以引资和进行科技开发。

第二,十分重视科技均衡发展的必要性。首先,确立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支柱。泰国计划90年代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建立能源、电子、船舶、汽车生产基地,除部分资金由政府承担外,外资将占到70%。马来西亚提出,90年代将实现石油、汽车、钢铁的自给,为此政府向企业提供了大笔优惠信贷。越南因刚摆脱战争,一时还缺少开发资金,但也做出积极姿态,兴建了一批开发区,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场所。去年,越南已兴建了12个出口加工区,其中胡志明市的新顺、灵中两区内有开发机构20多个。另一方面,各国已开始注意处理引进和开发的关系。各国直接用于引进设备的资金相应减少,而相应增大了科研费用。

第三,努力加强国际交流。菲律宾将拨款近2亿美元进行国际科技交流。泰国政府打算在七·五期间拨款1亿美元派大批留学生到西方学习科技。越南战后也陆续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据越官方公布,目前派出的留学生已逾万人。东盟对外合作也有了新发展。1993年,美国对东盟投资123.2亿美元,占据了东盟贸易总出口额的21%和总进口额的18%。日本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技术来源地。1993年日本对东盟的投资已高达232亿美元,资金主要分布加工制造业、能源开采、电子、汽车零件、化工、矿山、冶金、旅游设施等领域。日本为了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已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使资金向东盟转移。1989年,中国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70亿美元,比十年前增长1倍。在资源和技术上,中国与东盟有着明显的互补性。据调查,1991年,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科技人员数比东盟多近75%。中国在生物科学、超导和基本粒子、卫星技术、航天技术和核能的利用等尖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另外,在冶金、电子、机械、化工、能源开发、环保和医疗保健等基础领域的研究开发与东盟相比,也具有明显优势。由于中国和东盟产业结构的差异,双方产业的互补分工性大于竞争性。如东盟所需的机电、化工、仪表、建材、冶金、勘探、通讯等方面都是中国的强项。因而,无论是基础科学研究、高科技的开发应用,还是单纯的技术贸易,中国和东盟将存在着良好的互补关系和合作前景。

总而言之,东盟国家的经济振兴步伐已经走到了“科技兴国”的边缘,这标志着东盟国家单纯的劳力型经济模式已经结束,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这就是科技振兴时代。

标签:;  ;  ;  ;  ;  

东盟科技的发展与未来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