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认识史学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2)03-0041-04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形成了一个包括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历史、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世界的社会主 义等各方面内容的学科群,涌现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的社 会主义研究,总体上还处在分门别类的阶段,还缺少一个把社会主义的主体与客体结合 起来,对社会主义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学科。而社会主义认识史,则可以成为这样 一门学科。
社会主义认识史,作为一个名词,早已见诸一些著述,但作为一个有明确涵义的概念 ,却还没有被确认,作为一门学科,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主义认识史的研究,还没有 占据它应有的地位。笔者认为,明确社会主义认识史的概念,建立社会主义认识史学科 ,开展社会主义认识史研究,无论对于分门别类地研究社会主义的方面、局部和阶段, 还是对于从整体上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与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拟就社会主义认识史学科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 。
一
社会主义,是一个集学说、运动和社会形态于一身的具有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客体 ;认识,是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一定的目的,然后确定认识对象,选择一定手段 和方法,对作为对象的客体进行“解释”和“改变”的实践活动①(注:关于认识及其 发展过程,是哲学界讨论的热点。本人的具体看法将另文阐述。);社会主义认识,是 社会主义者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根本目的,以现存社会和已有的社会主义客体为对象 ,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学说,用以“解释”现存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和规 律性,选择运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的手段,用以形成社会主义运动,改变现存社 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活动。
由于社会主义有一个产生、发展,最后转变为更新的客体的历史过程,因此,作为认 识主体的社会主义者,对现存社会及社会主义客体的认识,也形成一个相应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世界上世代相继的社会主义者,从创立早期的社会主义学说开始,直到 社会主义社会在全球实现为止的“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以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 为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和发展 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就是社会主义认识史学科。
社会主义认识史学科不同于现有的社会主义研究学科。根据对现有的论著、教材和对 高等学校开设过的与正在开设的课程的统计,现有的社会主义学科可分为四类。一类是 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原理的学科,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或概论);一类是关于现实社 会主义的学科,主要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一类是关于社会主义历史的学科,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思想)史、国际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史;一类是对理论与实践、对历史与 现实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学科,如: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等等。这四类学科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即都以社会主义的具体客体为对象,分别研究社会主义整体的某一个方面、 局部或阶段。毫无疑问,建立以社会主义具体客体为对象、对社会主义客体的各个方面 分别进行精雕细刻研究的学科,是完全必要的,不建立这样一些分门别类的学科,就难 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每个具体客体,也难以达到对社会主义整体的宏观认识。
但是,这个学科群也表明还空缺一个从认识史角度出发,把对社会主义的主体与客体 的研究有机结合,对社会主义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因为,第一,对社会主义 客体的研究,需要有对社会主义主体的研究和从主体角度与客体角度相结合的研究相匹 配。单纯对客体的研究,难以揭示主体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对客体的影响,也难以揭示主 体与客体的互相交融。而对主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客体见诸于主体和主体见诸于客体的 研究,因此,这种研究不仅要关注主体所在的时代、国家、人际、文化、经济等客观条 件及其造成的主体势、主体情态、主体意识,而且还要关注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和结成的 关系,还要研究主体与客体交融所产生的中介状态、经过主体作用之后客体的变化状态 ,等等。因此,研究客体同时也研究主体、从客体角度研究同时也从主体角度研究,才 能揭示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对象客体。第二,分门别类的研究需要有 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相匹配。因为,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能够形成宏观的全局性的认识 ,有了这种认识,就能居高临下,鸟瞰各分支学科,从而更准确地确定各分支学科的任 务和特点,判断各分支学科研究已经达到的水平以及优长与不足,使分支学科的研究更 上一层楼。
社会主义认识史,能够成为一门把社会主义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进行整 体性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原因就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以世界社 会主义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就是既要研究由各个方面(理论、运动、社会形态)、各个 阶段(历史、现实、未来)、各个局部(中、外各国)构成的社会主义整体客体,也要研究 由世界各国世代相继的社会主义个体主体及其构成的社会主义群体主体,还要研究社会 主义主体与客体得以形成、生存和发展的现存世界;既要研究构成社会主义认识感性阶 段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和试验、运动,也要研究构成社会主义认识理性阶段的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它们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结晶——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还要研 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论形态向现实形态的飞跃;既要研究已经过去的 社会主义认识,也要研究当代正在发生和形成的社会主义认识,还要研究社会主义认识 的将来发展,等等。所以,社会主义认识史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是一种整体性的研究。 这种整体性的研究,又必然是综合性的研究。因为从社会主义认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 主义认识一开始就是某种萌芽状态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相统一、社会主义主体和客体 相统一的产物;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就是在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以及后来的社会形态 的互相作用中,在社会主义主体与社会主义客体的互相转化中实现的。所以并不存在单 纯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运动史、社会史,等等,人们把社会主义分割为思想、运动和社 会形态等等的做法,只是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只能在主体思维中才能办到,在事实上 ,它们始终都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因此按照社会主义认识史来研究社会主义,就 不再把社会主义的每个方面分离开来,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很显然 ,这种考察具有把社会主义主体与客体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进行整体性综合性考察的 必然性。“从认识史角度,把对社会主义主体与客体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和“对社 会主义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这就是社会主义认识史区别于现有各门学科的两个主 要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认识过程,是主体根据一定目的 ,创造性运用现实条件许可的手段和方法,对特定客体通过从直观到抽象思维,再由抽 象思维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完成的,其中,连接两次飞跃的,是一个在认识过程中具有相 对独立性的思维过程——马克思称之为“思维行程”。在思维行程中,主体经过由表象 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样“两条道路”,依次形成对客体的表象、本质、 特征等认识②(注:关于本质与特征的关系,参见拙文《特征是一个高于本质的哲学范 畴》,《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或《新华文摘》1998年第11期。),最后得到一个把 认识目的与实现目的的道路、手段相统一的“思维总体”,从而达到“解释”客体的目 的,使主体获得“改变”客体所必须的理论前提。然后,主体在思维总体指导下,通过 改变客体的实践活动,使思维总体实现为现实具体,达到改变客体的最终目的。因此, 研究一个认识过程,首先必须确定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认识过程作为对象,在此基础 上,着重进行互相结合的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认识发生的条件和机制;二是研究 认识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形式。
社会主义认识史之所以要以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为对象,是因为社会主义认识过程 有全世界范围内的和一国之内的分别。由于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 程中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形态,一国社会主义只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局部,所以,最能包含 社会主义认识发生、发展规律的,应当是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因此,社会主义认识 史应当以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为对象。但在具体研究这一过程时,应当把对一个特定 时代中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认识的“横向研究”与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的“纵 向研究”结合起来。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社会主义认识史的研究主要采用以 下三个方法:
第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所谓抽象,是从对现实的直观和表象的分析中达到 “一些最简单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现实中“有决定意义的”“一般的关系”;所 谓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所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 正在理解着思维着的“现实的人”,对抽象规定进行综合,从而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 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425页。)。所 以,这个方法的本质是关于认识如何“解释世界”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法,研究社会主 义认识史的基本思路是:对“现实具体”——历史的与当代的有关社会主义的各种“直 观与表象”进行收集与整理,从而抽象出诸如“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认识”等等规 定;然后对抽象得到的规定进行思考和加工,综合为一个包含了丰富、生动的各种社会 主义关系的“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的思维总体;然后,运用适当的叙述方法,把再 现于头脑中的这一认识过程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成为一部“社会主义认识史”。
第二,把整体解剖为部分,再由部分综合为整体的方法。把整体解剖为部分,就是要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过程“两个阶段”和“两次飞跃”的原理,把世界社会 主义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基本阶段,分别研究每一个阶段的起点和 终点,研究每一阶段中各种社会主义主体与客体的特点和性质、地位和作用、相互关系 和相互影响,弄清每一个阶段中各种社会主义认识的发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等等; 分别研究社会主义认识过程中两次认识飞跃的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性质与条件、 时间与空间等等。由部分综合为整体,就是在弄清社会主义认识各种具体因素的基础上 ,找出它们之间固有的历史联系与逻辑联系,揭示社会主义认识由最初发生到形成表象 ,由感性表象到科学抽象,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思维总体,达到科学地解释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个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根本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这一整个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进而考察把社会主义思维总体付诸革命 和建设的实践、思维总体实现为现实具体,最终达到“改变”现存世界为社会主义世界 的目的,圆满地完成整个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样就展示出一个世界社会主义认 识过程的有机整体。
第三,实践检验的方法。社会主义这个名词产生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自命为社会 主义者的人物和集团,他们都把自己对于社会的见解说成是社会主义的见解,把自己参 与的社会活动说成是社会主义运动,等等。这就使得区别真假社会主义,成了完成研究 任务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区别真假社会主义,只有用实践检验的方法。用实践检验,就 是对所有论及的人物、理论、运动等等,都要放到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中,“都必须从 既有的事实出发”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9页。),从事实中发现它 们与社会主义的联系,从联系中掌握确切的事实,并以是否符合事实作为最终判断标准 。
社会主义认识史的研究,主要用这三个方法,但不能局限于这三个方法,其他有利于 社会主义认识史研究的方法,如比较法等,也应当采用。
三
根据上文确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就可以理出如下社会主义认识史研究的基本线索:
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产生出一些同情受苦受难的无产者的 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些类似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了“本来意义”的 社会主义——即“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⑤(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1、122页。)、已经“明确地描述了社会运动的 目的——废除雇佣劳动制度及其一切实行阶级统治的经济条件”⑥(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2卷,第103、425页。)的学说的思想资料⑦(注:许多学者均把三大空想家 之前的莫尔、闵采尔、巴贝夫等人的思想,甚至把柏拉图和中国古代的平等、大同思想 ,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并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提法作为根据。笔者认为,这 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误解,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对马克思有关理论的一大误 解。本人的看法将另文予以说明。)。“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学说产生于19世纪30—4 0年代,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学说。由于他们不能认识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 物质力量、现实道路和现实手段,只能“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真理”⑧(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1、122页。),因此他们的学说是空想的体系。从类似社会 主义思想的思想的提出到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标志社会主义认识从最初的萌芽发 展为浑沌的整体表象,这是社会主义认识的感性阶段。
19世纪中叶,基本成熟的客观条件,促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们 在批判地吸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物质力量、现实 道路和手段,以及实现的必然性和一般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把社会主义认识由感性阶段提升到理性阶段,并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思维总体。这 是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中的第一次飞跃。从此,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在 总体上进入了为实现第二次飞跃而奋斗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后期的认识,从性质上看 ,主要也属于第二次飞跃的阶段。
由于第二次飞跃是由思维总体转变为现实具体,而现实条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中 迥然相异,因此,第二次飞跃不可能是一次性、整体性、一致性的飞跃,而将是由许多 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先后发生、存在诸多差异的具体飞跃构成的。
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组成部分的一国社会主义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和 完整的认识过程,也要经历两次飞跃。但由于一国社会主义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处于为 实现世界过程第二次飞跃而奋斗的阶段,因此它的两次飞跃与世界过程的两次飞跃具有 不同的性质和特点。首先,一国之内的两次飞跃从性质上说都属于世界过程的第二次飞 跃,因此它们只有在世界过程第一次飞跃形成的思维总体即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的指 导下才能实现。其次,由于社会主义目的的实现一般要分为革命与建设两个阶段,从而 ,对每一个阶段的认识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认识过程,因此,一国之内的两次 飞跃,实际上要分作四次飞跃: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关于革命的一般原理与时代特 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特色革命论;第二次,在特色革命理论指导下,实现革命的 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把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建设的一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 本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特色建设理论;第四次,在特色建设理论指导下,建成社会主义 社会。
20世纪初,列宁及其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论”的范围内,实现了世界 过程第二次飞跃的第一个具体飞跃。毛泽东等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也先后在本国实现 了革命论范围内的一次具体飞跃。从而世界进入了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 起飞期。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主体没有正确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 的一般理论与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合,没有形成科学的“特色建设论”,因此它们在 建设社会主义阶段遇到了曲折,最终导致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苏东剧变” ,使世界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受到抑制,现在俄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对革命阶段的社会 主义认识要再一次从头开始。
20世纪里,70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造就了邓小平及其领导的第二代中国 共产党人。邓小平及其领导的党不仅抵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而且,形成了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 成就,从而开始实现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在“建设论”范围内的第一个具 体飞跃。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江泽民及其领导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 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 段,为圆满地完成这一个具体飞跃而奋斗。
社会主义认识史,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对它的研究要有新的思路与方法,建立起这门 学科,需要关心这门学科的学者专家来悉心培植。本文提出的一些并不成熟的看法,诚 请学者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