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_两极格局论文

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_两极格局论文

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局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世界两极格局的确立

战后初期的世界两极格局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相互对立的格局,因此,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世界两极格局确立的过程。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共运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十多个国家,同时,苏联自身的力量和国际威望也显著提高,成为国际局势中唯一能制约美国的世界强国。战后初期,苏联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希望与战时反法西斯盟国继续合作,因此主动将军队从1136万人裁减为287万人,还从中国、捷克斯洛伐克、 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挪威和朝鲜等国撤军。但苏联的崛起和国际共运的大发展引起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极大恐慌,它们变合作为对抗,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一步步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他们打着“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保卫自由世界安全”的旗号,同苏联实行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继而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严格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还发动了朝鲜战争。总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步骤,频频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压滋事,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气氛,成为战后世界格局中首先形成的一极。

面对帝国主义集团的威胁,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也才能粉碎美帝国主义独霸全球的梦想。于是,1947年9月22日至27日,欧洲九国(苏、波、南、捷、 匈、罗、保、法、意)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成立情报局,协调和配合各国党的活动。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 捷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次年9月民主德国加入),形成经济同盟。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 社会主义国家从欧洲到亚洲形成了政治联盟。1955年5月14日,苏、捷、保、匈、波、罗、阿、东德等八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建立“华沙条约组织”,苏联东欧形成了正式的军事同盟,这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中,社会主义阵营是唯一能够抗衡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因此,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2.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态势。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表现为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对立,而两大阵营的对立又具体表现为三种关系:美苏关系、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关系以及美中关系。

美苏关系是两大阵营中的决定性关系,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与美苏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它以是美、英、苏在二战后期所确定的“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根据该体制,美英同苏联划分了战后各自在欧洲和亚洲的势力范围,其中包括肢解德国、苏波边界、千岛群岛和库页岛的归属、外蒙独立以及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此外,1944年10月9日, 苏联和英国还就战后巴尔干问题达成“百分化”的秘密协议:在罗马尼亚,苏联占90%的优势,其他国家占10%;在希腊,英国和美国占90%的优势,苏联占10%;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和英国各占50%;在保加利亚,苏联占75%的优势,其他国家占25%。战后,英国实力不济,主动联美抗苏,而美国则正要实施独霸全球的战略。于是,为维护各自的势力范围和争夺“真空地带”,美苏关系迅速由合作发展为对抗。所以,战后初期的美苏关系,既是两大阵营中的决定性关系,也是世界两极格局中的决定性关系。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关系体现着两大阵营在欧洲的对峙局面。当然,这二者的关系受美苏关系的制约,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美苏走向全球争霸,北约和华约都演变成美苏争霸的工具。

美中关系体现着两大阵营在亚洲的对抗形式。新中国一成立,美国就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政治上,它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经济上,操纵联合国和“巴黎统筹委员会”长期对中国实行禁运;军事上,它出兵朝鲜,占领台湾,拼凑军事集团,对中国构成新月形包围圈。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先是在朝鲜战场给它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它吞并朝鲜继而吞并中国的梦想;接着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利用美、英、法的矛盾,解决了印支的发展前途问题。中国为社会主义阵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过,美中关系在两大阵营的对抗格局中有其独立性,因为中国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大国,不仅反帝,而且反霸,所以,两大阵营对立格局中所具有的美苏依据“雅尔塔体制”争夺势力范围的性质一开始就受到来自中国的制约,并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这种制约作用就愈加明显和突出。正因为这样,美中关系的演变对世界格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与三个世界的局势

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日益膨胀,最终导致6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同时,帝国主义阵营内部也发生分化,民族解放运动趋于高涨。在这种背景下,美苏走上全球争霸,世界局势形成三个世界,多极格局开始萌芽。

1.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俄罗斯有400年侵略扩张的历史, 这种历史传统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并未根除,一俟国力增强,它便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大党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过于维护自己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过于强调自己的发展模式,对于兄弟党、兄弟国家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行为给以无情打击。可以说,从斯大林晚年到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完成了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的过程,而正是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社会主义阵营逐步解体。早在社会主义阵营尚在形成中时,“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便开除了南斯拉夫。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肆无忌惮地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从1956年到1968年,连续发生了“苏波冲突”、“苏匈冲突”、“苏捷冲突”和“苏阿冲突”。经过这一系列事件,苏联加强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把华约集团变成它称霸的工具,社会主义阵营在欧洲已名存实亡。在亚洲,苏联竭力把中国纳入它的称霸体制中去,遭到中国的坚决抵制,中苏冲突一步步升级:1958年4月7月,赫鲁晓夫先后向中国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的要求,遭到理所当然的拒绝;1962年4月和6月,先后策动我新疆自治区的塔城、裕民、霍城三县6万余居民和伊梨地区大批边民外逃, 同时向印度政府提供军援,支持印度挑起新的边境事件;“中苏论战”后,中苏边境事件骤然增多,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共计4189起,而且就在1969年3月3日,苏联出兵入侵中国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民数人, 中国边防军被迫自卫还击,保卫祖国领土。至此,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彻底破裂,社会主义阵营也最终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同时,帝国主义阵营也开始分化,美帝霸权地位衰落,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另外,50、6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日趋高涨,到60年代末,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增至104个,其中69个是新独立国家,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

2.三个世界的局势。经过60年代的动荡、分化和改组,使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出现了新的组合,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形成了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世界的新局势。其中,美苏两国走上全球争霸、争霸斗争进入高潮,世界两极格局的表现形式由两大阵营的对立演变为美苏对抗,美苏构成了第一世界。在反对美苏霸权的国家中有两种力量,一种力量包括民族独立国家和从社会主义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国家,它们历史上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经济上比较落后,既反对霸权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另外一种力量是从帝国主义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国家,包括西欧、日本和加拿大,它们既有摆脱美国控制、反对霸权主义的一面,又有剥削、掠夺民族国家的一面,它们是中间派,前一种力量构成第三世界,后一种力量构成第二世界。

三个世界局势的形成是世界两极格局开始衰落的标志。在三个世界的局势中,既有肯定、维护两极格局的力量,也有否定和削弱两极格局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斗争,不仅是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而且体现着两极格局与多极格局的斗争,换言之,三个世界局势的形成表明多极格局开始萌芽。

在三个世界局势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社会主义国家分裂为两类,即以苏联为代表的霸权主义力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反霸权主义力量。苏联霸权主义是国际政治中的一种新现象,这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同帝国主义的美国的争霸,其后果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力量,它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客观上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独霸全球的梦想,抵制了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政策;另一方面,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是其国内政策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导致社会主义的国际威望急剧下降,自毁优越性,而且还引起社会主义理论的混乱,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艰难的探索之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反霸权主义力量对三个世界局势的演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同属第三世界,它们积极参加第三世界反帝反霸的斗争;二是70年代初中美建交后,三个世界的局势出现了中、美、苏“大三角”的关系。作为其中的一角,中国是制约美苏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于苏联的侵略扩张和分裂国际共运的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当然,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并未改变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而只是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三、苏东剧变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苏联、东欧剧变使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是苏联国际政策国内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苏东剧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也日趋激烈。

1.苏东剧变。从1989年6月到1990年6月,波、匈、民德、罗、保、捷六国共产党相继垮台,反对派上台执政。南斯拉夫在1990年各共和国大选后,民族矛盾激化,国家分裂,爆发内战。 阿尔巴尼亚自1990 年12月实行政治多元化后,不到一年阿劳动党便倒台。1991年8月至12 月,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短短两年半时间,社会主义制度在欧洲灰飞烟灭,被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昔日不可一世的苏联支离破碎,荡然无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

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全世界都在研究;对于苏东剧变的教训,全世界仍在总结;对于苏东剧变的后果,全世界还在观察。笔者认为,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以苏联为例:首先,苏联社会制度的封建性,使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丧失了优越性:①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沙皇专制下的封建帝国主义,封建小农经济包围着城市里的贵族资本主义,而且沙俄有400年侵略扩张的历史; ②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适应战争的需要,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虽然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客观上也为封建残余提供了避难所;③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中,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其方针、政策中一直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它却忽视了封建残余的影响,以致使封建残余借尸还魂,渗入到苏联的政治机体中,造成其政治体制的过于集中、集权甚至是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却被排挤得无立身之地;④苏联领导集团长期高高在上,欣赏个人崇拜,特权思想严重,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了群众,这些都是典型的封建主义作风。⑤苏联把国内政策国际化,重蹈其历史上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引起世界人民的反对,导致国际共运的分裂,严重损坏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从而失道寡助。其次,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苏东剧变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不但在国际上造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混乱,而且在国内也引起严重的思想后果,苏共二十大是个转折点,批倒了斯大林,苏联人便“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了,民主社会主义被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企图也就乘虚而入了。第三,戈尔巴乔夫国际政策的国内化为苏联解体提供了契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国际上实行收缩战略,主动与帝国主义缓和,强调“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抹杀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他把这种在国际上的妥协政策引伸到国内改革,实行政治“民主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干涉和参与本国内政,步步放弃社会主义阵地,其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势在必然。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失衡,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共产党组织大多更名易帜,分裂消亡。但这未必全是坏事,烈火炼真金,国际共运的队伍反而变得更纯更具战斗力。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肃清封建遗毒,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而永不脱离群众,社会主义运动必将会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高潮!

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苏东剧变对世界局势造成的最大后果就是战后初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但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力量重又处于动荡、分化和改组之中。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普遍认为,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一、三、五”体制:“一”是指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三”是指世界经济出现了“大三角”——美国、日本和以德国为首的欧共体,1992年三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达到5万多亿美元、3万多亿美元和6万多亿美元;“五”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它们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否决权。二是指多极化中的五种主要力量,第一是美国,第二是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第三是日本;第四是中国,第五是俄罗斯。实际上,“一、三、五”体制也就是“一超多强”的世界局势,当然“一超”和“多强”仍处于变化中,并且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首先是“一超”与“多强”的矛盾。美国在苏东剧变后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其独霸全球的战略,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和压制“多强”,而“多强”竭力反对美国的独霸战略,争取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其次是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如美德争夺欧洲主导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洲主导权的矛盾、美欧同俄罗斯争夺东欧的矛盾、俄罗斯和日本关于千岛群岛的争端等;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把“和平演变”的矛头对准中国,以期达到改变中国社会制度的目的。总之,在“一超多强”的局势中,各大国之间的矛盾的组合和演化结果,将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

中国是个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振兴不仅会给国际共运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也会对世界新格局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说来,中国将会从三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①对社会主义运动。苏东剧变后,国际共运处于低潮,但西方不亮东方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稳步崛起,并且越来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向全世界表明,苏东剧变只是苏联霸权主义的失败,而决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无疑会给各国共产党产生巨大鼓舞,坚定共产主义运动必胜的信念。②对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是美国推行独霸全球战略的一大制约因素,也是整个帝国主义世界建立资本主义所谓“自由世界新秩序”的阻碍力量,因此存在帝国主义联合制华的可能性。但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美欧矛盾和美日矛盾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北约东扩造成美欧同俄罗斯关系紧张,日俄之间也有很大矛盾。这就为中国分化瓦解资本主义阵线、打破其遏制中国的图谋提供了有利条件。③对第三世界。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反霸反帝斗争中中国始终立足于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第三世界国家就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一道,反对国际旧秩序,争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标签:;  ;  ;  ;  ;  ;  ;  ;  ;  ;  

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_两极格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