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论文_严玲

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论文_严玲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中医院 154200

摘要:现如今的临床麻醉工作中主要音高的是靶控输注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系统为主要的辅助性工具,同时以药代-药效的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于血浆和药物的浓度进行控制和调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给药方式。文中对靶控输注技术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相关的技术原理以及临床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靶控输注;临川麻醉;应用

现如今在医疗临床给药的过程中将靶控输注的方式应用到麻醉剂的给药中,这是一种新的突破。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身体状况以及对疾病的免疫程度等对靶控输注技术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进行简单地论述。

1.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1.1靶控输注的药物选择

在采用这种给药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对药物浓度以及血浆浓度以及给药所需时间进行控制。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可以对麻醉深入进行调节,体现出靶控输注的特点。从相应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起效时间和消退时间都很短的药物比较适合采用靶控输注的给药方式。在所有的麻醉药物中,丙泊酚和短效阿片等药物使用这种给药方式可以迅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是依托咪酯或者是芬太尼等药物也是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其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

1.2靶控输注方式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在进行全身麻醉工作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对靶浓度和血流动力进行控制,保证其平稳性和易控性。另外,还可以对患者的苏醒时间进行控制和精准地预。基于以上这些优点,这种麻醉剂的给药方式应用到临床麻醉中。现如今的药物应用主要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等等。但是很多学者也持不同的观点,通过对这两种药物的浓度和手控输注进行对比之后,任务采用靶控输注的方式可以使得瑞芬太尼血浆的浓度波动较大,不利于麻醉剂的吸收。

在实际的操作中,对血浆药物的浓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目标之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控制,使得效应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当然,对于不同的患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对于老年人,其体质较弱,采用这种方式可能会使得血流动力学出现剧烈的波动现象。

1.3靶控输注方式在小儿患者中的应用

这种给药方式在成人的给药方式中是较为突出的,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将其应用到小儿患者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人们的质疑。相关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建立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小儿给药模型,使得系统出现偏离性的可能性很小,同时能够将血药的浓度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其标准和临床的要求相符合。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找到成人和小儿患者血药浓度的关联性。虽然这种方式在实际的给药中也得到了应用,但是毕竟儿童和成人的身体机能以及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等都会出现明显的差异。以此,在小儿患者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人去进行验证。

1.4靶控输注方式在老年人患者中的应用

在对老年患者采用这种给药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中枢神经的性变问题以及对麻醉剂的敏感程度等等。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中央室仅有较小的容积,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成年人之间都存在这一定的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要结合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年龄、身体机能等因素来对中央室进行适当地清除。进而提升靶控输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靶控输注系统的准确性

2.1药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

这种系统能够进行准确地使用主要取决于药动力学的相关参数。从现如今我国的靶控输注系统的相应设备来看,多数都是从美观或者是德国进口而来,其相关的参数和国外的相关规格和报道的数据相类似,是从宏观上进行的数据分析,并没有将个体的特点考虑到其中。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将患者的年龄、种族以及体制状况等相关的因素充分考虑到其中,保证靶控输注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同时要找到个体之间的差异。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提示国人实测药物浓度要高于设定的靶浓度,但测量结果一般都能满足偏离度(MDPE)<15%,精确度(MDAPE)<30%的要求,因此可应用于临床。但是老年以及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应用靶控输注时,系统偏差较大,可能会导致预测浓度与实测浓度的差异超过临床允许的范围。

2.2药物的相互作用

异丙酚和阿片类药物之间的药效学是协同作用,药代学有相互抑制作用,当两类药物复合应用时血药浓度都会增加。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TCI给药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与设定的目标浓度相差很大,瑞芬太尼的预测误差(PE)为22%,异丙酚PE达到49%。有学者通过在诱导期间,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发现瑞芬太尼,可明显减少患者镇静所需要的丙泊酚的血药浓度,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在2—6nml范围时与丙白酚在镇静催眠效应上呈协同作用。

国外研究人员等在健康男性志愿者中,联合应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研究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咪达唑仑可减慢丙泊酚的代谢和清除,从而增加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另外丙泊酚也呈浓度依赖性减少咪达唑仑的分布和清除,因此在TCI过程中必须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

3、TCI的应用展望

TCI技术的出现,实现了麻醉医师由经验用药到定量化用药的跨越,提高了麻醉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但目前的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还较粗糙,同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以及多种因素对药代一药效学的影响等。随着对TCI输注理论的认识深入,可以通过对血液样本采集分析进一步修订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减少预测值和血液实际浓度的偏差。现行标准依靠年龄、体质量、性别调节输注模型的TCI给药方式,未来应联合考虑患者的体表面积,以准确计算中央室容量和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和效应部位药物代谢时间,增加TCI输注准确性。另外目前国内应用的药代一药效动力学模型大多为为欧美模型,在国人TCI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优化。应根据我国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计算出国人TCI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制定较为合理的靶控输注方案,以利于指导临床麻醉的合理用药。

4.总结

虽然目前的TCI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随着计算机和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TCI系统也会进一步完善,TCI的临床应用也会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孙志荣,葛圣金,李敏,等.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丙白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的最佳复合浓度[J].复旦学报,2010,37(2):216-219.

[2]许川雅,蒋建渝,吴新民,等.NONMEM法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手术患者的群体药效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23(4):304•307.

[3]葛春林,景亮.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麻醉临床性能评价[J].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2007,28(3):193•196.

论文作者:严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  ;  ;  ;  ;  ;  ;  ;  

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论文_严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