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优渥的生活条件。随着土木工程的大力开展,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程度逐渐加深,这就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在土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希望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于地震而言,其对土木建筑的影响较大,因此,相关人员在建造土木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地震带来的影响提起重视,并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技术不断优化,这是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
引言
中国的许多地方靠近地震带,地震灾害的风险很高,因此,建设单位需要研究目前应用的抗震技术,做好建筑的整体抗震处理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尽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威胁。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必须应用高质量、高效率的建筑抗震技术,有效提高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影响抗震效果的主要因素
1.1建材因素
施工单位进行抗震建筑施工过程中,若使用的建筑材料质量性能差,与建筑抗震标准不相符,会导致建筑在受到温度、极端恶劣气候等因素影响时出现建筑结构变形以及裂缝问题,地震来临时会直接出现建筑垮塌情况。
1.2结构设计因素
基于抗震技术的结构设计工作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对抗震性能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建筑整体未体现出对称性以及均匀性时,则会出现抗震性能下降情况,因此,不合理的结构设计因素会影响建筑抗震性。所以在设计时,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本地区发生地震灾害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地震发生频次高且灾害发生时的危害较为严重时,则不可以设计外形结构不规则的建筑,此种建筑无法全面的应用抗震技术,部分结构处的抗震设计较为薄弱,抵御地震灾害的效果非常差;同时,进行常规建筑抗震设计时,需要提升抗震等级,并且严格按照相应等级要求进行抗震技术的应用。
1.3施工技术因素
抗震技术对于建筑使用质量以及安全性的提升意义重大,但是以往的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对于地震灾害认识较少,而且可用的抗震技术较为落后,导致施工建设的建筑不具备抗震能力或者抗震性能差;此外,抗震标准低。与目前的建筑所需的抗震能力之间存在脱节情况,因此在当前的建筑抗震施工中,需要施工单位多进行现代化先进抗震技术、抗震标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选择最佳的施工技术建设出符合抗震标准的建筑工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应用
2.1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技术
建设部门必须从以前建造的建筑和经历过地震灾害的建筑中分析提炼抗震技术运用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发现抗震作用较好的建筑框架结构,即钢筋混凝土加固框架。混凝土加固方法是指施工人员必须使用钢支撑组件和耗能支撑组件来将它们部署在地震力可以消散的位置。并且需要在建筑物整体框架的柱子间隔处安装钢支撑,从而科学有效地增强结构框架的稳固和抗震强度。在发生严重地震灾害时,逐层布置的框架和钢支撑框架能确保建筑物不会发生太大变形,放置在结构框架中的耗能支撑组件能够在地震袭击的时候吸收和处理大量的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这种地震力对建筑物自身结构的不利影响。
2.2耗能、减震和抗震技术
建筑物内适当位置必须安装耗能、减震和抗震技术装置,以增加建筑物地震时的阻尼值,地震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建筑中使用的构件具有弹性特征,当发生较小规模的地震灾害的时候,横向刚度会在动力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控制建筑物的变形。当建筑工地发生严重地震的时候,构件处于非弹性状态。此时,建筑物本身的阻尼值高,能量吸收性大,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建筑物的振动效果。
2.3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
一是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它主要是运用控制部件对外部建筑物结构参数进行调节,确保从本质上实现抗震,控制部件是调节载体,只需要很少的外部能量,可以通过微弱的电流形式提供能量。当前,在应用减震技术时,采用电键作为控制部件,整个控制系统由自动电键装置控制,因此建筑结构的动态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半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有可控液体阻尼和可变装置。二是主动控制减震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时,根据地震等级边界对建筑结构参数的需求非常大。抗震力是反向力,抗震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力和地震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施工单位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传感系统。
2.4加固抗震技术
除了以上抗震技术,整栋建筑还可以用砖石和混凝土钢筋框架加固综合建造,这也有很好的抗震效果。砌体加固处理是指施工单位用钢筋混凝土砂浆加固建筑物,施工人员必须先铺设钢丝网水泥砂浆,钢筋网可以用来为建筑建造保护层,避免墙体裂缝。然而,这种抗震方法在施工期间没有进行地基综合抗震,仅适用于震级较小的地方。抗震墙也可以设计在建筑物的相应位置,在施工完成之后抵抗地震作用。如果一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上述砌体加固方法都不可取,必须用聚合物砂浆来提升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
3抗震技术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钢筋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固。通常情况下而言,打磨能够确保建筑结构施工的有效性,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建筑结构的强度,因此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工作建设过程当中必须要将打磨这一环节充分做好。在实际进行打磨的时候,必须对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合理选择相关机械。而打磨工作的完成除了需要应用到相应的机械工具之外,还必须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设计和校正。而为了有效避免钢筋表面出现生锈的情况,必须要将钢筋打磨到金属呈现出光泽。再者,在具体进行打磨的时候还需要对直径问题进行考虑。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表面的油污进行处理。在实际运输和管理环节当中,难免会有油污附着在钢筋表面,对于钢筋的打磨和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便。所以可以运用丙酮来处理钢筋表面的油污,再者,还可以使用脱脂棉来擦掉钢筋表面上的灰尘,同时为了有效防止出现钢筋混乱的情况,为管理工作提供方便,需要将钢筋整齐的放置在一起,这也从根本上避免了钢筋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除此之外,在清理钻孔的时候,为了有效确保钻孔的整洁性,可以采用清洗刷或者是汽油泵来进行钻孔的清理,之后还要使用干净的棉花来将清洁孔进行密封。而在此过程当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为了有效防止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或者是渗漏的情况,要尽可能避免使用清水钻孔的形式。在植筋现场当中,为了对清洁效果和钻井效果进行验证,现场进行了试验。采用300棵试验树,分量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两种形式。在一切工作完成之后方可进行钢筋的加固,同时将相应的标记工作做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顺利来进行,并且转动冰块,从根本上保证其稳定性,通常来讲,需要将其进行24小时的固化。
结语
将抗震技术在土木工程结构中有效应用,可以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并且可以将建筑的总体质量提升,可见抗震技术的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而言起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抗震技术的发展应用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抗震技术的发展应用,进而使抗震技术在土木工程结构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使土木工程建设质量、抗震能力得到保障,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鹤.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7(15):33+37.
[2]赵彬惠.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7):121~122.
[3]郭浩.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解析[J].四川水泥,2017(2):97.
论文作者:陈一帆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 钢筋论文; 建筑物论文; 结构论文; 灾害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