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反思-基于X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实务的探讨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基于X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实务的探讨

王才章,王艺达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作为旨在推动人与环境适应性平衡的特殊专业和职业已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领域。本研究以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小组为案例,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发现,是否具备相应的政策空间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领域的前提。在政策支持下,社会工作可以从微观层面的服务及宏观层面的倡导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工作要在宏观上意识到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回归,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小组工作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现较大幅度下降。根据民政部2018年的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与2016年全国摸底排查数据902万余人相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下降22.7%。以上统计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于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1]虽然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依然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所带来的亲情缺失,导致一定的心理、教育、健康及安全问题,同时由于各种不利结构的交织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匮乏,导致留守儿童面临更严重的不利情势。[2]由此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留守”所造成的问题,而是与更广泛、更深层的社会经济环境关联在一起。这种社会经济环境包括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的矛盾、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滞后等。[3]基于以上认识,当前相关政府部门特别强调要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服务机制,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的 《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民发〔2017〕126号)(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探索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领域,以及从建构留守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进行反思。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界定,相关定义主要围绕儿童父母外出、父母外出时间、儿童现居地、儿童年龄等因素展开[3]。本研究在此主要采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课题组的定义,即“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4](P6-7)

国内有关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及研究大体是从2007年后开始,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认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父母缺位、教育污名化及标签化等问题,社会工作的功能、方法、介入模式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5][6]二是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社工介入,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有效地降低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等不确定性风险,在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推广寄宿制学校,引入学校社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应对风险的办法;[7][8]三是基于社会工作介入的角度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认为主要从个体、集体、社会和制度环境三个层面展开,包括留守儿童自身、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等。[9][10]

此外,近年来随着高校开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介入,这些研究主要以硕士论文的形式反映出来。主要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儿童安全、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健康、儿童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社会工作介入。[11][12][13][14]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主要借助于相关的项目进入调查或者基于实习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积累和沉淀。

目前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对于社会工作而言是一个新的领域,相关研究虽然已经涉及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心理、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深入、细致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及缺乏从社会福利的制度角度反思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所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特别是要加强基于实务基础上的反思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案例背景

(一)研究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相关实务案例较少。本文旨在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实践,并反思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尝试为以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探索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试图通过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实务案例来展示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领域的实践,并从社会福利建构的角度对其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文献调查、访问调查、参与观察获得资料。本文第一作者作为Z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项目指导员,负责X村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所以可以直观了解和反思这一服务过程,并形成访问记录及反思笔记,以作为研究资料。

(二)案例背景

X村地处江西西部,整个村为盆地地形,靠近乡镇,距客运火车站15公里,距高速公路入口18公里。该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445户,总人口1705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约300~400人,主要分布在省内附近县市及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9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村委未曾统计具体数字。据妇女主任HXL反映,X村并非典型的留守儿童村,但是留守在家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孩子也不少。X村2006年新建成一栋三层楼的村部大楼,大楼里有一老年活动室(一张麻将桌)、一乒乓球室(一张球桌)、一阅览室(据说藏书1000多册)等公共场所。此外,还有一个大的会议室,可容纳100多人。Z区自2009年5月至10月在全区范围内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Z区民政局通过与高校合作,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参与试点工作。本文第一作者自2009年7月至8月参与该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工作,并负责指导和开展由Z区民政局事先选定的X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试点,小组工作实施时间主要集中在2009年7月至2009年8月。同时,在2010年12月、2011年7月、2014年8月、2015年7月,本文第一作者先后四次前往Z区进行实地调查。

1.组员相互认识阶段

四、农村留守儿童小组的设计与执行过程

(一)留守儿童的需求评估及服务设计

小组设计主要是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出发点,所以,首先要了解X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及需求。Bradshaw按照对需求的来源评估分为规范性需求、感受性需求、表达性需求及相对性需求,对这四种需求的评估主要有资料盘查法、社会或社区调查法、公听会等。[15](P66)

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主要集中于第1节小组中。第1节小组的目的主要是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同时每一节小组在前十五分钟都有游戏环节促进组员之间的进一步熟悉。这些组员大部分来自村部周边几个不同的村子,而主要集中于X村的J组和Z组,这两个组的小孩分成两派,两派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往来,相互之间并不熟悉。而在两派内部,他们平常天天在一起玩,有些还是同班同学。第1节小组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通过设定小组规范、安排相互不熟悉的人坐在一起,同时以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来使双方相互熟悉。大家很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游戏中来,在游戏中各组员迅速熟悉起来。最后,主持人发给每一位组员一个小纸片,让他们在纸片上写上 “我的小小心愿”,加深工作者对组员的认识。小组从开始到结束,气氛都很活跃,每一位组员都积极参与,组员与组员之间,组员和工作者之间的互动较多。

该小组的需求评估采用社区调查方法,主要以走访X村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留守儿童为主。在村妇女主任的带领下,社工在进行为时三个星期的走村上户的调查之后,开始着手与该村的留守儿童建立关系,发现这些小孩是经常扎堆一起玩。同时也发现,由于不同村庄很分散,有些村子的小孩子交往圈子非常窄,且对每个留守儿童来说,涉及的共同需求是成长的需求,具体表现在成长过程中的亲子陪伴需求、社会交往需求以及价值实现需求。此外,在需求评估中社工发现,有些留守儿童在唱歌、舞蹈、绘画等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监护人非常支持他们参与社工组织的活动。所以社工在社会学习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个以“天天向上”为主题的成长小组,尝试挖掘每个儿童的潜能,并通过朋辈群体相互支持的方式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此同时,在组外辅以相应的素质拓展项目,包括舞蹈、唱歌、下棋、书画等项目,用以丰富组员的假期生活,拓展组员的能力。在获得村长同意的前提下,社工在村委会三楼会议室开展小组工作实务。小组活动内容设计安排参见表1。

表1 :“天天向上”小组节次安排

(二)小组工作开展过程

从整个小组流程来看,X村留守儿童“天天向上”小组大致遵循以下阶段:

社会工作是社会保护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这需要在家庭难以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相应的教育和保护时,政府能够推动有关留守儿童社会保护体系建设。《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提到“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而这正是社会工作可以介入的制度保证,也是未来社会工作介入的努力方向。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的《意见》明确地指出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主要任务,包括协助做好救助保护工作、配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开展社会关爱服务。这一《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中的角色和定位。社会工作服务的目的是协助当事人改变或推动环境的改变,从而促进两者的适应性平衡。

从每一节小组来看,每一节小组分为三个过程:组前、组中和组后。在组前,社工需要为小组准备相应的物资,包括纸、笔及一些冲洗出来的活动照片,同时要熟悉小组的流程,并做好相互间的分工。组中,是小组正在进行的时候,由于每节小组的人数都不一样,需要社工做好到场组员人数登记。登记完人数之后,就正式进入小组组中阶段。每节小组在前十五分钟主要是通过小组主题歌和一个游戏来活跃气氛,同时小组主持者按照流程推进小组,并掌握时间,小组记录者负责记录主持人及每一位组员在小组中的言行,并协助维持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后,社工需要提醒每一位组员回家注意安全,做好相关的活动记录和活动总结。

图1 :“天天向上”小组的过程阶段

X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共持续两个月时间,期间由两名实习社工负责。该试点大致按照建立关系、需求评估、方案设计、介入实施、结果评估五个社会工作介入的流程进行。在方案设计中,涉及了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等服务形式,但是最后主要是以小组工作为主。小组名称为“天天向上”留守儿童成长小组,每节以“花”为主题进行命名,一共8节,每1节分为上下两小节,每节为1个小时左右。小组组员最初主要是通过海报形式招募,但是后来主要是靠这些孩子的“口耳相传”。由于是开放式小组,参与每节小组的人数会有变化,总体保持在12人左右,组员年龄集中在9岁至12岁。

765 Anti-breast cancer activity of ebracteolatain A

其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做到高度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和信任更多的是对于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学生能力的认可。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更加注重鼓励和肯定学生,进而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不会出现厌学的情绪。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评价,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才能发挥效用。

2.小组凝聚力形成阶段

小组凝聚力形成阶段主要集中于第2节至第6节。这5节主要是深化小组组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形成小组凝聚力,让组员感受到组员之间的相互鼓励。第2节小组开始时,是一个“解手链”的游戏,这个游戏目的是让大家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不过在游戏过程中,大家更多的是玩乐,而背后的意义则是在游戏结束后通过组员之间的分享,以及通过主持人的评论进行阐明。接着是通过大家一起编故事,让组员形成合作意识,组员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在第3节、第4节、第5节主要是让组员之间学会沟通,增强信任,同时引导组员表达自己的伤心事,引导组员走出成长困惑。在小组过程中,组员开始对小组、社工形成依赖,组员也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小组凝聚力。在第6节小组过程中,社工本来是计划邀请监护人过来,强化监护人对儿童的支持,但是由于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中的一方。由于种种原因,在小组开始的时候,没有一个监护人过来。在这5节小组完成之后,组员对整个小组的热情越来越高,小组的凝聚力也在进一步增强。

3.组员间的持续支持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千年之后的康德在建构其道德形而上学中将人面临的世界分为“自然王国”和“目的王国”的观点,这正对应于“事物必然性”和“行事者的努力”。对康德来说,这个区分同样是为其解决自由问题而起作用的。由此也可看出波爱修在论证自由意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度。

五、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

(一)政策支持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前提

从以上以小组工作为主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实践可以看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社会工作服务是非常陌生的。对于这些组员来说,两位社工开展的服务让他们感觉很新鲜,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很多组员表示 “希望有很多这样的活动,期望明年还会有”。而对于社会工作自身来说,介入社会问题是其专业使命。从目前来看,社工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只是一种微观层面的努力,且这种社工服务还属于个别地方的探索,但是已经可以看到社工在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空间。不过笔者也发现,X村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是在Z区政府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种持续性的服务。当社会工作试点结束,这种服务也就偃旗息鼓。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领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否有直接的政策推动和支持、社会工作的能力准备、民众对社工的接受程度等。政府的政策推动和支持是指政府是否出台了支持留守儿童福利体系建设以及培育和推动社会组织进入留守儿童服务领域的政策。从目前实践来说,政策的支持是社会工作能否进入留守儿童服务领域的重要前提。从2017年开始,中央部门及地方政府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领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这将为社会工作持续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领域提供制度支撑。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老师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写作训练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进行写作。例如,可布置以“兴趣”为主题的作文题目,学生会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中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写出了《成长路上有个伙伴叫游戏》;喜欢书法的学生写出了《书法伴我行》;喜欢打篮球的学生写出了《篮球,我爱你》等作品。在作文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点,就等于找到了打开学生写作之门的钥匙,学生一定乐意用文字把一个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两个层面

尽管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需求亟待满足,这也是社会工作在微观实务方面可以介入的具体领域。但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社会工作的微观介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留守儿童的处境。在当前城乡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而涌入城市,而其子女却难以在城市获得相应的教育机会和社会福利。所以,社会工作在兼顾微观层面介入的同时,也要注重从建构留守儿童社会福利的角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福利体系,以及有意识地从宏观上推动改善不利于农村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

在最后两节小组活动中,第7节小组主要是让组员对这个小组形成归属感,加强组员与组员之间的相互支持,构建组员与外部的支持网络。在小组过程中,组员之间并没有意识到小组已经进入尾声,主持人只是提醒他们下一节小组是最后一节了。在这一节小组结束后,主持人让各个组员通过信件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很多组员都表示喜欢这种形式的活动,他们觉得参加这种活动很开心。第8节小组是最后一节小组,这一节小组的目的是为了让小组结束之后,各个组员之间还能够一起做游戏一起玩。在小组过程中,主持人向组员说明小组将要结束的事实,但是有些组员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小组意识,并不愿意小组结束,所以,此次小组中出现了几次短暂沉默的场面。经过小组主持人的耐心解释和说明之后,基本上所有的组员都能接受。在小组结束后,各个组员之间还会保持联系,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

1.微观实务层面的服务

还有一位从事防腐整容的被访者谈道:“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虽然对工作也有很大的用处,但遇到特殊逝者需要处理时,还得靠单位前辈来及时处理,我们从中学习到很多学校不能完全教给我们的内容。我们很尊重单位的老前辈,都会很认真跟他们学习。

JDR-30DB绞车可用于3000 m深地热井(水井)施工,其结构简单、重量轻,可挡内无级调速,电机具有悬停和过载功能,提升能力强;采用电气化控制,安全防护措施多;具备自动送钻技术,降低了绞车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环境舒适程度。该绞车性能特点体现了“安全、先进、可靠、环保、智能”的设计原则,既能满足深孔地热井施工的需求,也可用于水井、煤层气、页岩气、油气井施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由表6可知,极差值R为因素A(0.25),B(0.33),C(0.26),故影响蛋白质提取量的因素的主次关系为B(反应温度)>C(pH值)>A(反应时间)。比较这9次实验的结果, 第5次实验的蛋白质的提取率29.7%最大,因此A2B2C3是最好的搭配。

在政府政策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之下,一方面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包括心理支持、课业辅导、安全环境改善、搭建儿童与父母交流的沟通平台等,同时也可以弥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家庭保障功能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再着眼于促进家庭功能回归,恢复和增强家庭在留守儿童照顾中的功能。因为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仅是针对留守儿童,同时也会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服务。按照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留守儿童是生活在一个以家庭为本的社会系统之中。所以在微观层面的实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自身及其家庭两个层面进行介入,具体的介入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等方法,每种方法的运用要视具体服务对象情况及所在地的环境而定。

2.宏观结构层面的倡导

目前社会工作的服务其实是有一定的限制,服务大部分是微观的、个人化的,所以社工不能解决宏观结构性的问题,但是社工必须要有推动宏观环境改变的意识,并在适当的条件付诸行动。宏观层面的介入方法主要以社会倡导为主。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反思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宏观结构,并形成研究报告以进行社会政策倡导,推动社会政策的完善。在宏观结构层面,社会工作的任务主要是推动留守儿童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由于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儿童抚育模式出现失灵,积极发展选择性的儿童福利服务具有其充分的合理性,[16]这也是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混合型社会福利的思想,需要建立以政府承担责任为主体,以家庭照顾为基础,非政府组织和专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多元福利体系。与此同时,也要从宏观上意识到,促进家庭功能的真正回归,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

[2]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3] 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

[6]胡善平,潘春宇.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7]崔效辉,宴凤鸣.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社工介入——以南京市六合区的XQ小学为例[J].社会工作,2009,(12).

[8]崔效辉,郭安.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必要性——基于两所小学的对比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9] 姚进忠,巨东红.立体赋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2,(12).

[10]谢建设,蔡晓冬.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的方法与技巧——以XY市某社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1]王练.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及社会工作介入——以恩施州咸丰县官坝村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2]冯牧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XC镇留守儿童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3]陈凯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研究——以甘肃省P市X村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8.

[14]束欣.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研究——以吉安市D村中心小学为例[D].吉安:井冈山大学,2018.

[15]P.M.Kettner&Robert M.Moroney&Lawrence L.Martin.服务方案之设计与管理[M].高迪理 译.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16] 程福财.家庭、国家与儿童福利供给[J].青年研究,2012,(1).

The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s on Social Work of Left-behind Children:--A Case Study on Group Work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X Village

WANG C ai-zh an g,WANG Y i-d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become a social concern for our government of all levels.As a special profess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social work engaged in providing services to left-behind children.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as a case study a left-behind children group in a village,aiming at exploring 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at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for left-behind children.This paper argues that policy space is the premise of social work interference for the left-behind children.With the policy support,social work can help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village from macro interference and micro services.Social workers come to realize that family return is the fundamental issue for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in village;social work;group work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4-8107.2019.04.010

文章编号: 1674-8107(2019)04-0071-06

收稿日期: 2018-12-18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博士基金项目“社区治理体系重构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项目编号:17BJ18);井冈山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人文科学)“社会治理精细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研究”(项目编号:JRB1711)。

作者简介: 1.王才章(1987— ),男,江西吉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研究。2.王艺达(1995— ),女,河南濮阳人,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社会工作研究。

(责任编辑:石立君)

标签:;  ;  ;  ;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反思-基于X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实务的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