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以高台县为例_县域经济论文

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高台县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台县论文,个案论文,县域经济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县是一个最基本的行政单元。虽然从总量上讲,县域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还不大,但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由于千差万别的县域县情,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因而不可一概而论。究其发展的源动力,资金投入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而资金主要由金融机构投入也是不争的实事。甘肃省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人口18.5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以上,国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是甘肃省传统农业大县。本文以高台县为例,分析了金融机构信贷收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冲击,以及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约束性因素,并就金融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一、近年来金融机构出现的信贷退出倾向对县域经济增长造成很大冲击,同时也加剧了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压力

近年来,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为迎接加入WTO对金融业的挑战和适应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加大了改革力度,主要包括信贷资金从一些地区、产业、行业不断退出,以及部分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信贷退出无疑是经济大环境下的客观要求,但对于西部不发达的县域经济以及金融业而言,却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1.信贷退出使县域经济本来就单一的融资渠道更加狭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一是企业贷款的手续繁杂,企业融资成本加大。1999年以后,高台县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需求要求提供的资料不仅包括贷款企业各种报表资料,还有担保企业以及抵押物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大多数都须经审计、评估、房产部门审核,相应地增加了验资、评估、登记等费用,使企业融资成本加大。二是贷款审批时间过长。目前企业申请贷款后,银行还要提交上级行批准,有时甚至要甘肃省分行批准,从申请贷款到得到贷款,时间一般长达一个月左右,但由于市场的瞬息万变,银行贷款不能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三是能够得到贷款的企业面极其狭窄。就目前而言,高台县除电力、医药、食盐等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的企业能够得到银行贷款外(而这些企业又并不缺乏资金),其他中小企业基本上得不到银行贷款。

2.信贷退出制约了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由于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充足的流动资金贷款,使企业正常经营举步维艰。据高台县人民银行2003年的调查,全县中小企业仅流动资金缺口达5000万元之多,平均每户企业27万元,占到企业注册资本的10%。二是扩大再生产能力受制。经我们对固定资产增加值和工业贷款量的回归分析(具体分析过程略),固定资产每增加1万元,需增加工业贷款0.42万元,可见高台县企业经营对银行的依赖性很强,而且有些企业本就是以银行贷款为铺底资金成立起来的,一旦得不到银行贷款,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就无以为继。

3.信贷退出使银行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关系恶化,甚至走向对立。长期以来,银行作为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资金供给者,一度甚至充当着财政的角色,金融机构的信贷退出,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出发,对此不能充分理解,因而与银行经营的配合相当消极,突出表现在近几年的企业改制中,地方政府为了搞活经济,往往支持企业,而企业则从经济利益最大化出发,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致使银企关系恶化的现象近几年较为突出,有的企业由于看到银行再贷款无望,就对原欠银行债务消极对待,有时甚至逃避银行讨债,通过转移资金等方式和银行成为“猫和老鼠”的关系。

4.信贷退出加剧了金融业自身的经营压力,并制约着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信贷退出制约了县域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由于信贷退出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业的发展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是如前所述恶化了银行与地方的关系。三是使目前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双降”目标实现难度加大。一方面,由于新增贷款极少,使不良贷款比重难以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企业因银行信贷退出而消极对待银行债权,使银行收回不良贷款的难度极大。目前,金融机构经常因债权纠纷诉诸法律就是银企关系恶化、不良贷款收回难的表现之一,尽管法院作为地方部门,也经常使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因素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不是无条件的。就总体而言,高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没有为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却约束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 下面主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以及金融业自身两个方面的约束性因素进行分析。

1.县域经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排斥了金融业多层次全方位地支持地方经济。从1994年以来高台县各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见表1)看,9年来,第一产业即农业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第三产业。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经济发展应该是从第一产业到二、三产业的依次过渡,而不是各产业的简单放大,但高台县的经济发展就具有各产业等比例放大的特点,这就是说,虽然高台县经济在9年来持续增长,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结构还很不合理。这通过2003年高台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柱状图(见图1)与全省、全国相比较,就可明显地发现这个问题。

表1 高台县1994~2002年GDP分产业增长变化

单位:万元

年份GDP

GDP合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4 2383114631 4151 5049

1995 2951916304 6818 6397

1996 5718539805 9376 8004

1997 6462943499 12352 8878

1998 7226847666 15207 12352

1999 7795150769 16643 10539

2000 7040143610 15603 11188

2001 7589845791 18300 11807

2002 8399648711 21500 13800

平均增长 14.4013.50 16.80 11.80

速度(%)

图1 2003年全国、甘肃省、高台县GDP构成柱状对比图

现就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如何从微观上影响金融业的资金投入来分析。

(1)农业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农业对贷款吸附能力相当有限,使金融业无法以农业为载体实现对县域经济的强力支持。首先,从理论上来说明这个问题,以种植业为例,其经济增长表现为粮食产量的增长,粮食产量取决于耕地、水、肥、机械投入,其中耕地面积不可能无限度地增长,就决定了需要的水也是一定的,可见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是化肥和机械的投入,但是,随着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就会起作用。以化肥为例,如果每亩投入200斤化肥其边际效应达到最大,那么,再向土地追肥就反而会引起粮食的减产。因此, 要想使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在有限的土地上追加投入由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决定不可能是无节制的投入,只能是增加耕地,或加大技术含量等手段。由于投入的不可能无限制,就决定了土地对资金的需求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农业通过加大投入来增加其对贷款需求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其次,把高台县1990~2003年14年间农业增加值和农业贷款进行相关分析(具体分析过程省略)。发现两者之间与其说是线性关系,不如指数关系更为准确,这一点通过拟合优度得到验证。从拟合的曲线中可以计算出,农业增加值的增长率Y’=14012/X(Y’代表农业增加值的增长率,X代表农业贷款)。据此,可以看到农业增加值是随着农业贷款的增加而增加的,但其增长速度却是随着农业贷款的增加而下降的。说明农业贷款对农业增加值的边际效应是呈递减的。再回到实际情况,当农业贷款在4000万元时,农业增加值也增长了4倍,这期间,是农业贷款效益最充分的时期,但是,随着农业贷款的迅速增加,农业增加值增长甚微,也就是说,以目前高台县现有的耕地面积、灌溉能力,金融业只需投入4000万元就能满足种植业的资金需求。

(2)工业企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效益差,很难形成对贷款的有效需求。高台县工业企业的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从总体上决定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有限。以2002年高台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统计(见表2)来看,高台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4户, 可见其无论是在企业的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工业企业都是处在一个弱势地位,自然很难从总体上成为银行贷款的一个大的需求主体。

表2 高台县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表

单位:万元

企业规模 4000以上

1000~4000500~1000100~500100

数量(个)2

3 10

5 4

再从工业企业对贷款的实际需求情况(见表3)进行分析,9年来,高台县工业贷款基本保持了相对稳定增长,工业增加值则增长更为明显,但是,工业企业利润在1997年以后却连年亏损。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生命,无利可图的经营就不能算是企业经营。这就是说,即使银行继续给企业增加贷款,也很难使企业在经营中获利,这就解释了尽管当前企业资金缺口很大,但是距离实际需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就是企业有效需求不足。可见,企业效益不高才是企业很难形成对贷款有效需求的主要原因。

表3

1994年~2002年高台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单位:万元

年份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工业贷款1984

2383

2867

3547

5982

6271

5788

4507

4754

工业增加值 1965

2815

5257

6901

6065

5349

4552

4701

6514

利润总额13814916322 -469

-309

-410

-305

-184

2.县域经济中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具有与县域经济增长目标相背离的必然性。①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在经营中总是要追逐利润最大化。高台县由于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还贷还息困难,使银行资本在企业经营中实际是无效运转,这从1999年以来高台县金融机构欠息及盈利情况(见表4)就可看出。其欠息情况居高不下以及增长迅速,对2001年以前的银行利润影响十分明显。从表4还可看到,同样的贷款在持续下降的情况下,2002年却扭亏为盈,这说明,一方面是财务核算办法改变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上存资金利息收入较多。由此可见, 同样的贷款资金在高台县造成利息无法按期收回甚至血本无归,而上存资金得到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收入的保险系数却是百分之百,两相比较,金融机构在高台县放款意向不高是自然而然的结果。②高台县作为一个典型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其金融机构营销观念落后。由于金融业创造供给与营销经营的观念落后,在县域经济中很难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以消费贷款为例,在全国消费贷款已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几年来高台县消费贷款却没有大的起色,而且品种单一,只有住房消费贷款一项。2002年,全县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仅为1905万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此外,由于营销观念落后, 业务的创新能力低下。目前,国内大量涌现的汽车贷款、旅游贷款以及保险箱、银行卡等中间业务在高台县各金融机构还是一片空白,虽然上述业务的需求有限,但是金融业本身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却没有发挥出来。③制度安排决定了部分金融机构撤出县域经济的支持范畴。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机构上级行实行对亏损行或经营网点一律从市场上退出的政策。如工商银行在高台县1998年有10个经营网点,但2002年只有3个,农业银行1998年有14个网点,2002年也只剩下8个。二是信贷权限上收、对放款对象进行了严格规定和经营考核以往年的存款增量考核改为以效益目标为主。④金融机构自身经营中不良贷款总量也影响着金融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从1999年以来高台县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变化情况(见表5)可以看出。

表41999年以来金融机构盈亏及欠息情况

单位:万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机构 当年当年企

当年当年企当年当年企当年 当年企当年当年企

利润业欠息

利润业欠息利润业欠息利润 业欠息利润业欠息

余额 余额 余额

余额 余额

工商银行 122 280 127 413

-74 147

19 132 12

农业银行 -2721137 -3311412 -350715

11

1047 -1152072

建设银行 -52 148 -16 127

-46 232

-65 298

98 296

农村信用社

22 651 -129735

11 645

6621

36 403

合计 -1802216 -3492687 -4591739 -47 1975 151 2783

表5 1999年~2002年高台县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四级分类)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 2002

1999

2000 2001

机构 各项贷款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工商银行 7957 87210.96 7578 1144

15.08 6718 2767 41.19 6505 2389 36.73

农业银行 18580 9661

52.00 18087 6542

36.17 17313 6444 37.22 14093 4541 32.22

建设银行 2170 1110

51.15 2187 1789

81.80 2179 1717 78.80 2436 1511 62.03

农信社8194 2686

32.78 10767 2587

24.03 12409 2323 18.72 14077 2115 15.02

合计 36901 14329 38.83 38628 12062 31.23 38619 13251 34.31 37111 1055628.44

注:农信社名义上是合作金融机构,但实际名不副实,因此,在文章中把农信社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分析。

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不良贷款平均占比达到33.54%,高出规定比例18.54个百分点。商业性金融机构低下的资产质量,极大地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使银行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支持地方经济的信心。

3.县域经济中低下的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无法为金融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信用环境既是一个人文环境,也是一个金融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商业意识的增强,随之而来的却是信用意识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基础的制度、法规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二是作为信用体系建设主体的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度较差,尤其是县域经济中以诚信为准则的现代企业制度和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一些部门和企业故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本息,大量占压银行信贷资金,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正常周转,导致经济、金融双双受损,严重侵蚀着县域经济中信用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扭曲了社会信用伦理;三是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制度很不完善,信用管理滞后,贷前审查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导致大量的低质贷款流出,使整个县域经济中充塞了大量不讲信用的诱因;四是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缺乏有效的监测制度,金融机构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加之缺乏必要的信用评级、信用风险预警、信用担保等一系列的信用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造成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为突出。

4.企业改制造成金融机构巨额损失,给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带来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以高台县为例,从1998年开始的企业改制,改制面达99%,其中,涉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债权17287万元,贷款本金14590万元,占到2002年底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38%,利息2697万元, 占应收利息总额的99%。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金融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最为突出的是债权落实问题。据调查统计,截止2002年,高台县金融机构因企业改制无法落实的金融债权达到2779万元,已落实的金融债权中可能损失的为4380万元,通过以资抵贷受偿的金融债权损失1352万元,以上三项合计达到8511万元,占到全部债权的49%,之所以造成这种现状,与改制企业蓄意的逃避银行债务有很大关系,在企业改制期间,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的手段匪夷所思,把社会信用简直推向了近乎崩溃的边缘,形成了社会信用危机。信用作为一种金融机构的基本资源已被破坏,极大地影响了银行放款的积极性,使金融机构的畏贷、惧贷现象更加严重。

三、构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大力营造适合金融业发展的县域经济环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县域经济中,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二者互相促进,才能保证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就此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提高县域经济对金融业投入的有效需求水平。首先,要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控力度,从高台县产业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单靠种植业则对农业贷款的需求相当有限,要想增加农业对农业贷款的吸附能力,只有进一步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其次,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培育新的信贷主体,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实现企业效益的全面提高,增强企业对贷款的有效需求。

2.矫正信用缺失问题,大力营造适合金融业发展的信用环境。首先,信用法制建设是保障。通过立法,确立信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从落后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县域《信用管理规则》,明确政府、企业、银行(信用社)、个人在信用环境建设中的地位、职责、分工、奖惩措施,把矫正信用缺失作为县域经济起飞的一个先决条件,使信用成为县域经济振兴的优质无形资产,使社会信用环境成为第一位的发展软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稳健、快速、高效发展。其次,政府信用示范是关键。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支持金融机构依法保全债权,实现县域资金的良性循环。最后,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工商部门、税务机关和有关经济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各司其职,加大对逃债企业法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惩罚力度,同时对遵守信用、遵纪守法的企业在投资政策、工商税收倾斜、金融机构结算和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鼓励。

3.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仅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金融机构应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求得自身效益的最大化。①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城市化水平。首先,应积极响应《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尝试为城市居民发放小额信贷。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可比照农户贷款的管理办法,考虑在制度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度的担保或信用贷款。其次,应积极支持城市基础建设,包括道路建设、自来水、城市电网、天然气入户、城市绿化、污水处理、经济实用住房建设等。这些工程建设,不但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还能扩大城市就业面,尤其是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第三,应支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一方面,可以将土地集中在种植业能手手中,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人从田间走到工厂,走向城市。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有条件的可以直接进城打工,条件不成熟的,可以从事运输业,将农村农产品输往城市,将城市的商品再运回农村。土地集中后,继续从事种植业的农民,要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村信用社尤其要通过向农民办理贷款证的办法,建立农民征信体系,试办信用贷款。②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县域经济中工业的主体,在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化水平、增加税收、吸纳劳动力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金融机构要督促和呼吁各方面积极努力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成立担保基金,解除中小企业贷款的瓶颈制约。中小企业也要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合作守信,按贷款合同条件积极按时归还银行贷款,以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③支持建筑企业发展。建筑企业对高台县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高台县建筑企业的发展史就是高台县经济发展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以宣建公司为主的建筑企业给高台县县域经济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企业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渐渐走向了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一批建筑企业,这些建筑企业与工业企业相比较,企业经营更具活力,其需要金融机构支持的空间还非常大,如果金融机构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筑企业在未来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再度辉煌是很有可能的。

4.积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体系。①商业银行要继续在金融产品创新上下功失,努力化解不良贷款风险,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优惠,使其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鉴于此,笔者主要针对信贷退出提出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在县域经济中应区别对待,如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考虑在县一级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对再贴现率也应进一步降低,并改革利率政策,加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二是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可根据行业的不同增加中央银行对这些贷款的贴息范围,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的积极性;三是在西部大开发项目中,通过宏观政策协调筹措资金,改变目前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手段为财政和金融相配合的办法,这样一方面可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同时也能使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的进程中增强自身的实力。②消除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正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将其逐步发展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首先,要消除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这种歧视主要表现在同样的金融机构,对国有商业银行是一种政策,对农村信用社又是另一种政策,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表现在多方面,但其中有两点是非常明显的。一是保值储蓄补贴问题。据统计,高台县农村信用社截止2002年保值补贴支出余额达496万元,至今尚未消化处理,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保值储蓄补贴均享受了财政补贴。二是不良资产剥离的问题,截止2002年未,高台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2115万元,其中,大约有60%都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呆滞,企业早已关门倒闭,法人名存实亡,而这部分企业在其它商业银行的贷款已被剥离,只有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还在挂帐。以上两点,给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按照金融深化理论,这种区别待遇的金融政策引起的金融抑制,必将抑制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在政策上尽快给上述两个问题一个比较公正的处理。其次,应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如前面分析的,高台县农业中种植业所需资金为4000万元,但2002年底,农户贷款余额已达11523万元,农户贷款除了在满足种植业资金需求外,还在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小康村镇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农信社对农户贷款已远远超出了农业的范畴,并全方位地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各个方面,特别是1999年以来,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退出倾向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仍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第三,在政策上应给予农村信用合作社最大限度的优惠,除前面提到的商业银行享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以及公正地处理保值储蓄补贴和不良贷款问题外,还应在存款利率上给予一定的自由度,使其在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竞争中能够有一个相对优越的条件,将其扶持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③重新为政策性银行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支持县域经济中的政策性作用。目前,高台县政策性银行主要是指农业发展银行,高台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从2000年以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其贷款也随之减少,从政策主导的趋势上来看,粮食产量还要持续下降,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作用也必然走向式微。因此,如何在新时期给政策性银行赋予新的角色,以加大其政策性作用是目前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政策性银行应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如对一些微利但又为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行业可由农发行负责支持,还比如前面提到的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剥离也可由农发行承担。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财政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以高台县为例_县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