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输出”练习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_可视化论文

“可视化输出”练习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语文教学正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型。在这种背景下,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的阅读教学应运而生。随着研究的创新和深入,表格、情节梯、关系图之类的“可视化输出”练习以其直观形象、清晰可视的优势,逐渐成为阅读教学的“新宠”。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可视化输出”练习作为一种学习支架,可以实现学生阅读思维的显性化、可视化。就阅读教学而言,它可以帮助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本内容,探求文本内涵,归纳文本主旨,学习言语形式,还可以成为学生再次进行语言实践的“脚手架”。那么,怎样合理设计和使用这种练习,使其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发挥最大效益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遵循思维规律,建立基本的图式概念

      “可视化输出”是相对于纯文字表达而言的,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在对文本进行主动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加工,借助简单的表格、图形、线段、箭头等进行文图意义的组合,清晰、直观、综合地将内隐的阅读思维进行外显的一种学习活动。

      “可视化输出”看似只是文字和线条、图表等的简单组合,但由于其内部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对学生来说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在练习初期,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积累一些基本的图式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几大类“可视化输出”练习的基本形式。(见右栏表格)

      这四种基本形式,在难易程度上呈螺旋上升趋势。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仿到创的原则。在第二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宜多用直观形象的图解式和清晰明了的表格式,可由教师先呈现图表,引导学生进行填空或排序,在学习中感受这一练习的作用与优点,并积累相关图式。到了第三学段,逐步指导运用提纲式、线索式这些更富逻辑关系、相对抽象的图表,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尝试创作图表。

      

      二、文图意义组织,引导阅读的主动建构

      语文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国际阅读素养发展项目研究(PIRLS)认为,阅读就是“能够从各种材料中建构意义”,强调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而是读者主动、积极地对文章进行建构的活动。“可视化输出”练习就给学生的阅读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可视化输出”引导学生将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从散状到“结构化”进行组织,是对信息深加工的重要形式,文与图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对文本内容、结构、形式、言语等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探索“文”与“图”的内在机理,并主动进行阅读建构。

      如人教版五年级自选文本《苏七块》,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时,借助“可视化输出”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

      师:(梳理故事主要人物之后)三个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奇事呢?比如,张四和苏七块之间,张四因为——(摔坏胳膊,求医无钱),苏七块却——(随机画箭头),那么后来呢?老师建议你们借助这样的图表来整理这件奇事,当然老师更希望看到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图表来表示这件奇事,比如以前学过的情节线、箭头图等。(几分钟后,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组织展示交流。)

      第一位学生用人物关系图整理“奇事”:

      

      第二位学生用折线图整理“奇事”(折线的走向表示对人物印象好坏的变化):

      

      第三位学生同样用折线图整理“奇事”(介绍时说到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

      

      以上三位学生的练习,均呈现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其表现的“意义组织”也各不相同。第一位学生梳理了“文脉”,用箭头图简明扼要地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主要情节;第二位学生在梳理“文脉”的同时,也梳理了读者的“情脉”——前两个情节,苏大夫给人的印象是“见死不救”“见钱眼开”,而后两个情节则发生逆转,因此情感线的走向截然不同;第三位学生发现了篇章布局的特色,即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处处让人出乎意料,大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感,这一图表,对文本的“语脉”进行了形象的阐释。

      三、重视策略指导,关注隐性学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可视化输出”练习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填表而填表,为了图示而图示,学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忙碌的练习者,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这样的学习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记忆”的显性学力上,忽视了对学生“思考力和问题解决力”这一隐性学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高效的学习活动,学习者能够规划学习进程并善于反思,善于利用学习资源,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可视化输出”练习作为一种学习支架,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参与支架的设计,在完成练习的同时,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运用这种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和反思。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这个练习的核心是“将具体语言条理化”,其中,“学习支架”的提供尤为重要,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工具。

      师:同学们,怎样可以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说得清楚有条理呢?

      生1:可以圈出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

      师:这是一个好方法。那找到了这些关键信息,怎样梳理会更加清楚,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呢?

      生2:可以给这段话列提纲。

      生3:可以用箭头图的形式一步步写出恐龙演化的过程。

      生4:可以列表格进行梳理。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确定喜欢的方式,把恐龙演化的过程清晰有序地加以呈现。(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例1: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

      

      例2:用箭头图的形式进行梳理

      

      上述学习活动,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图表让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填空,而是引导他们借助自己开发的学习工具,对语段进行有序的梳理、归类,重点不只在完成“将具体语言条理化”的学习任务,更是引导学生明白“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借助这种“可视化输出”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学习策略——化繁为简,使文本主要信息可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而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再是知识受体,而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隐性的学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发挥语用功能,走向整合的语言实践

      “可视化输出”并非单纯地还原文本意义,它既是阅读理解的“可视化输出”,还是其他语言实践活动的“脚手架”,借助这个工具可以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知晓“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实现学习活动的统整化、板块化、战略化,促成语言实践的纵向深入。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第10、11自然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交织叙述的写法(见下图),将人与鸟之间互相信赖、互相亲近的过程表现得细致入微。鉴于其略读课文的定位,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可以直奔重点段组织如下学习活动。

      

      ●提炼关键词语,实现信息对应

      朗读语段,思考:珍珠鸟和作者是怎样一步步亲近的?从语段中找出关键词语,一一对应填写在括号里。(括号里为预设的答案)

      珍珠鸟:(挨近喝茶)(在稿纸上蹦来蹦去)(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

      “我”:(微微一笑)(不动声色)(抚它的绒毛)……

      ●想象生活画面,迁移表达方法

      借助这个图示,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提示:在生活中,珍珠鸟和“我”之间还会有怎样的和谐画面?试着学习作者“交织叙述”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画面,如吃饭等。)

      ●结合内涵理解,进行图示再创

      联系课文,你认为这个图示的哪些地方可以做些改动?(学生根据文末小鸟完全信赖“我”这一内容,建议最后把两条线融为一体,图示略。)

      这个学习活动,聚焦于文本特殊的表达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并借助图示直观地表现这种表达方法,通过“可视化输出”,交织叙述的写法对表达文本主旨的作用呼之欲出。在此基础上,借助这种方法完成“读”与“写”的无痕对接,这种生活画面的想象,既是对文本情境的延展,更是表达方法的纵向深入学习。最后,回归表达,再创图表,达到文图的高度契合。借助“可视化输出”练习,学生完成了对文本内容、内涵和表达方法的感受、内化、迁移、创造,实现了学习活动的整合化。

      “可视化输出”是阅读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练习的有益补充。当然,它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语文教学有时需要“不求甚解”,就不适用这种方法。另外,应慎重处理“文”与“图”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标签:;  

“视觉输出”练习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_可视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