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刘易斯转折点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折点论文,中国论文,城乡论文,劳动力市场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然而,快速增长速度下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一方面,农村仍然存在大约8000万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地区间的工资差异仍然无明显收敛迹象;另一方面,出现“民工荒”。此外,各地劳动者讨薪维权事件数量也不断上升。
从这些现象来探究背后的经济规律,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正在靠近或已经达到刘易斯转折点或转折区域。已有研究只是从标准的二元经济理论来判断中国是否已经进入或达到刘易斯转折点,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而这也是产生争论的根本原因。本文在上述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指出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人口类型转变不一致性,而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相对滞后。
中国二元经济转化过程中,政策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户籍制度存在并且仍然发挥作用,流向城市的农民并没有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身份和待遇。在这种政策影响下,二元经济转化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并存,劳动力市场发育明显落后于产品市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在全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转变大大加速。少儿抚养率迅速降低,继而劳动年龄人口迅速增加,这也必然导致老年人口迅速增加。这一特点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重合,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带来丰富的人口红利,同时也大大加速人口类型转变的速度。
另外,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加速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人口的转变,使这些地区人口红利缩短。
由于中国二元经济形成和转化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时,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与经典理论不同的特点,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人口转变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不同步性。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中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户籍制度障碍;(二)城市二元体制障碍;(三)劳动力素质不高;(四)第三方和雇员组织发展滞后。
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于人口类型转变是中国特色刘易斯转折点的主要特点。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消除制度障碍、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因地制宜培育劳动力市场、注重培育第三方和雇员组织,加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