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展:21世纪青年研究的主题(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世纪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存竞争
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走向深化和完善,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竞争机制的形成。21世纪青年的发展将置身于竞争的社会环境之中。竞争,既为青年发展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又会使青年更深地感受生存危机,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无竞争的悠闲生活已不复存在,优胜劣汰法则使生活不再轻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提出的“学会生存”,讲的就是未来社会每个人要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新世纪人类的生存竞争,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青年面临的最激烈的竞争,莫过于求学和求职两大方面。
“学习乃知识时代青年的立身之本”,在21世纪不仅是青年的共识,更是他们的行动。可以预见,21世纪青年的学习竞争,将因下述两个新变化而更趋激烈。一为就学率和就业率的变化。据1996年的统计,我国15~24岁青年的就学率为20.5%,就业率为65.2%。这就意味着有相当多正处于上学求知年龄的青年,过早地走上了劳动岗位,从而造成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城镇职工中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8%,农村劳动者中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7%。知识时代的将来,这样的就学率和就业率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试以日本为参照, 日本在1994年15~24岁青年就学率为48%,就业率为45%。我国比较日本,在就学率上低27.5个百分点,如果我国在未来10年达到日本90年代中期的教育水平,每年就会多出800 多万青年要获得高一级的学习受教育机会。在教育规模不足的条件下,青年人之间的竞争将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要进入教育质量较高的重点学校,那就更激烈了。二为高学历化趋势。当今青年从高学历才能获得好职业、高学历才能有高收入的现实中,已经预感到“未来社会将是学历社会”,因而追求高学历的“高考热”、“考研热”不断升温。如同本文第一问题中所述,城市青年期望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高达92.5%。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很难满足如此大比例青年的要求,即使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也未能吸纳如此高的入学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发达国家18~23岁青年在高校的人数为40.2%,发展中国家为14.1%)。尽管自1978年以来高等教育已有惊人的发展,尽管大学招生1999年比1998年扩招56.1万人,总数已达263.1万人;尽管2000年1月的研究生招生又扩招30%,总数达12万, 但在今后不断增多的青年应试者面前,大学门槛前的竞争仍相当激烈,不论考试的方法怎样改变,高考考场上的拼搏,仍将决定一个青年的未来发展和前途。
21世纪求职的竞争将更为严峻。一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仍难缓解。虽然80年代我国年均人口增长率1.5%,已经低于世界平均1.7%的水平,但到2010年人口总量仍将达14亿,2020年前后达到峰值15.86亿,其后才有望进入负增长。二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并在短期内不会有质的改变。因为就业问题的解决和就业岗位的提供,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我国1990~1997年7年间,GDP平均增长11.2%,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2%,就业弹性指数为0.11。 如果今后按GDP8%的增长率和0.134%的就业弹性指数,每年平均可增加约8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劳动力的供给却远远高于此数,其中每年城镇新增长的劳动力700余万,“农转非”300余万,下岗未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各200余万。也就是说每年新增的800万个就业岗位,却有1400万余劳动者在求职,再加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预见,未来社会求职的竞争,将会是空前的激烈。
求学和求职,这两大事关青年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今后将呈何态势,还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社会当如何缓解,政府当采取何种对策,必然要成为未来青年发展不容回避的课题。
生活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可以预见,21世纪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必将带动生活方式更深刻的变革。青年人接受新鲜事物快,在生活方式变革中更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因而无论是研究社会发展还是青年发展,在21世纪绝对不能忽略青年生活方式变化这一课题。
21世纪的青年,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眼光将转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讲究生活质量将成为一种新时尚。青年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将会更多地表现在以下10项:(1 )在受教育、劳动、住宅、休闲方面机会均等;(2)法律公正、 公民权利有切实保障;(3)山绿水清天蓝,生活环境优化, 无污染的环保产品受欢迎;(4)有不受暴力、传染疾病和不幸事件袭扰的安全感;(5)文化生活丰富多采,有发达的教育、艺术、娱乐、旅游以及现代视听设备;(6)有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效力的众多机会;(7)有展示个人才华、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8)社会保障系统健全,无失学、 失业、医疗之忧;(9)有良好的社区活动场所和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和谐;(10)通讯设备改善,信息交流畅通。
21世纪青年的物质消费,在物质越来越丰裕的条件下,将出现许多新变化:(1)以往视“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为美德的消费习惯, 将逐渐为享受型消费取代;(2)“吃要讲营养,穿要讲式样, 用要讲高档,玩要讲多样”的消费观念走向普遍;(3 )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三大件”更新换代将更加快速,21世纪初的“三大件”将可能在家庭电话、家用电脑、小轿车和住宅等几项消费上定位;(4 )讲究使用具有高新技术的消费品;(5)倾慕名牌商品,重视商品的炫耀功能;(6)从只求商品的实用性转向同时重视商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7 )追求消费品的成套系列化,包括服装、化妆品、室内装饰、家具和视听设备;(8)适应生活节奏加快, 节省时间和劳动的快餐食品和一次性用品走俏。
与物质消费变化相随的是文化消费将出现新的走势:(1 )智力投资不断上扬;(2)娱乐、休闲进入消费领域,比重上升;(3)运动健身消费形成文化消费的新形态;(4)旅游观光消费更为红火;(5)集邮、集币、集票证等收藏热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21世纪青年的休闲方式,将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而走向多样,将出现求知型消闲、上网型消闲、体育型消闲、娱乐型消闲、旅游型消闲和收藏型消闲等多种类型。
21世纪青年的社会交往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将呈现5个特征:(1)交往范围从亲缘群体继续向同龄群体发展;(2)交往目的突显重情感和信息沟通;(3)串门式的家庭探访和叙谈等传统交往方式,将与餐厅、歌舞厅、旅游等公共场所的交往并存,而且后者更具吸引力;(4 )同父辈间的交往将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形成新型代际关系;(5)异性之间的交往趋于正常和经常, 有广泛的接触与交流。
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对21世纪全社会形成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已经或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对新一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已经或将会产生哪些影响,社会当如何疏导,对此需要有更深入的探究与预测。
人格养成
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层面的变化也将充分显露。已有专家预言,在强大的物质面前,人们将经历一场精神的困惑,出现人格的失落。因此呼吁在新一代的培养教育中,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开发,而且要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
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关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多次调查中发现,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内地青年的人格养成,在解放思想、重视个性发展、自主自立意识增强等方面,有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在笔者的调查分析中,着重提出了一种“三分离”现象:一是德智分离,表现为有些青年在致力成才的奋斗中,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却轻了良好品德的养成。在他们的心目中,德才兼备似乎已经过时,似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什么理想、道德都是空话。这种分离,造成有些青年文化水平上去了、道德水平却下降了,出现了一些有才缺德的歪才,高学历青年违法犯罪的人数也因此多起来了。二是义利分离,表现为有些青年在摒弃重义轻利的旧观念过程中出现了重利轻义的倾斜,金钱崇拜、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由此而滋生蔓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金钱关系,为了追逐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只要有利可图不惜出卖良心,这样的不义之举也因此而增多。三是知行分离,表现为有些青年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问青年人最厌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回答“腐败”的列第一位,人数达38.55%。 再问如果行贿能解决你急需解决的问题你是否行贿?答“肯定不会”和“不会”的人数共有24.79%, 而答“肯定会”、“看情况定”和“说不清”的人数分别达18.82 %、 34.79%和21.2%。又如,问青年人对严厉打击型事犯罪持什么态度? 答“必要”和“十分必要”的人数共达97.5%。再问你在公共场合遇到违法犯罪的事情可能采取什么行动?答“主动制止”者只有17.1%,而答“赶快回避”、“旁观看热闹”和“协助别人制止”者分别为17.1%、1.3%和64.4%。这种高认识低行动、高期望低参与的状况, 反映的就是一种人格的扭曲。
这种“三分离”的人格缺陷,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并未出现消减之势,如今人们担忧的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更为加剧。美国学者的研究认为,未来社会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可能占20~30%,人格因素要占70~80%。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斯由此提出情商的概念,主张人们在重视智商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格的力量和健康人格的培养。21世纪我国青年的教育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必须对健康人格的养成给予特别的关注,青年研究对此不应有任何形式的误导,我们要为新一代“智商与情商同上,知识与品德齐升”作出有力度的疏导。(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