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抱团联盟背景下农村一般学校发展路径探析论文

1+2抱团联盟背景下农村一般学校发展路径探析论文

学校管理

1+2抱团联盟背景下农村一般学校发展路径探析

徐莉莉1何金旺2

(1.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2.浙江常山县辉埠镇中心小学,浙江 常山 324299)

[摘 要] 1+2抱团联盟是面向小学段学校发展的一种新型联盟办学模式,即由1所城区优质学校联合2所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建立抱团发展联盟,旨在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此背景下,农村一般学校发展处境较为尴尬,既加入不了1+2抱团联盟,原先由自己领衔的农村学校联盟也因为相对薄弱学校加盟1+2抱团发展而不能继续有效开展活动,“被边缘化”的境遇倒逼农村一般学校必须寻求新的适合的发展路径。增强自主发展意识,促进学校内生发展;集聚多方资源优势,促进学校优质发展;加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构建农村一般学校联盟,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关键词] 1+2抱团联盟;农村一般学校;自主发展

联盟办学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模式,其在推广和发展中,根据县域内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联盟办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1+2抱团联盟是联盟办学模式发展中衍生出的面向小学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即由1所城区优质学校联合2所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建立抱团发展联盟,通过城区学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资源和学校文化等,促进相关学校的大力发展[1]。这里的农村相对薄弱学校主要是指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办学实力较弱、需要改进帮扶的学校。本文中的农村一般学校是相对于农村相对薄弱学校而言的,农村一般学校因其不属于相对薄弱学校无法加入1+2抱团联盟,而原先由其领衔的农村学校联盟因为相对薄弱学校盟员已加盟1+2抱团发展而无法继续有效开展活动也面临着事实上的被解体,“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现实中,农村一般学校大多位于中心乡镇,地理位置相对较好,易于集聚农村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其发展优势在农村学校中较为突出,当然与城区学校相比,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因此,农村一般学校发展的需求依然强烈,寻求新的、适合的发展路径是其当下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增强自主发展意识,促进学校内生发展

自主发展是农村学校发展的题中要义,当前的尴尬境地,在联合办学活动中的边缘化遭遇倒逼农村一般学校必须寻求自主发展之路。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其办学理念和能力不仅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也确保学校发展的质量,因此,必须增强校长的自主发展意识,促成学校的内生发展。

统计全国恶性肿瘤发病例数,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男性新发病例、死亡病例最高的肿瘤,我国各地区男性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排名第一,这可能与我国男性较高的吸烟率有关[1]。肺癌大体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非小细胞肺癌可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3种主要的亚型,其中小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与吸烟关系密切。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致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基因组稳定性的丧失密不可分[2]。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七所学校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以市区骨干教师和各校教研组长为核心,以课堂为立足点,以专题研究为导引,以公开课和学术讲座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思路(图1)。

校长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来加以提升。校长培训是提高校长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良好载体[2],校长培训应突出实践取向性,培训内容主要来源于实践,方式上注重互动。培训不仅要给校长们带来丰富的理论知识、城区学校的办学经验,也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的同类型的农村学校自主发展的实例分析,既有助于明确学校需要怎样的自主发展,也便于培训结束后,校长们可以很好地将培训、考察学习中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落地。培训的过程也是经验传授交流的过程,校长们置身于其中,分享着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治校方略,在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不只是有助于其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现场答疑更是激起他们想要“立即行动”的冲动,以解决学校自主发展实践中的相关困惑。当然,自主发展不能照搬某个学校的既有模式来复制,需要校长立足学校实际,明晰学校现存的优势与不足,以科学制定学校自主发展的顶层设计。现实中,校长们解决问题的冲动也有助于他们找到契合学校自主发展的新的发展点。

自主发展也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天然使命。学校自主发展的主体是教师,因而学校自主发展不只是要增强校长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更需要校长向广大教师做好动员引导工作,要让教师明确什么是自主发展?学校怎么自主发展?学校自主发展需要教师做些什么?等等。在动员引导中围绕学校的发展,不仅要让教师清楚学校发展的现状,而且也让教师明确学校若不采取自主发展,不仅让学校处处陷于被动发展的泥潭,也直接影响教师的待遇及发展等等。同时也要让教师了解采用自主发展模式后的学校发展蓝图,让教师理解和支持学校自主发展并对其充满期盼,将校长的自主发展意图很好地转变为教师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当然,动员的方式不止于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发文件做布置,更是要让教师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发展方案的大讨论,在校内掀起学习、思考、讨论自主发展的热潮,激活学校师生的精气神,以此形成学校自主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和师生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学校自主发展方案在全校凝聚共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终定稿。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聚集了人气,形成了接地气的方案,进而使自主发展有效落地。

二、集聚多方资源优势,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本次研究所有统计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使用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自主发展并非独自发展,农村一般学校的自主发展离不开多方的资源融合。

当前,农村一般学校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乡村相距甚远。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已成普遍现象,即便是生活在农村,对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出人头地,告别乡土”,而对家乡历史认知多少、与自然风光亲近与否,早已无关紧要[8]。“与家庭生活的游离,与自然环境的疏远,对家乡历史的无知,对村规礼俗的漠然”[9]一度成为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因而,开发和利用乡村本土资源是农村一般学校寻求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可就地取材,将山、水、石头、植物、动物等变为教学资源[2]。在教学内容上,就地取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二是开设相关的拓展性课程,编写系列乡土教材,诸如,让学生学习蔬菜种植、花卉栽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在教学形式上,要立足农村的教育实际,教学场所可移至户外,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在看、听、说、写、画、唱、做等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让大自然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天地。秋游时,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捡稻穗,扬稻谷,了解农耕器具,观察稻谷,晒稻谷等。平时相关的课程教学也可以放在学农研学基地,让学生在播种、观察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果实的过程中,一方面尽情享受植物生长与自我成长的快乐[10],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体验形成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技能。这般因地制宜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其中不只是学到了相关的农业基础知识,锻炼了劳动实践能力,更是激发了他们对于乡土的热爱之情和担当之责。与此同时,也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所在的乡镇为配合学校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积极开办学农研学基地,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配有专业的辅导员。学农研学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观察学习的素材,而且也是学校进行科普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很好场所,学校平时相关的课程或是相关的内容可以放在学农研学基地开展。

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名师资源,重视教师的校本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资源,以“一对多”的模式在校内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指导帮扶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平常注重给青年教师下任务、压担子、搭平台、提要求,并通过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同课同构、同课异构、读书交流会等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营造校园内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为此,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专家引领,有同伴互助,还有在此氛围浸润下养成的自我反思习惯,青年教师的成长态势会更好。

式中:EL为物流业能源消耗总量;Ej-L为物流业第j种能源消耗量;ET为第三产业能源消耗总量;GDP T为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P为地区人口数量;area为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Area为地区面积;R表示地区城市道路面积。

二是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寻求学校发展的智力支持。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借助地方高校的人力及知识资源,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地方高校有针对性地为农村一般学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这也体现了地方高校对地方生存和发展的意义[4]。地方高校在农村一般学校设立“博士工作站”,以此作为高校和农村学校的沟通平台,着力开展针对农村一般学校自主发展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自主发展的实际情形把脉问诊,一方面是能精准服务于农村一般学校的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将研究报告反馈给高校,以使高校根据农村学校的发展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校的发展培养更适合的人才。诸如,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关于农村学校的特殊课程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的课程[5];开设“农村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给师范生以基础的训练,增强其发展意识,提高竞争力,为日后在农村学校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打下扎实基础课程;增设“乡村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思想”等课程,增强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开设“名师课堂观摩与研讨”,让师范生在领略名师风采、感悟名师教学智慧的同时明确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以名师为标杆,指引和提升专业素养。

三、加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特色是学校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现实条件的综合反映[6],课程特色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7]。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将这些身边的资源转变为课程资源,让教育回归乡土,是农村一般学校自主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教育部门的支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校要如何开展自主发展,自主发展如何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仅靠校内人员的绞尽脑汁、自说自话,还需要有校外专家团队的把脉问诊;不仅要让管理者和教师能客观地明晰学校及个人发展的优势和瓶颈,发现平时没有察觉到的或是易被忽略的问题,更要精准施策并形成一定的支持体系以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地方教育部门的牵头下,组建以特级教师、名师、教研员等为主要成员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覆盖各个学科,他们定期驻扎农村一般学校,指导并参与学校发展。教学方面,面向全校教师开展推门听课活动,专家通过听课、评课为教师“精准把脉”,从整体架构到知识点都要逐一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教师一起研讨有效课堂教学标准,规范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教师进一步明了一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并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作业规范等方面做出改变,以提升教学质量[3]。这样的现场诊断和研讨活动,对学校来说,可以帮助学校挑选一批好苗子,重点加以培养;对其他教师而言,在专家引领和同辈压力之下,也可以有很深的触动进而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学校管理方面,专家们认真梳理学校发展脉络,分析学校的现状,并形成学校发展诊断报告,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资源整合等多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学校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师比赛以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比赛,也可考虑将承办地点放在农村一般学校,教师在亲历或是观摩比赛现场中,有助于开阔眼界、学习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农村一般学校往往也是农村的社会文化中心。农村社区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和传统等,这些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也是农村一般学校就地取材运用于教学、增强教学乡土气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传承人、民间艺人等进校成立工作室,或是讲学,或是成为学校社团的指导教师,将民间文化艺术、传统礼仪等传授给学生,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形成学校的特色。学校可充分利用乡村文化大礼堂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融合。假期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通过乡村记忆的搜寻,从搜集老照片、老物件入手,使尘封的家庭往事和村落故事得以呈现[10]。学校为此需要加强教师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培训,增强其开发意识,提高开发能力。培训内容包括了解学校所在地的乡土文化,熟悉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认知,训练如何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等等。当然,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开发利用上,都应倡导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四、构建农村一般学校联盟,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如何应对学校自主发展中的困境、构建学校联盟、开展学校之间的合作是农村一般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农村一般学校提高资源获取能力的重要方式。

农村一般学校联盟是基于农村一般学校内生发展强烈意愿的共同需求[11],以共同谋发展而组建的。它不同于先前的农村学校联盟,从性质上来看,尽管两者都属于民间行为;从盟员的组成来看,都属同质联盟,因为成员都是农村学校。但细究其中,农村一般学校联盟其盟校同属农村一般学校,其同质性更为纯粹,盟校地位相同、实力相当、处境相似,都面临着共同的自主发展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构建双方持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也提高了抱团发展的针对性;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也更容易产生共鸣,相互之间的办学理念和措施更易学习借鉴并落地。而在原农村学校联盟中,农村一般学校则是联盟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相比1+2抱团联盟,农村一般学校为了寻求自主发展联合在一起,这种源自民间、源于自觉的交流活动,联盟内的交流则更显主动和真诚[12],有助于进一步增进盟员之间的情感,并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

联盟以“合作、共享、共进”为原则,联盟内学校分享管理理念、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的共同发展。联盟重视加强校际之间的教研合作,为盟校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平台[13],开展校际间教师交流、跨校兼课、师徒结对、统一教研等活动,将联盟打造成联盟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14],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整体提高联盟内教师的教学素养。当然,活动开展前,联盟学校要根据需要相互协商,活动具体事宜则由一校为主来负责安排,并且邀请教研员来现场点评和指导。农村一般学校联盟的组建,不仅让农村一般学校摆脱了1+2抱团联盟下的尴尬境遇,在新联盟中有了新的归属感,增强发展的自信心;而且由于结盟学校规模地位的变化,学校不仅在新联盟中可获得的资源更多,渠道也更多,学校相互之间的认同感更强,彼此交流和协作更为顺畅,活动效果自然也更好。当然,由于农村一般学校相互间在地域上的不紧凑,相距较远,为此,网络互动、开展“线上”交流也是联盟校互动的常见形式,诸如建立联盟学校网、微信群等。联盟学校网作为教师“线上”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挂有“优质课程资源包”,教师可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链接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每个学校微信公众号里都开设有自身特色的栏目,并在联盟的微信群里做分享,当然更多的还是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经验的推荐、分享、交流和展示。微信群除了联盟学校总的微信群外,根据工作的需要,又可以细分为校长群、副校长(联络员)群、教导主任群、教师群等,以建构“点对点”“人对人”的交流机制,方便相互沟通与合作,保证联盟工作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徐莉莉.农村学校联盟构建动因与发展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7(10):44-46,143.

[2] 卢同庆,范先佐.农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发展策略研究: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1):33-37.

[3] 陈显婷,李平.常山引进教育“专家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EB/OL].[2018-11-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273376415371108&wfr=spider&for=pc.

[4] 高有祥.地方院校应有的独特气质与使命[N].光明日报,2015-12-22(13).

[5] 韩雪云.俄罗斯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6] 姚永强,范先佐.内生发展:薄弱学校改造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3(4):37-40.

[7] 张熙.为学校特色发展找一条合适的路径[J].人民教育,2014(9):8-12.

[8] 张霞.孙庆忠:守望乡土[J].中国慈善家,2018(7):65-69.

[9] 孙庆忠.文化失忆与农村教育的使命[N].人民政协报,2014-12-10(10).

[10] 孙庆忠.让乡村教育回归乡土[N].中国教育报,2018-11-20(04).

[11] 安晓敏,邬志辉.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9):50-54.

[12] 邓大一.跨区域校际联盟深化区域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11-01(05).

[13] 蒋晓娟.校际联盟互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J].吉林教育,2017(12):58-60.

[14] 李炳煌,胡石其,李学.联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与诉求[J].当代教育论坛,2012(1):66-69.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9.10.019

[收稿日期] 2019-04-05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NDJC086YB)。

[作者简介] 徐莉莉(1972-),女,浙江衢州人,教授;何金旺(1981-),男,浙江常山人,一级教师,副校长。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9)10-0074-04

[责任编辑:江桂珍]

标签:;  ;  ;  ;  ;  

1+2抱团联盟背景下农村一般学校发展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