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字形音义考辨论文

“句”字形音义考辨

丁玮明,乔秋颖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 :“句”是“勾”的本字,本义为“鱼钩”,古代辞书多以“句曲”为本义,读如钩。“句”的“语句”义与早期的“鱼钩”义、“句曲”义的关系不易观察,但仍能梳理出词义引申的过程:鱼钩—钩状物—句曲状—拘禁—限止—章句之句—语句。从本义出发还有另一词义引申过程:鱼钩—钩鱼—钩取—勾连。词义引申方向的分化是“句”“勾”二字字形和语音分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又与汉代章句之学的兴起有关,也受到二字字形特征的影响。

关键词 :句;词义引申;读音分化;字形分化

“句”在中古时期有两个读音,《广韵》记录为古侯切[1]62和九遇切[1]105。这两个音在上古是一个音,都属见母侯部。古侯切对应“句曲”之“句”,后来写作“勾”;九遇切对应“章句”之“句”,与今天“语句”的“句”音义相当。“句曲”义是早期义,《说文·句部》:“句,曲也。”[2]44“语句”义是后起义,音随义转,分化出相当于今天jù的读音。

对“句九遇切”的训释,《玉篇》[3]519《类篇》[4]78等都训为“止也”,《说文·句部》亦有“拘,止也”[2]44。我们认为,“句曲”之“句”和“章句”之“句”在意义上没有直接关系,但也不是毫无关系,中间经历了一个从“曲”义到“止”义再到“章句”“语句”义的发展过程。为了区别意义,读音一分为二;为了书写方便,字形也发生了分化。本文主要探讨“句”的“章句”“语句”义和“句曲”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句”的词义引申过程,并讨论其读音和字形的分化机制。

一 、“句 ”的 “章句 ”“语句 ”义和 “句曲 ”义的关系

“句”的“章句”“语句”义和“句曲”义的关系有3种可能:(1)有直接联系;(2)没有联系;(3)有间接联系。对于这3种可能,历来都有学者作出阐述。

(一 )直接联系说

段玉裁和王筠都认为“句”的“语句”义和“句曲”义有直接联系,但二人拟定的词义发展方向却不尽相同。段氏认为“章句之句”源于“句曲”义,王氏认为“句曲”义是从“语句”引申出来的,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给出了相应的理据。

1.段玉裁的观点

段玉裁认为“章句之句”的意义来源与古人读书所作的勾画符号有关。他的观点不乏支持者,朱骏声在段注说解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发,黄侃也提出同样的看法并且作出更加详尽的阐释。现将3人的说解摘录如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句部》:“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钩乙之意。”[5]88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按取稽留可钩乙之意,曲画以识之也。”[6]2860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章句第三十四》:“句之源于……声转为曲,曲左文作,正像句曲之形,凡书言文曲,言曲折,言曲度,皆言声音于此稽止也,又转为句。……句之名,秦汉以来众儒为训诂者乃有之,此由讽诵经文于此小住,正用钩识之义。”[7]128

2.1.2 接穗选择 选取一年生的金叶榆枝条为种条。采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节间短、萌芽饱满的枝条,每50根为一捆。

”是用来句读的一种勾画符号,《说文·部》:“,鉤识也。”[2]267段注:“今人读书有所鉤勒即此。”[5]639也就是说,古人读书时在需要停顿的地方做一个钩状的标识,这样划分出来的语段就叫“句”,“句”的得名与这种标识的形状有关。

“执”的本义为“拘捕”,《说文》释为“捕罪人也”。甲骨文作,确像此形。这样看来对段注所谓“以手止之”更合理的解释是束缚手以有所限止,而束缚手要“使手句曲”。

《说文解字》是最早收录断句符号的工具书,不仅收录了钩状的钩识符号(),还有点状的绝止符号(丶)。根据管锡华《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一书,汉代的断句符号除了钩识号(┕),还有其他形状的符号,如逗号(,)、顿点号(、)、圆点号(·)、圈句号(○)、黑三角号(▲)等。追溯到先汉时期,甲骨文中最常用的分辞符号是横线号(—),在金文中钩识号(┕)还十分少见,秦简中的钩识号(┕)和圆点号(·)都有句读作用[8]31。因此我们认为,用钩状句读符号来建立“句”的“章句”“语句”义与“句曲”义的联系是比较牵强的。

2.王筠的观点

王筠把“语句”义看作本义,把“句曲”义看作引申义。《说文》指出“句”字“从口丩声”,为何“从口”?段玉裁没有解释,王筠将其视为“句”字本义为“语句”的关键。

王筠《说文句读》:“古无章句,亦有语句,古文从口也,语必委折,故得曲义,丩缭亦曲,声亦兼义,因之凡曲皆曰句。”[6]2858

王筠认为“句”的“曲”义由语句“委折”的特点引申而来。何谓“委折”?我们认为有2种可能,一是指说话时用语委婉曲折,二是指说话时语调或声调高低起伏。无论是哪一种,都不符合词义引申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用语婉曲和语调起伏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说话时“语必委折”有违常识,人说话可直率也可委婉,而不是一定要委婉。从语调或声调的高低曲折引申出“语句”之“句”,在逻辑上更具可能性。这与“曲”发展出“乐曲”义的过程相似。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曲部》中指出:“又乐章为曲,谓音宛曲而成章也。”[5]643

各个学者做的实证研究几乎都是从母语对二语写作、阅读、语法等方面的影响,但得到的结果却不同。有的研究结果得出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正迁移,有的研究结果得出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负迁移。原因在于,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作用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不是受单一因素影响,因而学者们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不同。

然而,就语调而言,日常说话时语调的起伏变化远没有音乐那么鲜明;就声调而言,上古时期的人对声调的高低曲折还没有清晰的认识,直到南北朝时期四声才被发现。因此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二 )无联系说

有间接联系是指“句”的“句曲”义和“语句”义之间有一个词义发展的过程,伍华把这一过程设想为:“句”的本义是“钩鱼”,由“钩鱼”引申为“以钩取物”,再由“钩物”引申为“勾连”,然后由“勾连”引申出“联字成句”[9]115。“联字成句”一说出自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句必联字而言。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也。”

为了说明“从肙省”的理据,饶炯又分析了“肙”的字形。与《说文解字》原文相比,两说字义分析一致但字形分析有别。

饶炯《说文部首订》:“夫句曲字何以从肙省也,盖肙为孑子小虫,形环多肉,因从肉云省声,亦借云省象虫环之形……然则句从肙省,本取曲意。”[6]2681

开口钢管桩在成桩过程中形成土塞,其承载力性能很大程度上受土塞效应影响。结合以上研究分析,考虑土塞与管桩内壁的摩阻力及桩端土承载力,提出了管桩承载力的表达式:

《说文·肉部》:“肙,小虫也。从肉囗声。”段注:“字从肉者,状其耎也;从囗者,象其首尾相接之状也。从肉囗。”[2]85

饶炯所谓“云省声”大概是指“肙”的异体字“”,上部的“囗”像“口”,而“口”与“厶”作为部件时有混写的情况,如“公—”“强—強”“句—勾”。因此“肙”的上部的“厶”是“囗”隶变而来,而非“云省声”。

“囗”强调的是首尾相接的闭合之状,而非曲折之形。此外,“句”字还常指两线一端相接而成一定角度的形状,如《说文通训定声》中的引证:

《墨子·号令》:“门者及有守禁者,皆无令无事者得稽留 止其旁。”

《管子·弟子职》:“居句如矩。”注:“著烛处。”

“伍相著”指两个队列排成钳形军阵,“著烛”指两个蜡烛形成一个直角以使其中一支点燃另外一支,“著”即指一端相接而成角度。由此看来,“句”和“囗”所代表的形状相去甚远。况且句曲之形的事物十分常见,古人没有必要用一个小虫作为造字的理据。因此,“句曲”之“句”仍然是“从口丩声”,并非“章句”之“句”的同形字。

(三 )间接联系说

饶炯在《说文部首订》中认为“句曲”之“句”和“章句”之“句”本是两个不同的字,前者的字形是“从肙省丩声”,后者是“从口丩声”,二者“篆文有别,而隶楷罔分”。也就是说两个“句”是字体的演变造成的同形字。

伍华还引用了孔疏中另外一句话作为旁证:

孔颖达《毛诗正义》:“句则古者谓之言。《论语》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则以‘思无邪’一句为一言。”

孔颖达的说法似能建立起“句”的“语句”义和“勾连”义的关系,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言”与“句”并非一个层面的概念,“言”指一种说话行为或者说出来的话,而“句”则是古代文章学的概念,是篇章的构成单位,如《文心雕龙·章句》:“夫人之为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10]570第二,古人对“句”的理解的侧重点不在“联字”而在“分疆”。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句”字下也引用了孔疏中的“联字分疆”,其后朱骏声说:“周伯琦曰:‘语绝为句。’”[6]2860可见他强调的也是“分”而不是“联”。

中古以后,字书多用“止”来训释“语句”义的“句”,例如:

《玉篇·句部》:“又九遇切,止也,言语章句也。”[3]519

莒南县文疃镇人大组织代表积极参与到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通过联片调解方式深入群众,耐心听取当事人的诉求,以“友情、亲情、乡情”为切入点,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1起,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困难问题79件。

1.1一般资料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对23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118例,观察组患者有50例男性和68例女性,最小34岁,最大58岁,平均(39.2±1.2)岁。对照组患者有52例男性,66例女性,最小35岁,最大59岁,平均(40.1±1.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然而,词义引申的方向多为从具体到抽象。相比而言,动作概念比事物概念更加抽象,名词义“鱼钩”似应先于动词义“钩鱼”,至少二者是同时产生。伍华以金文字形反推甲骨文字形,文中说:“金文之‘句’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可知甲骨文亦为钓钩之形。”[9]114甲骨文“句”像“鱼钩”之形,说明名词义“鱼钩”当是本义。

因为“止”所以“分”,段注所谓“稽留可钩乙”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稽留”与“止”同义,如以下2处文献用例:

《左传·哀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卒。”注:“钩,伍相著。”

王充《论衡》:“凡人仕官有稽留 不进也。”

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才是我们当前教师最需要解决的目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设计,通过课堂前将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探究性任务,让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观点与想法,思想上更能自由化的发挥。学生会通过各种手段与渠道进行知识的获取,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实践支撑与理论阐述,这样在无形中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信息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钩乙”似在附会“语句”义和“句曲”义的直接联系,却忽视了“稽留”其实也是“句”所具有的语义特征。

(四 )“句 ”的本义及两类义位的关系探讨

1.“句”的本义

对于“句”的本义,伍华通过对金文字形的考察得出“句”本义为“钩鱼”的结论,他认为:“‘句’金文作(铸客鼎),上部象钓钩之形,下部象鱼口,本义是钩鱼,会鱼口吞钩之意,钩从口入,故寄声于口(口、句都是喉音,上古均属侯部),后又用为名词,即指鱼钩。”[9]113而后又以出土文物作为旁证,考据严密,观点可靠。

《类篇·十四部》:“古侯切,又恭于切,止也……又九遇切,词绝也。”[4]78

2.“章句”“语句”义与“句曲”义

通过上文对前人观点的评析,我们认为“章句”“语句”与“句曲”两类义位之间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但也不是毫无联系。伍华把“句”的“章句”“语句”义纳入了“句(勾)”在今天看来最容易观察到的词义引申路径当中,即“钩鱼—钩取—勾连”,这种看法只是建立在“物相勾连”与“字连成句”的某种象似性基础上,很难解释“句”的读音和字形分化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今天“语句”之“句”的意义和形式(包括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的获得应有另一条词义引申路径。

此外,上文一直把“章句”和“语句”这两个义位合二为一,这是出于论述方便的需要。实际上,这二者是词义引申过程中的两个先后环节。

二 、“句 ”的词义引申过程

(一 )“句 ”的相关字的形音义

1.局

我们认为孔疏中的声训材料“句者,局也”是探求“句”的词义引申过程的关键。读音方面,“局”上古归屋部,“句”上古归侯部,二者形成阴入对转的关系。意义方面,根据《说文》及段注的释义,“局”的本义是“用法度约束”。

《说文·口部》:“局,促也。从口在尺下,复局之。”段注:“尺所以指厈规矩事也。口在尺下,三缄其口之事。”[2]29

这一意义和“拘”有相通之处,都有“束缚”这一语义特征。

2.拘

《说文·句部》共收“句、拘、笱、鉤”4字:

《说文·句部》:“句,曲也。从口丩声。”[2]44

《说文·句部》:“拘,止也。从句从手,句亦声。”[2]45

《说文·句部》:“笱,曲竹捕鱼笱也。从竹从句,句亦声。”[2]45

《说文·句部》:“鉤,曲也。从金从句,句亦声。”[2]45

可以看出,“句”“笱”“鉤”3字《说文》都取“曲”义,唯独“拘”字取“止”义。但“拘”字被许慎归在句部,构件“句”兼表音义。段注对“从手从句”的形义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手句者,以手止之也。”“以手止之”从字面上可理解为用手限止一个人的行动,但这样理解则看不出“拘”中的“句”与“句曲”义的联系,“曲”和“止”的关系也不甚了然。《说文》只认定“曲”为“句”的本义,“止”义应是“手”和“句”会意而来的。《字源》对“拘”的字形分析比较合乎实际。

《字源》:“‘句手’即使手句曲,会‘执’意,‘执’字本像一人两手曲屈胸前上加刑具之形。《书·酒诰》:‘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11]163

FA16-T支持作为AG使用,可以通过IP承载网络,以SIP协议接入IMS或NGN网络,或者以H.248协议与媒体网关控制器MGC对接。在这两种情况下AG分别称之为SIPAG和H.248AG。

“拘”与“执”又同步引申出“执持”义,例如《礼记·丧大记》记载:“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君于臣抚之,父母于子执之,子于父母冯之,妇于舅姑奉之,舅姑于父抚之,妻于夫拘之,父于妻、于昆弟执之。”这段话介绍了古代“冯尸”之礼,即丧殓中的遗体告别仪式,其中的“拘”和“执”都指抓扯一类的动作,都有“执持”义。

1.1临床资料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对23例膀胱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共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例,最小39岁,最大82岁,平均(63.00±6.75)岁。全部患者接受病理活检均证实,有22例原发性膀胱癌,1例复发性膀胱癌。

3.挶

《字源》认为“拘”与“挶”是异体分化字[11]163。语音上,二者是侯屋对转关系;意义上,“挶”的意义也是“执持”。《说文·手部》:“挶,戟持也。”[2]254何谓“戟持”?段注解释:“谓有所操作,曲其肘如戟而持之也。”[5]608“曲其肘”说明古人认为“挶”的字义与“句曲”有关,即与人上肢屈曲有关。

2002年,我在自己的国语专辑中与她“合唱”了一首《我只在乎你》,希望那首歌可以穿越时空,帮我带去对她永远的歉意。

(二 )“句 ”的词义引申过程

1.从“句曲”义到“语句”义

通过对“局”“拘”“挶”3字形音义的分析,可得出“曲”义和“止”义的关系。“句”由“手句曲”义引申出“拘禁”义,并产生了加手旁的区别字“拘”。“拘禁”义中“束缚”和“禁止”这2个语义特征又分别引申出“执持”义和“限止”义。“执持”义字形作“拘”,有一个异体分化字“挶”;“限止”义字形仍为“句”,这个意义即为“章句、句读”之“句”的来源,即用句读符号标示出一句话读到哪个字为止,分出句与句的界限。最后,文章学中的“章句之句”引申出一般话语中的“语句之句”。“局”的本义为“用法度约束”,“约束”则有所束缚亦有所禁止,因此“局”与“拘”的同源字“句”也能构成音近义通的关系,可以用作声训。

2)激励机制缺乏。虽然我国已对绿色建筑提出了各类政策,但建设单位对绿色建筑的落实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例如,政府虽然制定了鼓励绿色建筑发展的各项策略,但是由于成本及运营维护等方面的经济与技术问题的制约,导致其激励作用难以发挥,使建设单位及施工方的积极性不高[2]。

古文献中保留了“拘”和“句”在“止”的意义上相通的例证。例如王引之在《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公祖句兹字子之》中认为:“句与拘通,《说文》曰:‘拘,止也。’……之亦当为止。句训为止,故字子止也。”[12]在古代的白话文献中能够找到“句”“勾”为“拘捕”义的用例,说明古代口语中仍保留“拘禁”义“句”的古音古义,可证“句”与“拘”的同源关系。例如:

《大藏经》第八十二卷:“趁此僧堂清净,粥饭现成,上无官府句 追,下无妻儿系累,不打透彻,更待何时?”

党的领导是创造“苏州奇迹”的制胜之要。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苏州不断探索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等机制,率先开启用制度保障政治生态的实践,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善创造、勇担当、不懈怠的新时期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同时,在快速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苏州守护好了城市的传统文化、传承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了既根植于苏州这块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土壤,又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苏州经验,更凸现了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丰富内涵和思想价值。

2.“句”词义引申的两条主线

我们把“句”的词义引申过程分为2条主线:一条线路中古读音为“古侯切”(今读gōu),后来写作“勾”;另一条线路中古读音为“九遇切”(今读jù),字形仍作“句”。

第一条引申线路,即“句古侯切”的引申过程,见图1。对这一引申过程,需作两点说明:第一,从“钩状符号”义引申出“做标记符号”义,再引申为与做记号有关的行为,包括描画轮廓(勾画)以及对项目的注销(勾销)或稽考(勾稽)。第二,“两线成角之形”上文已讨论,例证出处《管子》和《左传》都是先秦文献;如若作为词典义项,应与“钩状”合并,列在这里是为了说清“勾股之勾”的词义来源。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朱仝道:‘然虽如此,我们凭书请客,奉帖勾 人,难凭你说不在庄上。’”

项目管理是信息化系统策划与实施的保障,良好的项目管理是贯穿系统建设始终的,能够协调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保障系统整个开发和建设过程进度可控、预算可控、需求满足可控;项目小组为保证项目成功,需要从5个方面开展有策略的项目管理工作:(a)有一个正式的实施计划;(b)一个实际的时间跨度;(c)举行定期项目状况会议;(d)有一位支持项目的高效的项目领导;(e)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团队成员。

第二条引申线路,即“句九遇切”的引申过程,见图2。单纯从词义引申的路径来看,第二条引申线路应是“鱼钩—钩状物”的一条支线。我们将其单列出来,是因为这条路径造成了“句”语音形式和文字形式的分化以及“拘”“挶”等字形的产生。今天“句”与“勾”的分工已经十分明确。

图1 “句古侯切”的引申过程

图2 “句九遇切”的引申过程

三 、“句 ”的读音及字形分化

段玉裁认为“句之属”的字上古只有一个读音,即“句”字下注的“古音总如鉤”,与其他“句之属”的字同属见母侯部。“拘”和“语句”义的“句”中古分别读“举朱切”和“九遇切”,和“句古侯切、笱、鉤”等字分流,入遇摄虞韵(举平赅上去,下同)。“局”和“挶”到中古分别读“渠玉切”和“居玉切”,入通摄烛韵。根据《四声等子·遇摄内三》,烛韵与虞韵相配,“句九遇切、拘、局”同在一图,由此可见“句九遇切”和“局”的语音关系到中古仍十分紧密,与“句(勾)”等字已有一定的距离。

读音分化与词义引申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拘禁”义是由“句曲”义的特殊情况“手句曲”引申而来的,“手”和“句曲”两个要素所构成的意义整体通过隐喻机制得到“拘禁”义,意义要素的增加稀释了“拘禁”义与“句曲”义的意义联系。从“拘禁”义出发再引申为“执持”义和“限止”义时,与“句曲”义的联系完全消解了。意义联系的消解会造成原本的音义关系的松动,读音的分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句”字从“句曲之句”发展到“章句之句”,形、音、义变化都集中在汉代,这是因为汉代经学的发达带来章句之学的兴盛。《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周易章句》《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公羊章句》《春秋穀梁章句》等多部章句著作,今天能看到的是赵歧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读音方面,《说文·瞿部》“瞿”字下曰:“读如章句之句。”段注:“知许时章句已不读钩矣。”因此,读音的分化至迟在东汉也已形成。字形方面,根据杨宝忠的考证,最晚在西汉“勾”字就已经出现,在东汉隶书中更为常见,近代以前“句”与“勾”是正俗体的关系。

杨宝忠认为:“读音的分化不是‘句’‘勾’分化的决定因素。促成‘句’‘勾’分化的原因,当是由于词义的分化和用法的不同。”[13]277其理据是敦煌写卷中“句(jù)”也可写作“勾”。我们赞同杨文的观点,并认为字形分化与人们对形义关系的认识有关。“句”字“语句”义显豁,这与“句”字从口有关,以至于王筠把“语句”义视为本义。“勾”字中的“厶”与钩形相像,去掉那一点正是两线成角之形,因此,与“句曲”意义联系密切的“勾连、勾画”一类采用“勾”这个字形。

注释 :

①《说文·丶部》:“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

②饶炯的说法参考伍华《说“句”》一文,《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本文在伍文基础上对饶炯的观点作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③文中所有字的上古韵部归属均依据郭锡良编著的《汉字古音手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

李志勇想起昨天那赶他出的经理,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万一被认了出来,岂不认为我无理取闹?他定了定心,继续坚持道: “你们经理说了不算,叫你们老板来!”

④《说文》未收“勾”“钩”字,为说解清楚,《说文》所列“鉤”字保留原字形,不采用简体字。

⑤见《汉语大词典》“冯尸”词条。

⑥“钩状”相当于《汉语大词典》中“勾”字的第一个义项“弯曲”,“勾”所表示的“弯曲”既可以是成弧度的,也可以是成角度的。

[参考文献 ]

[1]陈彭年,丘雍.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4]司马光.类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管锡华.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2.

[9]伍华.说“句”[J].中山大学学报,1983(4):112-155.

[1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1]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12]王引之.经义述闻[M]//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群经总义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杨宝忠.“勾”字出现的时间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1(3):276-277.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0887(2019)01-0072-05

doi: 10.3969/j.issn.1673-0887.2019.01.014

收稿日期 :2018-08-01

作者简介 :丁玮明(1994— ),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赵 青

标签:;  ;  ;  ;  ;  

“句”字形音义考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