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资源的流失_宏观经济论文

对财政资源流失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从“七·五”到1992年,社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8.9%,可是,财政状况却十分困难,每年都是支大于收,7年累计净赤字(不包括债务收支)已达2113.3亿元,财政净赤字以年平均49%的特高速度增长,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都同时处于困难之中。

一、财政资源流失对财政状况的影响

造成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从财政的收支活动,特别是支出的失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分析和探讨,而对直接形成财政收支活动基础的财政资源的变化,尤其是财政资源流失对财政状况的影响却很少去研究。其实,财政资源与财政收支活动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财政资源是财政收支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制约着财政的收支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资源丰富和增多,财政收入就会增多,财政可支配的支出也相应增多,大体成正比例的变化关系。如果财政资源流失增多,则立刻会在财政状况的变化上反映出来,表现为财政收不抵支、财政出现赤字、财政困难加重、社会上出现暴富者、大肆挥霍……等现象上,十分明显地体现着一种因果联系。当然,财政收支对财政资源的增多或流失的加重,也会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经常地、系统地着重研究财政资源流失对财政状况的影响,并弄清其内在联系,才能制定有效措施缓解财政困难。

二、财政资源流失的概况与渠道

财政资源是指一切能给国家带来财政收入的合法社会行为、活动和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行为、活动和资源。财政资源流失则是指本应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各种财政资源,而被某些集团或个人非法截留、肢解或侵吞而未能进入国库,或者是某些集团或个人采用非法手段将已入库的财政收入提出用于谋私利、化公为私,转为集团或个人的收入。

我国财政资源流失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待开发财政资源的流失。主要指属于国家所有的地面、地下未开发的自然物,如山河、森林、矿藏、地土……等的开发开采权、使用权、所有权等,被以低价或无偿的方式转让,而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损失。

二是已开发财政资源的流失。主要指过去和现在已开发的财政资源,未给或少给国家财政带来收入而造成的财政损失,它又可分为两种:1.已开发财政收入资源的流失,如各种形式的偷税、漏税、抗税、骗税、避税、非法退税、虚构成本、截留上交利税……等,而导致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2.财政支出资源的流失,如各种形式的挥霍、浪费、侵吞、贪污、盗窃公款公物……等,而使国家财政无效支出大量增加。

财政资源流失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向国有单位的流失。主要表现为一些国有企业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乱摊成本、少交利税、多要补贴、将产权低价折股出售、甚至无偿分给职工……等。

2.向集体单位的流失。主要表现在这些单位使用各种手段少交税、偷、漏、骗税上。

3.向个体工商业者的流失。表现为各种个体户较普遍的偷、漏、骗、抗税的违法行为。

4.向“三资”企业的流失。主要表现在这类企业通过虚报不实的资本金,有意抬高或压低生产资料或产品的价格,制造虚亏,从而达到偷、漏、骗、逃、退税的目的。

5.向个人的流失。表现在长期来国家基本上放弃了对个人税的征管。

6.向国外的流失。如盲目引进,高价引进,某些外资企业通过弄虚作假,将非法所得汇出境,以及各地盛行的公费出国旅游热……等,使大量的财政收入和外汇流向国外……等。

三、财政资源流失的界定与计量

财政资源流失的界定可分别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进行,财政收入资源流失可从:应收未收;应收少收;少收多退;各种形式的跑、冒、滴、漏等方面进行界定。而财政支出资源流失可从:随意超标多支;各种违法违纪的滥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偷、盗、贪、吞公款……予以界定。

财政资源流失的计量可用财政资源流失率和财政资源流失额两个指标来进行计算,其过程分为两步:

1.计算报告期财政资源流失率,方法如下:

3.应用实例:试计算1992年财政资源流失额。

由于1992年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1个年份,为了达到可比,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的第1年即1978年作为基期年,1992年为报告期年,然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所列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从上可以明显看出,财政资源流失率的高低以及流失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基期的选定。上例中以1978年作为基期,计算的流失率和流失额偏低、偏小。据报道,在征管法制健全、征管手段先进的英国,税务局估计1992年逃税应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8%,相当于500亿英镑,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以上。我国税收的征管比英国落后,可以有充分理由相信,我国财政资源流失要比英国更严重、数量更多。因此,不到15%的流失率明显偏低,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正确选定基期。例如,可以通过将5年以上的平均数作为基期数,来计量财政资源流失量,这样可以提高计量的准确度。当然,财政资源流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用什么方法才能对其进行科学的、准确的计量,还有待于今后人们不断进行广泛深入研究,逐步总结形成。通过流失率进行计量,就是一种新的有益探索。因为即使用偏低的流失率计量出的流失额,也超过当年的财政赤字额,它清楚地提示我们,减少财政资源流失,是减少财政赤字最直接、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

四、研究财政资源流失的现实意义

鉴于财政资源与财政状况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财政资源流失与财政困难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此,研究财政资源流失问题,对解决财政困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财政无论是体现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还是体现公共需要的分配,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去组织收与支的活动。在明了财政收入资源和财政支出资源都存在着流失问题后,财政职能部门就应采取有效措施,追回已流失的财政资源,制止新的财政资源流失,这实际上是增加了财政收入、节约了财政支出,因而必定能在解决财政困难上收到立杆见影之效。当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最终实现。但是,提高经济效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时间较长的经济运动过程,财政不能控制,只能影响这个过程。对于财政资源流失问题,则是财政职能范围内可以处理的问题,财政部门完全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标签:;  ;  

论财政资源的流失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