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论文_方明慧

西京医院输血科 陕西省 710032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0年无偿献血者20044人为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宣教;选择2011~2012年无偿献血者26323人为干预组,实施全程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2009~2012年无偿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36%,其中对照组有献血反应387例(1.93%),干预组有献血反应242例(0.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全程早期护理干预,献血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干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

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身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1],而献血者不向任何单位和个人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定期献血虽然有可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但由于献血者对血液生理知识及相关医学知识缺乏,献血者普遍存在紧张、害怕、恐惧等心理反应。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障无偿献血者身心健康,自2011年1月起,我们对无偿献血者采取全程早期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2012年本站东台采血点无偿献血46367人次,其中男26764人、女19603人,年龄18~55岁。职业主要为农民、工人、干部。将2009~2010年无偿献血者20044人为对照组,2011~2012年无偿献血者26323人为干预组,其中献血屋采血13541人(献血屋采血点)和各乡镇、单位集中采血12782人(集中采血点)。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对献血者资格评审合格后献血,从开始献血到结束约0.5h内,密切观察献血者面色、神志、心率等,若发生反应则根据标准评判其献血反应的程度并加以对症治疗及护理。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宣教,干预组实施全程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干预:献血者缺乏献血知识和对环境、人员陌生是导致初次无偿献血者恐惧和精神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每位咨询者,不论献血与否,护士都要以稳重的仪表、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耐心解答,积极宣传献血法律法规及献血知识,创造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使献血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消除他们的恐惧和顾虑;争取每位献血者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献血全过程。

1.2.2采血时的心理护理:护理采血人员应主动和其交流,态度诚恳热情,使用人性化的语言进行沟通,遵守职业道德,尊重献血者的隐私;采血时以规范的操作技能来赢得献血者的信赖和配合,确保一针率,动作要轻柔,操作要规范,以减少因自身技术不足而给献血者带来的不适,及时给献血者擦汗等人性化关怀,消除献血者疑虑和担心,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1.2.3献血后的心理护理 献血后护士要详细告知献血后的注意事项,注意休息,正确饮食,积极启发、帮助、指导献血者尽快地进入自我保护状态,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科学献血无损健康,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并向献血者表示感谢,促进初次献血者再次愉快献血。

1.3献血反应判断献血反应分3种类型,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头晕、出虚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中度:渐进的轻度反应,尚有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血压下降等;重度: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如晕厥、惊厥、视物模糊、意识不清、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恢复期:神志清楚,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暖,心率恢复正常,脉搏和缓有力。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由表1可知,2009~2012年无偿献血46367人次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36%(其中轻度为1.33%、中度为0.02%、重度为0.002%)。本次调查显示,献血人次逐年上升(2012年略低于2011年,因从2012年起督查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控制采血所致),2012年比2009年增长43.7%,献血反应比例逐年下降,2012年比2009年下降38.0%,这种趋势与人们对献血的认知水平提高、献血环境的大幅度改善(建造献血屋)、献血服务更加人性化等密切相关。

由表2可知,干预组无偿献血26323人次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92%,对照组无偿献血20044人次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3%,结果表明,采取全程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本次调查发现,仅1名多次无偿献血者发生了重度献血反应,原因可能为身体状态欠佳,献血时间接近12:00工作人员劝说进餐休息后再献,但其怕麻烦匆忙进餐后要求献血。预防措施为对过度疲劳、睡眠不佳、身体不适、空腹、献血前有晕车症状等人员一定要等状态恢复到可以献血时才同意献血。献血反应由献血者个体差异及外部因素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多年观察发现献血反应的发生与献血时间有一定关系,越接近中午,献血反应发生率越高。综合引起献血反应的因素,针对不同献血个体实施全程的早期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尤其是开展一对一和集中献血前心理健康教育宣教,可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有较大改善,特别是抑郁、强迫、焦虑3个心理干预因子有明显改善;献血屋的建造使献血空间更宽阔、舒适、易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从而避免了流动献血车内冬天寒冷、夏季闷热、空间狭窄、空气欠流通等献血环境让献血者感觉不适,减少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

本次调查还发现,干预后集中采血点献血反应高于献血屋采血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在集体献血时,紧张情绪易影响他人,造成“连锁反应”;存在采血人员人手不足,采血前、中、后期的护理干预措施需贯穿整个献血流程,如实施不到位,采血时未能观察到献血者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易引起献血反应的发生;加上等待献血的人员多,采血人员容易造成心理和工作压力,渐渐产生疲倦和厌烦情绪,人性化的献血服务就会欠缺等。因此,集中采血时需合量安排献血人次和采血人员,加强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及早发现轻度反应,有反应者及时护理并安全转移现场,有效避免中度和重度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血液资源的紧张、血荒的发生将是各家血站面临的问题,有效降低献血者献血反应是血站护理人员非常关心的话题。血站各采血点由于自身的原因,献血者对其信任程度往往小于中心血站,一旦有献血反应发生(尤其是中度和重度),献血者对血站的质疑更强烈,甚至会产生不信任感,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本站东台采血点通过设置了舒适温馨的献血屋,加强采血人员的护理技能和征询技巧培训,开展人性化服务,针对不同的献血个体和群体有的放矢实施全程早期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献血反应的发生,进一步促进无偿献血队伍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民众对献血的恐惧心理,这对血站声誉的提高、工作人员自信的重塑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红峰.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发生的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9):888.

[2]方放,桑列勇,王琴,等.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与献血者评价相关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0):877-878.

[3]冯春.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970-971.

论文作者:方明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  ;  ;  ;  ;  ;  ;  ;  

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论文_方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