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环境研究框架_创业论文

创业环境研究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业活跃程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创业的环境条件。创业环境与创业活跃程度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创业活跃程度受到创业环境的制约。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创业活动中企业关闭率为8.04%,是GEM平均水平的1.8倍。企业关闭率高一方面是由于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技能缺乏,同时也与创业环境的制约紧密联系。对创业活动而言,培育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保障其顺利进行的关键;而对创业环境研究而言,构建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是分析创业环境问题的关键。本文试图构建一个以创业资源需求和供给为基本关系的创业环境研究框架。

一、创业环境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创业环境的相关概念

在组织理论文献中,对环境的认知有两种观点。一是环境决定论,即把环境看作组织必须去适应的一系列外部条件[1];另一个是战略选择论,即把环境看作组织自身感知的“客体”。[2] 在创业研究文献中,对环境认知的这两种观点都已被涵盖。创业环境的界定能为揭示环境对创业和创业行为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3]47—48 一些学者对创业环境的界定进行了探讨,其中嘉特纳从个体、组织、过程和环境四个纬度描述了企业创生框架,认为创业环境由资源的可获得性、周边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的干预及人们创业态度等因素组成。[4] 在本文研究中,借鉴嘉特纳的观点,我们认为创业环境指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环境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抽象概念,通常在谈及环境时,首先想到的是环境要素,我们可以把创业环境要素视为创业过程外部影响因素的集合。Henri把创业活动外部影响因素分为感性环境要素和理性环境要素。[3]48 同时GEM报告中对创业环境要素体系有一个较明确的界定,其概念模型把创业环境要素归为九个方面,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另外相关学者还具体研究了区域创业环境要素体系,如AnnaLee通过对硅谷地区移民创业者研究,探讨了当地的创业环境,主要包含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密集的社会网络、开放的人才市场、地区的社会文化氛围[5];Deborah从社会文化氛围、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三个方面研究了区域创业环境要素体系。[6]

创业环境主体是创业环境的承载者,如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而功能是环境主体对创业企业所发挥的作用。环境主体与环境要素具有映射关系,如果结合环境要素来解释功能,可以认为环境要素所体现出对创业企业的影响是环境主体所提供功能的外在表现。

2.构建创业环境研究框架的理论基础

创业企业与创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核心是创业企业资源的需求和创业环境资源的供给所具有的有机联系。本文从资源依附理论和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理论来加以说明。

首先看资源依附理论。资源依附理论是社会学组织理论中系统学派三大分支理论之一。菲弗尔和萨兰奇克的《组织的外部控制:资源依赖性的探索》一书是资源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作。其资源依附理论关心组织和环境的和谐关系,强调组织对外部环境的资源依赖。由于自身拥有资源的局限性,组织不得不与控制关键资源的其他机构相互作用来保证资源的获取。资源依附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存有赖于其获得资源的能力,并且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关键。在特定的环境中,组织需要从对策和能动性入手,对组织自身的各个方面(战略、行为等)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7]62—88

一些学者也把资源依附理论作为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Romanelli研究得出结论,即在拥有充足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企业会得以顺利创建。环境中资源的可利用性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新创企业融入环境的能力。[8] Hammers提出了一个关于环境宽松性、传导能力(carrying abilities)和企业形成率之间关系的模型。她认为环境宽松性和传导能力呈正向关系,伴随着环境宽松性和传导能力的提升,企业形成率会不断提高。[9] 另外,基于菲弗尔和萨兰奇克对环境六大结构特征的界定,Bruno和Tyebjee研究了环境对企业创建的影响。他认为环境的宽松性、联结性及不确定性对企业创建产生正影响,而环境的影响性对企业创建产生负影响。[10]

资源依附理论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把创业企业看成一个组织,它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外部环境可以保证企业在自身资源不足时获取其所需要的创业资源,而这就要求创业企业与外部环境能提供这些资源的主体建立密切的关系,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创建和发展。

再看经济学中的需求与供给理论。经济学中对需求与供给的解释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论述的,所谓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而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11] 需求量是消费者实际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供给量是指有现实生产能力的供给的商品数量,当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我们称为均衡价格,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供需双方都可接受的理想状态。

经济学中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同样给予我们要建立研究框架的重要启示。从我们要分析的问题来看,创业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需求方,外部环境是这些资源的供给方。对某种资源来讲,如果资源的需求大于资源的供给或者资源的供给大于资源的需求,这两种状态都没有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如果外部环境对资源的供给较好地满足创业企业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则实际上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也是一种较好的理想状态。另外,从资源的整体来看,如果各种资源都达到了有效的配置,外部环境对各种资源的供给较好地满足创业企业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就创业企业资源需求和外部环境资源供给而言,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外部环境的资源供给来满足创业企业的资源需求,同时在既定的环境资源供给状态下,创业企业应及时地调整资源需求以适应外部环境。

二、创业环境研究理论框架

依据上述对资源依附理论及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理论的分析,同时结合前文对创业环境要素、创业环境主体及功能的界定,我们得出创业环境研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创业环境研究理论框架

我们所提出的创业环境研究框架主要包含四层涵义,即:1)创业企业战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业资源需求;2)依据创业资源需求分析,并比较现有资源与资源需求之间的差距,从环境中寻找弥补资源缺口的途径;3)环境主体与环境要素存在一定的映射关系,环境要素所体现出对创业企业的影响是环境主体所提供功能的外在表现,功能是分析研究环境要素和环境主体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4)资源依附理论强调组织应去主动适应环境。环境对战略目标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创业企业应依据所处环境调整战略目标并创造适合自身需要的“和谐环境”。

1.创业企业战略目标和创业资源需求

技术、资金、人才是创业企业必备的三种初始资源。[12] 创业企业必然对这三类初始资源有需求。菲弗尔和萨兰奇克在分析资源依附理论时认为,对组织的分析主要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首先确定组织的资源需要及需要的来源;第二个过程是寻求这种资源的获得途径。[7]92—110 可以说,创业企业战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资源需求。Eli认为企业在初创时把自身定位为技术领导者(leaders)或跟随者(followers),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13] Chandler和Hanks认为企业早期的融资问题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即资金的需求量和资金的来源渠道(自有和外部资源获取)。[14] Hogan和Hutson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资金的来源渠道实际上是创业企业考虑自身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的融资战略问题。[15] 同时我们也看到,技术需求往往影响到资金需求和人才需求,比如说企业在早期要通过自主研发来获得技术,它必然会对资金和研发人才有大的需求。另外有研究表明,资源之间的替代性也影响资源的需求。[14]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从资源的自身属性特征和资源的获得途径两个角度来分析创业企业的资源需求。通过对企业资源需求分析及创业企业现有的资源,就可以确定创业企业需要从外部环境获取的资源。三类资源的需求分析见图2。从图2中可看出,三类资源需求分析的共同点在于都可从获取途径的角度来考虑,同时资金和人才需求分析还须从需求量来反映,而技术类型和人才类型分别是分析技术和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2 创业企业资源需求分析

2.创业企业资源需求与环境要素

资源依附理论强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组织需从环境中获取必要的资源,组织的生存有赖于其获得资源的能力并且与关键资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是组织存在的关键。对于创业企业而言,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组织,创业企业需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其所需要的创业资源。我们知道,创业企业要想从环境中顺利获取必要的资源,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外部环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能供给这些资源;第二,能够保障资源的获取。依此,我们把提供资源的环境称为直接匹配环境要素;把保障资源获取的环境称为间接匹配环境要素,这两类环境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创业企业,如图3所示。在图3中,技术、资金及人才环境要素是直接匹配环境要素,它们直接提供创业企业所需的资源;政策法规、中介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信息化等环境要素是间接匹配环境要素,它们保障创业企业所需资源的获取。一些学者对单环境要素进行了研究,如文化环境要素。Anuradha与Eser调查了不同种群的文化属性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业行为。研究认为文化和创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在创业前和创业后两个阶段中有所改变。[16] 再如政策环境要素,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朝向增加新的商业机会和新的创业者并使初创企业在早期阶段能够生存的目标发展。同时把创业政策措施归为几个主要的焦点区域:1)提升创业文化;2)整合创业教育;3)降低行业进入壁垒;4)为初创者提供融资渠道;5)提供商业支持;6)提高企业家的参与水平。[17] Storey和Tether对欧盟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的新创技术型企业的支持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五方面的扶持政策:1)建立科技园;2)提供技术人才;3)建立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4)政府直接提供金融支持;5)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8]

图3 直接匹配环境要素和间接匹配环境要素对创业企业作用图

我们认为技术环境要素包括技术研发环境和作为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技术市场环境,一方面,研究开发主体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数量、频率和水平;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生产能力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还有赖于技术转移与扩散,它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融资环境要素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对创业企业所需资金的供给。人才环境要素对创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供给主要体现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的人才储备。文化环境要素主要指社会对创业行为和价值所持的认同和倡导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鼓励、推崇创业,容忍失败的氛围,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企业创业的灵魂,保障企业资源的获取。政策法规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出台的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其执行。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和有效执行保障了创业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获取,有效地促进了创业企业的创建和成长。我们把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分为三类:人才政策法规、技术政策法规和融资政策法规。

3.环境要素与环境主体

创业环境要素是创业过程外部影响因素的集合,而创业环境主体是创业环境的承载者,环境要素所体现出对创业企业的影响是环境主体所提供功能的外在表现。有些学者在相关研究中谈及主体问题,如Stinchcombe在研究中认为科技型企业存活率的限制与企业初始资源匮乏以及企业与外部提供这些资源的主体之间联结弱化有关。[19] Annika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研究了新创企业的资源需求、提供资源的主体(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关联企业、中介机构等)以及这些主体的功能。认为提供资源的主体通过自身的功能及功能之间的关系为新创企业提供所需的资源,促进了创业企业的形成。[20] 这些学者在研究中涉及到主体问题,但是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对环境要素与环境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即:1)环境要素和环境主体之间的映射机理;2)环境主体的构成体系;3)环境主体提供的功能及功能之间的关系等。

我们认为创业环境承载主体主要包括大学及科研机构、关联企业、融资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它们都发挥各自的功能,其中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及科研机构可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二是大学及科研机构能够创造和扩散技术机会。关联企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创造和扩散技术机会上。融资机构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它们主要的功能是为企业提供企业所需的初始资金。中介机构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人才交易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它们主要的功能在于便利企业对人才、技术和资金的获取。政府影响了科技型企业的创生,其主要功能体现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扶持和保障企业的顺利创生和发展上。

4.创业环境对战略目标的影响

创业企业战略目标的设计对企业资源需求产生影响,保障创业企业所需资源的获取需要培育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既定的外部环境中,创业企业应及时调整自身战略目标,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也就是说创业企业应依据现有环境调整战略目标,并创造适合自身需要的“和谐环境”。

本文依据资源依附理论以及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理论,找到了对创业环境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构建了以创业资源需求和供给为基本关系的创业环境研究理论框架,在分析创业企业战略目标和创业资源需求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探讨了创业企业和创业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同时以环境主体为创新点提出了研究创业环境实质问题的新思路,同时把环境要素和环境主体结合起来研究,使环境问题具体化、环境研究系统化,也为创业政策扶持找到立足点并保障其可操作性。环境主体的研究,尤其是环境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的映射机理、环境主体提供的功能以及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未来对创业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40017);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5DGQ4D152)。

标签:;  ;  ;  ;  ;  ;  ;  ;  ;  

创业环境研究框架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