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指标体系论文,语言学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生态语言学是在当代全球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门应用学科。范俊军(2005a、2005b)曾对国外生态语言学有过系统的介绍和阐释,其后又对我国的语言生态若干问题做了简述,提出应当开展生态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关注我国语言生态保护的实践问题。几年过去了,就国外而言,生态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基于经验主义的微观生态语言学研究逐渐成为主流。从国内情况来看,语言生态的理念已经被学界普遍理解和接受,不少研究者自觉将语言生态问题纳入自己的学术视野,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不过,总体上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生态语言学研究仍然局限于语言和生态关系的学术思考,而相关的实践应用研究则缺乏明显进展。生态语言学发轫于保护和促进人类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之需,它的动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应用,这也是学科的使命。可见,生态语言学研究应转向实践,从社会实践应用中拓展和深化内涵。通过近年来对几种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和汉语濒危方言的语言生态调查和实证研究,我们认为,抢救濒危语言遗产,促进语言多样性,开发和利用语言资源,都有赖于语言生态的改善和良性发展;而这种改善和发展需要人类积极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在此我们提出语言生态科学监测和评估问题。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是保护语言生态必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可以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本文将讨论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问题,以期将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引向社会应用的实践之路。
二、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
2.1 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的概念内涵
我们提出,有必要在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中,建立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的概念范畴。这是生态语言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生态语言学真正走向应用的需要。语言生态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应对自然生态问题,首先有赖于生态监测和评估;同理,对语言生态进行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也是应对当代语言生态问题的基本前提。语言生态监测,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技术分析手段,对影响语言生存、发展的各种环境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经常性的或周期性的观察、普查和测定。这种监测是对语言生态状况进行的动态的、有代表性的、持续的监视,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生态在时间进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变化的因素。语言生态监测实践,就是科学地建立监测点分布网络,依据语言生态指标,对一定地域范围的语言(或方言)就指标内容的实际状况进行动态跟踪调查,获得各种事实材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测定。语言生态评估,则是根据一定时期的语言生态监测的数据材料,对语言生态质量状况进行建模,对它的优劣状况及发展态势、语言活力状况进行评估,做出定性判断。监测是评估的基础,评估是监测的结果,评估可以指导对监测方向和内容的调整与修正,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
2.2 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涉及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它的理论框架应该揭示语言内生态和外生态的结构关系,以及语言生态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解决语言文化保护与发展实践中的问题。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的思路是,以语言资源观和语言生态观为指导,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语言生态监测分布网络,周期性地采集语言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实现对语言生态环境的评估、预警,促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因此,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的目标就是,揭示和评价语言生态系统在各个时期(阶段)的质量状况和变化状况,为语言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发展指出方向。具体来说,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在于动态掌握语言资源分布、生存和发展状况,以及对语言生态变化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的作用,尤其关注人为干扰和语言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使人们清楚地明白,人类的哪些社会活动和行为符合语言生态规律,哪些有悖于语言生态规律,以及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语言、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和谐。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有以下任务:
1)建立语言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用于调查、分析、评估语言生态的要素、具体指标,对指标的描述、分析统计模型和评估定性的分级标准,等等。
2)拟定语言生态监测报告的编写规范,定期发布语言生态监测报告,促进语言生态意识在社会形成与传播,为语言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布局合理的分级区域语言生态监测站(点),实现语言生态监测工作的常规化。
4)拟订语言生态监测工作规程和相关技术标准,建立语言生态监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数据采集、汇集、分析、发布的数字化、便捷化。
5)建立语言生态监测人员队伍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
有学者提出新时期应该开展语言国情调查和国家语言普查。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是语言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可以针对特定的地域,也可以针对特定的语言来进行。监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一定区域的语言(方言)种类、数量、分布、使用人口等要素进行周期性的调查,获得现实数据,揭示其变化趋势;
2)对一定区域影响语言(方言)发展状况的环境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情况进行调查,揭示这些要素对语言资源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力度;
3)对一定区域内语言群体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等进行调查,揭示态度取向和能力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形成原因;
4)对一定区域内的语言(方言)在现代生活领域和大众媒体领域的使用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揭示语言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状况;
5)对一定区域语言的结构要素进行调查和描写,作历时考察,揭示语言自身的内在活力状况。
三、构建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1)用于监测的语言生态指标以及用于生态质量评估的级次标准;2)监测和评估的实践运行机制。本文重点研究前一个问题。
语言生态监测指标和语言生态质量评估标准,构成了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既是语言生态调查、数据采集和处理、级次评估应遵循的技术标准,也是制定和实施语言生态保护和促进政策措施的科学依据。
各种语言的生态环境是复杂的,影响语言生存和发展的因素也各种各样,同一因素因语言的不同及其他要素的作用,对语言生态影响的力度、方向和速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构建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应该考虑以下问题:体系由什么样的指标要素组成,以及如何体现指标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指标体系如何才能付诸实际的应用并得出有效的数据;怎样评估才显得可靠,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构建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标的内容应切合语言生存的现实状况;二是指标的选择和确立,应有客观依据。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建立在语言普遍调查经验以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标要素较多,涉及的事实和现象复杂,无法全部直接量化,自然会采用某种程度上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由于出于经验,则可能因人而异。因此,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经验分析这个模式构建监测指标体系,是一种较为可行的选择。
2)系统性原则。语言的生态要素是一个元素和关系构成的系统。监测和评估指标的构建,应体现系统性:一是监测指标要素能够全面反映语言的整体生存和发展状况;二是应考虑监测指标对语言生态系统作用的轻重主次关系,以及各个指标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层次关系;三是指标的设计要考虑语言内生态和外生态之间的关系。
3)操作性原则。监测指标是具体监测和评估活动的“章法”,指标涉及的各个内容或事项,能够在实际的语言生态调查和监测评估活动中具体操作,即使是具有主观倾向的指标,也应该能够通过客观可行的方法,获得客观的事实或材料,得出对主观性指标的定性判断。此外,操作性还应体现在如下方面:指标项不繁杂,指标描述简明通俗,指标所需的数据和材料容易获得,数据和材料的分析和处理较为便捷。指标系统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工作的成败。
4)数字化原则。语言生态的监测和评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种持续的、周期的工作,应当纳入国情和社情监测的常规内容。常规的、持续的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涉及地域较广,数据量较大,单靠人工难以胜任。因此,要实现语言生态监测的常规化,体系的构建就应该充分考虑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借助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实现监测和评估数据的采集、汇集、存储、分析和发布。
四、语言生态和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4.1 语言生态要素和语言生态监测评估指标研究概述
影响语言生态的因素多种多样,哪些因素是主要的、稳定的,哪些是次要的、可变的;哪些要素是可以有效揭示和测度的,而哪些要素则是难以描述和揭示,不易测度的,这是语言生态学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研究影响语言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揭示这些要素在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关系,是语言生态学早期的理论目标。语言生态学创始人Haugen认为,语言的生态环境涉及历史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语言人口学所关注的10个方面的问题(Haugen 1972:57-66)。此后,Haarmann(1986:105-107)提出了从人口、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相互作用、语言自身等7个方面考察语言生态。美国学者Edwards在研究少数族群语言的保持和消亡问题时,提出了一个用于观察语言生态的对象和参项表,包括3类对象和11个参项,其中3类对象是语言使用者、语言和环境,11个参项为人口、社会、语言、心理、历史、政治/法律/政府、地理、教育、宗教、经济、媒体(Edwards 1992:37-54)。这3类对象和11个参项相互关联,构成了语言生态要素的结构模式,被称为爱德华模式。
显然,早期关于语言生态要素的研究,仅仅揭示了某些基本的、宽泛的因素,不是具体的评估指标,在实际观察和评估语言生态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指标的概念范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学者开始关注对具体语言生存状况的调查和评估。美国学者Landeer 1998年提出了“语言活力”概念,他认为语言活力状况可以用8项指标来观察,并对其进行分级描述。尽管这还不是对语言生态体系的观察,但语言活力无疑是语言生态的重要体现(Landeer 1998)。尤其是Landeer的分级描述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事实上,此后美国暑期语言研究院(SIL)的语言调查评估活动,都采用了他的分级评估方法。这种方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吸收(范俊军2006:48-49),该文件确立了衡量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状况的9项要素指标,并对各项要素分级描述。所不同的是,Landeer采用了4级描述,而教科文组织的文件则使用了6级描述。我国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实际,在教科文组织9个指标的基础上补充了3条指标,用以评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孙宏开2006)。此外,国内学者黄行依据语言产品、语言设施和语言人员三个要素,建立了一个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等社会各层面因素的语言活力指标系统(黄行2000:7-9),采用量化测度的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进行了分项计量排序。戴庆厦、邓佑玲(2001)也提出了评估濒危语言的指标体系,并考虑到了量化问题,重视指标的可操作性;并将指标分为核心指标和参考指标,注意到指标要素的作用力以及不同语言情况的复杂性。尽管上述研究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动态的、全面的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系统,但所提出的揭示要素,将要素分解为可观察和操作的具体指标,以及对指标进行分级描述的观点,为我们建立语言生态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路线。
4.2 监测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式及指标要素的选择和确立
4.2.1 框架模式
构建语言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首先要确立一个框架模式,在该框架模式下,选择、判断、串联、整合各种要素指标,使之朝着框架确定的方向起作用。这方面,可以从较为成熟的自然生态监测和评估中借鉴和吸收相关的理论模式和成功经验,指导语言生态监测指标框架的设计。压力(Press)—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框架理论(以下简称PSR模式)评价模式是目前自然环境评价中应用最广的指标体系之一,它从人类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出发,对环境指标进行组织分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已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生态监测等。在PSR模式下,环境问题可以表述为3个不同但又互相联系的指标类型: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状况;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此模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们将如何做”这一方式来进行监测和评价。总体来看,该概念框架本身是一种创新的思维逻辑,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语言资源监测指标体系,既能对语言资源进行现状评价,又可判断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同时还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态势。
我们同样把语言生态监测视为一个具体的PSR系统,它由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构成。压力类指标描述影响语言变化的外部生态环境,回答为什么会发生此类变化的问题;状态类系统描述语言的本体状态,回答语言本体系统发生了何种变化的问题;响应类指标描述人类对各种语言生态问题主动或被动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回答做了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在PSR三分系统的模式下,我们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所有关涉语言生态的要素进行汇聚、分类、比较和筛选,最终得出具体的指标系统。
4.2.2 指标的选择和确立
我们在吸收上述国内外学者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实践,以PSR模式为指引,提出用于语言生态监测的12个指标要素:人口、地理、文化、教育、经济、语域、语言态度、语言能力、语言格局、语言产品、语言标准化程度、语言结构。其中,人口、地理、文化、经济等要素属于压力系统,语言格局、语言产品、语域、语言标准化程度、语言结构等要素属于状态系统,教育、语言态度、语言能力等要素属于语言生态的响应系统。.
应当指出的是,每个要素对语言生态的作用和影响是从各自不同的方面得到体现的,因此还需要在要素的框架下,建立一套体现要素作用力和影响力的分解要素,并对分解要素的内容和范围作出具体的描述,这样才能使得监测指标能够用于实际的调查和测度。根据统计学的层次分析法,我们将12个要素定为一级指标,在其基础上建立若干二级指标,再对二级指标进行分级描述,确立若干测定的准则。
考虑到一级指标在整个框架体系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各不均衡,二级指标在体现一级指标的作用力方面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还需要依据作用力对指标进行分类,分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前者是决定性的指标,后者则是辅助性的指标。与此同时,在选择具体指标时,还考虑了以下问题:1)避免内容重合;2)普通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3)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比例适当;4)指标要能体现评估和潜在的预测功能。
指标项的数量应如何确定?从其他监测实践所采用的指标系统类推来看,作为语言生态监测指标系统,一级要素指标以10~15个为宜,二级指标应控制在25~35之间。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项和结构如下页表1所示。①由表1可以看出,语言生态监测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外部生态环境系统整体状态的监测;二是语言本体的监测,即语言内生态的监测。语言本体监测包括对语言要素的调查、分析与测度。语言本体是语言资源的第一物质形式,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系统。比如,国家语委2004年成立的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主要工作建立在流通语料库建设的基础上,这是语言本体监测。上述监测体系在以自然语言生态监测为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衍生语言资源生态的监测,是符合我国语言资源的历史与现状的。在我国,具有衍生资源开发的语言,仅有普通话和少数几种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生态监测体系主要针对自然状态的语言。
五、语言生态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
语言生态评估体系的构建也涉及若干方面,其中主要是监测指标评估方法和统计模型。监测数据分析与综合评估包括单项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估。通过单项指标分析,可以使某一方面的监测结果细致、直观地表示出来,如总量及其分布、动态过程、极端状态等。综合评估则要反映语言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活力、恢复力等,并对语言生态系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定级结果。单项指标分析是语言生态综合评估的基础。
5.1 单项指标的分级与内容描述
单纯的指标项并不是都可以直接量化的,难以用于实际的调查操作。Landeer(1998)提出对单项指标进行分级描述。对指标内容进行分级描述,即对每项指标可能包括实际中的那些事实和现象进行分类描述,是最佳的描述方法。只有这样,实际监测中获得的调查材料和数据才能发挥评估价值。实践证明,此方法用于语言生态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行之有效的。
指标内容描述应力求通俗、具体、详细。不过,每项指标涵盖的事实和现象可能多种多样,指标内容不可能对此穷尽罗列,只能择要描述;但是如何择要,难免存在主观性。可见,指标内容的描述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十分困难。这方面还可以深入探讨。
分级描述采用几级适宜?分级过少,概括程度过高,会显得笼统模糊;而分级过多过密,等级差距不够明显,限制得太死,容易造成更多跨级现象,难以明确定级。从统计学角度衡量,测评系统常常控制在5至6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中也把语言活力分为6级。因此,对语言生态监测指标的描述,也采用6级描述和评估的方法,把各个单项指标由高至低分成6级,确定各级分值:10分,8分,6分,4分,2分,0分。基本分值采用偶值而不是自然数列,主要是为了统计上便于拉开各级的分值距离。这种方法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同样适应。以“语言使用人口”指标为例,可以分为以下六级:10分:语言使用总人口>10万;8分:5万<语言使用总人口≤10万;6分:1万<语言使用总人口≤5万;4分:0.1万<语言使用总人口≤1万;2分:0.01万<语言使用总人口≤0.1万;0分:语言使用总人口≤0.01万。
5.2 语言生态的综合评估
语言生态评估要求对各项具体指标数据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量化和统计,最终得出一个对每种语言生态的定性结论,以及对所有评估对象语言的生态状况进行排序。因此,需要对整个指标体系的分析统计设计建模。建立语言生态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处理的统计评估模型,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权重设置、评分机制与处理、评估等级确立。
5.2.1 指标的权重处理
作为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指标系统,应考虑系统内同级指标的权重关系。确定指标权重是综合评估的基础,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综合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语言生态监测指标的权重,就是权衡指标在监测系统中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
确定权重有多种方法,大致分为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即凭经验确立权重,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权值因子判断表法;客观方法则依据评价对象各指标数据的数学统计特征,按照某种计算准则求出各监测指标的权重,如熵值法、最大方差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语言生态监测指标的作用关系和直接表现形态,并不都是数学上的数据关系,②因而确定指标的权重关系,主要采用主观评判法。又由于语言生态监测指标系统的指标分层并不复杂,主观评判法中的层次分析法也不大合适。可见,语言生态监测体系的指标权重,适宜综合采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和权值因子判断表的方法。确定语言生态监测指标权重,可以按以下几个程序进行:
程序一:根据指标体系拟订一个《权值因子判断表》(问卷)③,表格由以下三个子调查表构成:“语言生态监测指标一览表”、“要素指标重要性对比评级表”、“二级指标重要性对比评级表”。第一个表为参照表,后两个表格为咨询表,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判断填写。
指标重要性分级赋值方法如下:将要素指标和二级指标分成两个表格。将要素和指标分别两两组合匹配,作为行因子;将重要性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同样重要、不大重要、很不重要等5级,采用通用的四分制为重要性程度赋值:非常重要(远大于)记4分;比较重要(大于)记3分;同样重要(同等)记2分;不大重要(不如)记1分;很不重要(远不如)记0分。
程序二:组成一个评价成员组,由各个成员独立填写《权值因子判断表》。在评价组成员的确定上,我们认为既要体现权威性和专业性,又要体现代表性和合理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评价成员组以语言学专家成员为主;同时,还要考虑吸收了地方语文工作者以及语言群体的普通民众中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士。
程序三:根据返回的调查表,进行分析统计,得出权重值。
根据以上程序,我们发出了25份权重调查表,收回21份,其中语言专业人员(教师,研究生)13份;基层语文工作者5人,语言群体成员3人。人员结构达到要求,收回的表格没有空缺,全部有效。
然后,根据以下计算模型,对返回的权值因子判断表进行统计:
(i)计算每一行监测指标的得分值:
上式中,n指监测指标的项数;指评价指标i与j相比时,指标得分值;R为专家序号。
(ii)求出监测指标的平均分值:
上式中,L指专家人数。
(iii)计算行指标的权值:
语言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级:一级指标(要素)和二级指标。从一级指标看,不同要素对语言生态的影响和作用不一样,需要设置权重;从二级指标来看,每个要素中的具体指标对在同一要素中起的作用以及在整个二级指标中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二级指标的权重还要考虑进行一级指标的加权。最后得出的语言生态监测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5.2.2 监测指标分值统计模型
指标分值的统计算式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上式中,S为总得分,为第j个要素中第i项单项指标的分值,为第j个要素中第i项单项指标的权重,为第j个要素的权重,n为第j项要素中具体指标的个数,m为准则层因子的个数,本模型取10。
例如:某语言A第i…j项指标的得分值分别为:
[10 6 8 6;8 6;6 8 6;6 8;6 8;8 8 4 2 2 8;6 2;8 8 10;0 4 6;2 0;8 6;6 10],则总分为:
=(0.2412×10+0.2308×6+0.2829×8+0.2451×6)×0.1091+…+(0.6250×6+0.3750×10)×0.0852
=7.2598×0.1091+…+7.5000×0.0852
=5.9302
5.2.3 语言生态的评估等级
语言生态监测指标值的最终评估,采用科学的等级计分法是最为直观的。前面给单项指标内容分为六级,六种等级设置的分值分别为10、8、6、4、2、0,与评估等级一致,降序排列。语言生态整体的评估定级也相应地采取等级分类法。
语言生态状况的等级分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包括语言的安全和濒危状况;二是语言资源的价值及利用上的优劣。这是一种总体的评估。这种评估既是语言生态现状的定性评估,也是一种预警性质的判断。
语言生态状况的定性评估可以分为以下6级:1)最佳:语言生态环境各方面有利于语言的生存与发展;语言能够得到持续的、充分的传承和使用。2)良好:语言生态环境满足语言的持续生存,语言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地传承和使用。3)一般:语言生态环境能使语言继续生存,但缺乏发展条件,语言的传承和使用范围有限。4)较差:语言生态环境勉强使语言生存,但持续动力不足,语言传承和使用范围很有限。5)差:语言生态环境不利于语言的生存,语言不断萎缩,语言传承接近中断,语言濒危。6)极差:语言生态完全不利于语言生存,语言传承完全中断,语言使用仅限于少数幸存者。各等级状况相对应的得分值划分见表3。
上述分值采用十分制进行层级划分。这种赋值法直观、方便,不但可以正确得出具体语言生态的现状,而且能够对语言生态状况等级作基本定位。尤其是监测样本较少时,可直接对语言生态做出定性判断。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等级间的界限尽管有分值区别,但实际评估得分,处于临界点或非常接近临界点的分值,定级就有些勉强,因为在实际的状况中,过渡现象是正常的。比如,得分5.000和得分5.001分的两种语言生态状况划入不同等级,而二者事实上的差异显然不至于构成级差。
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分法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评估等级不按照规定的偶数级差划分,而是根据标准分定位。标准分是由均数和标准差规定的相对地位量,能够精确反映语言生态状况的排位信息,即表示考查对象在总体中处于什么位置,其目的主要在于将某种语言的生态系统与其他语言的生态系统作比较,着眼于整个语言生态系统中各种具体语言生态状况的排序,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位置,以便对语言生态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排序,从而为语言规划和语言资源的抢救与保护提供参考。可见,标准分更能有效地体现监测意图,有利于发挥语言生态监测的作用。标准分定性评估是一种相对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无论所考察的总体情况如何,都可以进行评价,因而适用性强,应用面广。当然,采用标准分评估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有足够量的样本,否则无从谈起。因此,随着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大,监测对象语言和方言越来越多,便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评估。
注释:
①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列出各项指标的分级内容描述。
②虽然语言人口数量可以直接用数据表现,但它对语言生态的影响也不表现为直接的数学关系。
③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将表格内容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