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保障新风险的有效治理
刘慧娟
【摘要】 作为预防和应对社会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时期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对社会平稳运行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滋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新风险。要治理社会保障新风险,需针对不同领域逐一制定解决对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 社会保障 风险 治理
社会保障新风险涉及目标群体较多,内容涉猎广泛,不仅关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更与公共服务、劳动力市场联系密切。社会保障新风险复杂多样、危害程度较大,当社会公众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无法匹配时,社会保障新风险就会爆发,对社会运行造成负面影响。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社会保障新风险主要集中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领域,必须逐一寻求解决对策,保障社会公众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均衡,确保社会保障新风险得到有效治理。
养老风险:树立“智慧养老”新理念,科学规划设计养老保险制度
树立“智慧养老”理念,实现“包对点”服务。在过去,养老模式较为单一,以“点对点” “包对包”为主,“点对点”养老服务由专业人士提供上门服务,虽然服务针对性强,但成本较高,不宜推广;“包对包”养老服务则将老年人集中于养老机构,虽然服务规模效应明显,但半径有限。智慧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养老的弊端,实现“包对点”养老服务,将养老资源汇聚一处,连接于服务点,即时传播老年人需求与风险信号,及时调动人力资源满足老年人需求或消除风险,并逐步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养老服务过渡。截至2018年底,智慧健康养老已经在全国29个城市(县、区)、130家示范街道推广,打造“硬件基础+智能设备+信息平台+居家养老”的智慧养老系统。
科学规划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养老金良性运转。一是扩大养老资金来源。利用养老宣传,扩大养老服务范畴,促进投保人群稳步增长,争取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同时,对特殊群体实施差别化入保、领保政策。二是构建合理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工资与物价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养老金支付水平,既要满足老龄人口生活需求,又不能支付过高的养老金,维系养老金收支平衡。三是完善养老统筹工作。做好城镇与乡村养老统筹工作,扩大养老金“储备池”,提高养老金经营管理水平,积极促进养老金稳步增值。
通过结构分析可知,飞行中该拉杆主要承受轴向拉压载荷,要测得拉杆拉压载荷,需要在拉杆上粘贴垂直组合应变计。常规等截面细长拉杆一般在拉杆中间对称粘贴应变计,对侧组桥即可。该机拉杆属于非常规细长拉杆,结构如图2。拉杆结构左右对称,由螺纹杆、耳环套筒(内含螺纹)、连接螺栓等组成,其中螺纹杆直径6 mm,套筒直径14 mm,图中标出了套筒内部螺纹区域。
医疗风险:探索相互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探索相互保险制度,出台相关立法予以明确。2018年10月,“相互保”进入公众视野,承诺会员可享受重大疾病10万至30万补偿金,费用由全体成员分担。半年时间,“相互保”救助24位会员,其他会员仅分担0.1元救助金。相互保险制度具备保费低、信息透明、服务到位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相关部门可以在《保险法》中肯定相互保险制度合法性,明确相互保险制度准入资格、筹金措施和理赔方式,让相互保险制度成为医疗保险中的新模式。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居民享受平等保险权利。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效仿“城镇职工医保”缴费机制,既确保具备缴费预期感,又能最大限度实现公平缴费。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工医疗保障面临严峻考验,他们虽然可以享受大城市医疗服务,但却难以进行异地报销。相关部门应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广基本医疗信息化发展,从“让人跑路”向“让数据跑路”过渡,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
失业风险:化解结构性失业风险,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效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脱敏疗法,即在稳压阶段依据压力等级序列设定压力:第1天加压至表压0.04 MPa,第2天加至表压0.08 MPa,第3天加压至表压0.12 MPa。
新业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并催生了大量新型职业,比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多重职业以及灵活雇佣职业,如外卖送餐人员、滴滴司机等,这部分群体职业风险系数较高,工作时间灵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化解结构性失业风险,做好就业援助工作。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性调整,以及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应顺应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健康、旅游、养老、家政等服务性行业,扩大就业岗位数量,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同时,政府应鼓励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调剂劳动力余缺,妥善处理过剩产能和结构性调整导致的失业下岗人员,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一系列援助工作。
工伤风险:坚持“雇主缴费”原则,积极发挥工伤保险监管功效
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效,提升保值增值能力。失业保险依法设立,用于保障暂时性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并对其进行职业训练,为再就业创造条件。但事实上,由于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资金有限,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应重新设计失业保险制度,增加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资金比例,并确保支出项目规范化。同时,失业保险应设置应急预警机制,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大规模失业进行应急补助,维系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此外,在失业保险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失业保险保值增值能力。
积极发挥工伤保险监管功效,重视数据收集与处理。事实上,工伤保险除补偿功能之外,也具有监管功效。如果说安全生产部门善于技术预防,工伤保险部门则更善于文化预防,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企业及员工的安全意识,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又保障职工安全。此外,《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强调要对工伤损失量化测算,重视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成因,增强预防意识,形成“从报告到预防”循环圈。
坚持“雇主缴费”原则,创新工伤认定方式。虽然新业态从业人员有别于传统工作,在工伤保险参保问题上面临一些障碍,但是,无论在新业态环境下从业人员工作时间、地点如何变化,都必须坚持“谁用工、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强制要求雇主为新业态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同时,为防止出现虚假工伤和过度医疗行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应与社会保障部门达成合作,借助商业保险公司网点覆盖多、事故勘察能力强等特点,创新工伤认定方式,减少保险欺诈现象,确保工伤保险顺利运行。
生育风险:加强生育保险立法工作,提升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能力
完善生育保险立法工作,加强社会生育保险意识。当前,我国《社会保险法》对生育保险的规范较为笼统,应完善《社会保险法》中关于生育保险的规范,尤其是明确企业逃避生育保险应受到的惩罚,加大力度约束企业行为,确保女性职工的基本权益。同时,社会应做好生育保险法律宣传工作,让女性职工充分了解生育保险,理清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从而敢于维护和争取合法权益。
提升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能力,明确津贴支付期限。生育保险由生育保险机构负责,根据医疗机构费用支出予以报销,但由于生育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沟通不畅,出现了生育津贴及医疗费用“包干”模式,导致女性领取生育保险金手续繁琐。事实上,生育保险应利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发放生育保险金,提升办事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同时,生育保险津贴应遵循《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要求,支付标准依照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支付期限不少于98天,对晚婚、晚育的职业妇女适当延长生育津贴支付期限,或给予一次性津贴补助。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十分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当年玉米的产量是否会大幅度下降,乃至颗粒无收。目前,我国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对病虫害防治、药物使用时机、药物施用计量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缺乏系统培养的问题,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存在缺失,农民在辨别病虫害、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存在滞后问题和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问题,导致病虫害大面积泛滥、不科学施用药物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玉米螟、地老虎、叶斑病等病虫害的频繁发作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作用无法有效显现,推广进度受到阻碍。
据盘龙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教堂堂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路军牧师介绍,建筑跨度大、难度极高,采用的钢混结构强度达九级抗震标准。教堂外墙石材的色调与周边建筑灰色调浑然一体,布局合理、设计精美,尽管是一处宗教建筑,却也并不显得突兀。
【参考文献】
①黄英君:《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培育:战略、逻辑与分析框架》,《行政论坛》,2018年第3期。
②张尧:《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村社会保障治理的定位与建构路径》,《农村经济》,2018年第4期。
③何文炯:《论中国社会保障资源优化配置》,《社会保障评论》,2018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标签:社会保障论文; 风险论文; 治理论文;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