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技师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摘要: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学科,也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新时期企业发展对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校;企业管理;教学策略
前言:
怎样让学生全面扎实地理解并且熟练地应用企业管理课程中讲述的内容,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要真正的“传道有术、解惑有法、授业有方”,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中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企业管理课程是专业培养中的拓展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中职高专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经济头脑,既懂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基本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所要涉及的管理、成本、质量、市场、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学会运用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以及自己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日后能够胜任基层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2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这就促成了只求在教学中不出差错,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的进度,没能按照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内容上进行适当调整;为了保证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了解,其结果就是造成了以教学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局面,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都以教学任务作为目标的现象。在传统企业管理教学中,学生一直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就不是很了解,很容易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也很难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一直以来的“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权威性,学生则只是无条件服从,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使学生缺乏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3 企业管理教学策略探讨
3.1强化教学目标引导
企业管理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系统掌握管理理论,而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培育他们的管理能力。在教学中,要强化企业管理课程学习的应用性目的,遵从“以从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目标,使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头脑中对企业、企业运行模式和企业管理有感性的认识,形成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大四毕业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将原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潜力,使其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员工的基本素养,为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2 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企业管理理论课程内容上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管理知识,但是如果做好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则可以让理论知识散发出艺术魅力,而这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总结和摸索。优化课程内容设计要有新颖性,能找到创新点,这样才能构建精品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知识涵盖点进行有效的整合资源,重新构建,让分散知识点更好的有层次串联,从设计课程的内容上到形式上,做好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教学,从而让课程设计与实践结合。在这个进程进行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应用技术培养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心理健康,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健康承压心理。教师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注重将内容的结构性予以贯通,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将具有关联性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实践创新,既让学生了解到其中的重要内容,也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体系化,让学生可以将知识更好地进行融合。比如,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职能能力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将组织内容的内容融入到实践课程之中,让学生了解到管理职能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内容,让学生可以跨度性的进行知识的感知。其次,教师在进行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时候,也应该增加学生在一些领域的一些特有的专业知识了解,社会是立体的,企业管理也不是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就可以轻易完成的,所有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科学的系统的了解事物的基础上,所以,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一定要了解自己管理的企业的生产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的理论,只有做好基础知识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因此,教师在进行在课程内容设计时,加入经典的生产型企业的常见产品和基本的企业生产常识,减少学生走入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也能促进他们更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运用生动的案例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从主观实际出发,提示管理活动的各项规律,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实践性等特点。此时,若没有生动案例的辅助,中职学生因为经历少、阅历浅,很少或者没有实践管理工作经验,就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圆满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企业的命运与相关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都是靠人才,尤其是高层人才队伍的培养。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的企业发展到了一定层次之后,再发展就面临着众多的管理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管理型人才。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够迎接更多的挑战,使我们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秋欣.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3:152-153
[2]庄琼娥.针对中职生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4:129-130
[3]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论文作者:吴环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学生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课程内容论文; 企业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