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者办校看校长的专业发展_人文精神论文

从教育者办校看校长的专业发展_人文精神论文

教育家办学视野下的校长专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家论文,视野论文,校长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3)06-0041-04

当前,中小学校长任职实行持证上岗,校长基本具备保证学校正常发展的常规管理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是,随着教育改革难度加大,校长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内涵改革的艰难表现在“改到难处是高考、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学”,教育改革已进入思想观念改革的“深水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深水区”及不同群体利益纷争的“深水区”。[1]对此,校长要以教育的本质指导改革,用系统的思维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的观念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进改革,真正做到以改革增强办学活力,以改革推进学校发展,以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以改革促进教育和谐,以改革践行教育家办学。笔者认为,教育家办学视野下的校长专业发展至少包括专业精神、专业伦理、专业智慧及专业成就四个维度的内容。

一、专业精神

关于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的现状,陈玉琨教授曾用“三强三弱”来评价,即“整体素质比较强,领军人物总体比较弱;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强,专业精神比较弱;领会上级意图的能力比较强,原创能力和改革能力比较弱”。[2]其中,专业精神弱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专业工作者而言,专业精神是其工作与生活的动力,这种动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程度和事业能达到的高度。校长的专业精神是指在正确专业理念的指导下,从教育本质出发,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精神,包括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校长的专业精神是现代校长精神的基石。

(一)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一种总体态度和精神状态。从狭义上说,敬业精神是人们对待职业的总体态度,是职业道德的内容之一,而从广义上来说它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一种符合时代需要和本国国情的敬业精神,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校长的敬业精神是指校长对待职业及其活动的总体态度和精神状态,是校长在对职业的价值、意义与使命有高度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职业的崇敬、虔诚、敬畏、热爱、专心、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忠于职守、勤奋认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它包含如下内容:对校长职业价值与意义的高度认同;热爱职业的情感态度;积极主动的意志品质;勤业精业的行为意向。

教育工作是非常细致、艰巨和复杂的,校长所付出的劳动是任何量化手段所无法准确计算的,这必然要求校长对教育工作保持一种无私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校长尽可能淡化功利思想,不斤斤计较物质享受,不迷恋于世俗浮华,不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全心全意把知识、智慧、爱心、时间乃至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每一个学生。

(二)人文精神

校长的人文精神是指校长在办学实践中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并且在办学过程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人文精神既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也是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既是对人类未来命运与追求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对个人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总之,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关注与尊重、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

一方面,人文精神理应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审视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兴盛,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愈来愈突出,教育常常远离人文精神,远离人性的丰富与完善。“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打就垮;然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不打自垮。”[3]人文精神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国强民的根基。因此,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践行人文精神就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发展为本,办中国特色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另一方面,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要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重视人性的丰富与完善,致力于提升人的道德价值,使人理解人生意义和目的,它体现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现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凸显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及个性解放;追求人格独立与完善;提升人的文化品位。[4]因此,学校人文精神教育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的我国历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

(三)科学精神

校长的科学精神是指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掌握、敬畏和坚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分析并破解教育发展问题,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也包括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校长的科学精神追求对上述客观规律的认识与运用,并将其与人类生存联系起来,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人的幸福奠基。

应当注意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比较淡薄,科学精神在国民心理上的积淀一般较浅、较薄。不少专家、学者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技术方面功勋卓著、硕果累累,但其未必就具有科学精神。对中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必须始终贯彻培养全人的指导思想,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当然也是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虽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至真、至美的层次看,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四)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校长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校长的创新精神对学校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学校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体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5]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对“校长”含义最深切的理解是:校长是个“领跑人”。做一个“领跑人”,首先自己得跑;做一个优秀的“领跑人”,必须跑得比别人快,跑得比别人远,需要过人的综合素质,需要过人的精神状态,需要比别人思想更超前,更勇于创新,善于创新。[6]30因此,学校组织的创新应是熔铸中外精华的综合创新。校长在办学中提升创新精神,必须增强现代意识,实施战略管理;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工作追求卓越;必须增强开拓意识,积极推进改革。

二、专业伦理

校长的专业伦理是指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因学校的公共机构特性而具有公共伦理的属性,也因校长群体的组织特性而具有组织伦理的属性。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实践的哲学,是在实践主体内心深处起作用而又看不到的价值因素,这种价值因素只有通过实践主体的行为过程反向透视才可以判断出来。对校长专业实践的伦理透视,包括校长领导行为的伦理背景透视和领导过程的伦理背景透视。

校长专业伦理的核心应是“公平”,即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以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校长办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体体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求校长确立三种观念:有教无类,给每一个学生以公平的受教育的起点和机会;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过程,为其全面、自由和充分的发展搭建多元平台;人尽其才,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做到教育结果公平,为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师

学校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而且要成就教师。研究表明,组织公平感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升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员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但是,如果组织不公平则会给员工和组织本身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7]因此,校长办学要善于让教师在自由追求人生理想过程中有尊严、有幸福感。教师能翻多大跟头,学校就给他们搭建多大的舞台。校长公平、真诚关爱每一位教师,就要做到用人之长、补人之短、记人之功、容人之错、解人之难,以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能者显其才,贤者彰其德”[6]45。

(三)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校长要将学校办好,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实属不易。但是,校长应该认识到,学校之所以能办好,除了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之外,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校长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济天下”,与更多的学校分享教育资源,与更多的校长分享办学经验,与更多的家庭分享教育成果,努力促进教育均衡。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刘彭芝校长进行了十余年探索,在兼并薄弱学校、受托管理薄弱学校、培训校长教师以及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她认为:“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和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6]68

三、专业智慧

智慧是能启迪人生、贴近灵魂,能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心境或意识。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智慧不能等同,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并不意味着有专业智慧。自由是人们存在的本质,自由是创造的温床。教育制度源于教育实践的需要,规范着校长的行为,但制度往往滞后于实践的需要,与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复杂情境并不完全匹配,这就需要校长的专业智慧。校长的专业智慧是指校长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审视和洞察,进行明智、果断地选择和判断,运用知识、经验、技巧等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的能力和本领。它展现了校长的综合素养,是校长个人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

(一)哲学智慧

校长的哲学智慧在本文中专指校长的教育哲学。校长教育哲学的核心内涵是校长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校长的教育哲学不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校长、教师、学生身上显现,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长的思维、师生的行为”[8]。一个方向不明或急功近利的校长就是在“毁”人不倦。校长要从教育哲学的高度,从教育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去寻找当前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教育原点,在此基础上形成校长的教育哲学。为此,校长要不断追问: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生命的方向与生活的价值,哪些素质能为自己、为民族、为人类带来尊严和福祉?校长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寻根究底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思考教育的真谛、寻找教育的规律、反思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学生的心灵世界,不断提高对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判断力、反思力和创新力。

(二)实践智慧

校长的实践智慧是指校长从实际出发,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时所体现出的魄力、能力和魅力的综合,它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蕴含着善的伦理原则和理智直觉,是由热情与创造组成的内在品质。

从学校组织内部来看,学校发展既要实现组织目标,又要兼顾学校组织成员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校长必须有实践智慧。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是多变的,校长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期望、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益,在非理想的社会条件下追求理想教育的奋斗过程中,不断与各种社会群体文化较量、碰撞、融合和妥协,通过多方式、多层面反复进行的沟通与协商,为学校寻求发展之路,为学习主体营造一个较少有直接冲突的成长环境。

校长的实践智慧包括系统思考的策略与方法、动态领导与指挥的艺术、调控情绪与沟通的能力、随机应变的机智与创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校正确定位;规划学校的科学发展,提出兴校的系列方略以及相应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善于蓄积人才资源,有识才之慧眼、用才之气魄、爱才之情感、聚才之方法,善于造就名师;善于熔铸中外精华,在课程改革、学科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综合创新,创造适合每个师生发展的教育。

校长的专业工作是高度创造性的工作,不允许校长墨守成规,也不允许校长一味地固执于个人经验,而要求校长善于创新,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找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

四、专业成就

校长的专业成就主要体现在校长显著的办学成果、在一定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对教育理论的贡献。

首先,校长的专业成就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成果上。校长专业成就首先体现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上,体现在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和数量上,体现在学校培育的名师、大师数量和质量上,体现在学校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上。

其次,校长的专业成就体现在校长对一定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其主要包括校长对区域教育办学理念的思想引领,在教育改革深水区破解教育发展实践难题的引领以及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的引领。校长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旨在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让更多的校长、教师又好又快地成长起来。

再次,校长的专业成就体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即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家办学必须集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于一身。没有思想的教育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教育是空洞的理论,真正的教育家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校长的专业成就还体现在通过学术著作将自身的实践智慧转化为理论知识,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形成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最后,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标志是形成教育界公认的创新性教育成果,形成有影响力的、系统的、新颖的教育思想,并对当代乃至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影响,这样的校长才算是真正的教育家型校长。这应当是每一位校长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标签:;  

从教育者办校看校长的专业发展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