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的美丽——《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书心得论文_杨洲

穿越百年的美丽——《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书心得论文_杨洲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 518000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是一本教育者都应该阅读的宝典。今天我想就这本宝典分享两个观点,第一: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我们都知道,在谈论孩子的教育时,不仅应该本着真正爱孩子的心,更应该有科学的教育技术,让我们懂得如何对待孩子敏感而娇嫩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无疑是深谙其中奥秘的教育高手。他这样思考:“大家知道,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摘自本书P53页。这里强调的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教育艺术,建立在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深刻了解,洞察孩子的心灵基础之上,这句话是一种宝贵的教育经验。

我自己虽然凭着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知道教育孩子要讲究艺术和孩子对话要讲究方式。但是第一次在教育界泰斗人物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眼前一亮的。读了这本书的这一章,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结合我这几年做班主任接触到的学生,我不禁有点汗颜。曾经的我初出茅庐,觉得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很重,认为:老师这个工作,就是去不停歇的、诲人不倦的去教育学生的。于是,办公室老教师教育学生的时候,我经常站立旁侧,实战学习,看他们是怎么教育学生的。遇到类似的问题,我经常也采取这样的办法,有时候,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苦口婆心地教育一个小时,有的学生冥顽不灵,我就反反复复,变换不同场合进行教育。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孩子可能被我教育疲劳了,以至于后来一遇到事情,他都知道杨老师会怎样去批评教育他了,甚至能猜到下个环节杨老师会让他写事件经过和反思的保证书了,他因此变得麻木、敷衍。这个学生在我的班上三年,我感觉对他的教育成效不大,除了改正了他那些威胁其他同学人身安全的坏毛病以外,我没有成功地使他更阳光、快乐起来。我想对于当时的我,可能有点用力过猛,总想着要使出我的洪荒之力来唤醒一颗迷途少年的心;换做现在,我肯定会淡定,再淡定,正面攻击不行,改走多种迂回路线。

再来关注这本书里的字里行间,提到“这种显而易见的批评教育方式过于直接,反而不能被孩子接受。”案例中的汪老师采取近乎无痕的方式,悄悄走进这个问题孩子,了解他的长处,故意制造机会,让这个孩子被班集体需要,从而为他创造成就感,让他的心中重新点亮一盏灯,对这个问题孩子的教育就变成了春风化雨,水到渠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只是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不仅是教师,更应该是孩子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是不管校内、校外都能玩到一起的;朋友的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当然讲这个观点,并不是要摒弃直接教育,有时候,有的孩子,也需要直接教育和批评。比如我们班一个小男孩,最近两次语文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我就采取了直接谈话批评点醒的方式,因为这个男孩非常聪明,但是性格很皮实、贪玩、自制力不强。同时,他不属于那种内心不阳光,脆弱的孩子,也不记仇,事情过去之后还是会积极表现,和老师亲似一家人。据我多次观察,他面对各科老师的批评,会马上改正错误,但是持续不了几天,又需要提醒,而且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也很幸福,爸爸妈妈都是明事理的人,也支持老师的工作。面对这样的孩子,我采取直接点醒式的教育,效果还是很好的。

另外,今天想要分享的第二个观点就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经常看到很多成年人,面对孩子的很多情绪,报以不理解、不相信的姿态。看这个图片,孩子有了情绪,在他的世界里,这件事就是一件天大的事,大到他自己解决不了,因此他无助地哭泣,但是成年人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对孩子的哭泣行为不以为然。这让我想起我班最近刚发生的一个案例:午休时间,我接到学校午托班老师的电话,说吃完饭以后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一个孩子。派人到处都找过了,学校没找到,联系家长也说没见孩子回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慌忙的我们一边继续在学校和周边寻找,一边和家长沟通,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个平时特别乖巧懂事的男孩一言不发地悄悄离开了学校?孩子这几天在学校也没有遇到不正常的事情,正在我们怎么也想不出出了什么状况的时候,家长开着车在孩子上学的沿途找到了一个人站在路边徘徊的孩子。经过询问才知道,孩子因为上午肚子不舒服把裤子弄脏了一点,羞于告诉老师求助,因此决定趁着午饭后的时间段,和其他离校的孩子一起走出校门,自己回家换衣服。得知事情起因之后,大家才算松了一口气。在充分地安抚了孩子情绪以后,我和家长一起教他学会求助,无论发生任何事情,要先向老师求助和汇报,在他眼中这件事一定大到不得了,他自己无法处理了,才会有违常规,独自走出校门。处理完事情之后,我陷入了沉思:回家换衣服,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这些“小事”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孩子的世界充满幻想的同时,又是多么单纯和无助,是多么需要大人的帮助和引导。因此,这件事教育着我,孩子的事没有小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大事。记得一位校长这样说过:读懂孩子需要眼力和智慧,了解孩子内心的精神渴求,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他说“孩子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答案给捐助一万元的那种慷慨。孩子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我们老师,如果能因为孩子丢到泥巴里的一个球而俯下身子陪他一起找原因,孩子才会真的敬你、爱你。

再说一个案例,我自己的。记得我小时候经常问爸爸一些问题,现在想起来,我爸爸可能无意中扼杀了一个动物学天才。我问他:为什么稻田里的小蝌蚪有一种是全黑的,一种是灰黑色的?全黑的全都瘦瘦的,灰黑色的全都胖胖的?我爸爸总会呵呵笑几下,然后说“大的是爸爸,小的是孩子”,然后我又问“那怎么同时有十个爸爸,十个孩子呢?青蛙产卵不是一窝几百个吗?而且大的灰黑色的也是蝌蚪宝宝啊,怎么会产卵?还生下全黑色的小蝌蚪呢?”爸爸就说让我赶紧去写作业,不要问东问西的。此处流下一滴汗,其实长大以后,经过不懈地探索,我终于明白了,我老家稻田里的两种蝌蚪,全黑的是青蛙的孩子,灰黑色的是牛蛙宝宝。看看,如果我生在我们美邓老师家里,没准儿能引导我做个小论文研究,说不定哪天还成了小院士呢!当然了,我的成长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不能拿来衡量现在的孩子,但是我经常把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拿出来,和现在的孩子进行横向对比,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都是那么具有好奇心和天真的孩子气,我们都是发现者。这让我意识到一点:这个世界有固有的客观定律,但是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换句流行语就是:脑洞很大。他们的奇思妙想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成年人不知道、不理解。在孩子的眼中,“阳光很活泼”、“小虫子会说话”、“树叶会思考”,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之后,我们就会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很多问题上,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去尊重、保护儿童,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教育他们。这个观点的根本,是一种教育专业领域的理解,也是一种人性的宽容,更是一个教育者应该毕生去探索研究的专业能力。

论文作者:杨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穿越百年的美丽——《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书心得论文_杨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