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中的应用论文_黄少鹏,

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中的应用论文_黄少鹏,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213000

【摘要】目的:对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与后处理技术应用于肺隔离症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8例肺隔离症病人的MSCT影像资料为研究主体。对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8例于左下肺发生病变、10例于右下肺发生病变;单纯平扫、增强联合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准确率(96.43%)明显高于单纯平扫与增强诊断的准确率(75.00%)。11例囊性肿块、12例实性肿块与表现为炎症样斑片影5例。经后处理技术后,皆显示病灶由降主动脉的异常供血动脉所致。结论:MSCT常规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能使得肺隔离症的诊断率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处理技术;肺隔离症;应用

本文分析了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与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8例肺隔离症病人的MSCT影像资料为研究主体。性别:男15例,女13例;年龄:19-64岁,平均(36.25±3.84)岁;临床多表现为咳痰、咳嗽、咯血及发热等。所有病例均经过临床病理证实。

1.2方法

仪器:TOSHIBA Aquilion One TSX-301A 640层的CT扫描机;扫描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在平静呼吸的状态下,屏气进行全胸扫描,即从肺尖扫描到最深肋隔角的底端;参数设置:管电流:180-250mA,管电压120kV,准直宽40mm,原始数据的扫描层lmm,间距lmm,重建层厚为3mm,矩阵512*512,管球转速:2圈/称;肺窗的窗宽:1500,窗位600,纵隔窗的窗宽:400,窗位为40;增强扫描时,用碘帕醇为造影剂,用量1.5mL/kg,总量低于100mL。取高压注射器经病人肘静脉予以单相注射,速度为3-4m L/s,开始注射后25s行一期扫描,55s行二期扫描,130s行三期扫描,结合病人具体状况可适当调节时间。

1.3图像分析

扫描后,把原始数据上传于工作站,分别通过外侧遮盖显示法(SSD)、多层面重建技术(NI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技术分析图像资料。共由两名资深的影像医师一同分析,并记录CT特点。

2结果

2.1病变位置与类型

本组28例病人的MSCT检测显示如下:18例于左下肺发生病变、10例于右下肺发生病变;叶外型5例,叶内型23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MSCT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28例病人单纯平扫与增强,其诊断的准确率为73%;而在此基础上又应用了图像后处理技术,其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6%,有1例支气管肺癌的误诊。

2.3 MSCT特点

病变最小1.8cm*1.5 cm*2.5cm,最大8.0cm *5.5cm *7.2cm。囊型肿块10例,CT值:5-15Hu,密度均匀、边缘光整。实型肿块11例,CT值:40-55 Hu,其中,1例病灶的边缘较为光整,1例欠光整;2例病灶的密度均匀、1例见斑点状钙化影。4例病灶的CT值:19-32Hu,主要呈现炎症样的斑片影,密度不均、边缘不清晰。增强扫描显示:囊型肿块未强化,实性、炎症样病灶呈轻微强化。经过后处理技术,均反映病灶由降主动脉的异常供血动脉所致,单支动脉供血26例,双支动脉供血2例。

3讨论

肺隔离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类疾病,主要因胚胎在肺发育的时候,存在部分肺芽组织和支气管树分离而引发。该病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叶内型、叶外型。前者发病于脏胸膜组织里,后者独立于肺组织以外,囊腔和人体正常的支气管不通。肺隔离症在临床中一般存在发热、咳嗽、咯血、咳痰等症状,有的病人无症状,增加了临床的诊断难度。

近年来,MSCT三维重建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本文通过MSCT单纯平扫、增强联合后处理技术,最终肺隔离症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6.43%,皆显示病灶由降主动脉的异常供血动脉所引起。在本次28例肺隔离症病人MSCT检测图像中,肺隔离症主要特点如下:①多见左肺、下叶基底;②叶内型偏多;③CT平扫的病灶一般表现为结节、囊肿;④增强扫描反映病变区域的血管影变粗、增多,强化的时候,往往呈结节或条状;⑤经后处理技术,见病变均由异常动脉供血所致。MSC T后处理技术在临床诊断肺隔离症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一,肺隔离症的主要特点是在肺内见来源于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MSCT后处理技术可有效地显示病灶结构、供血动脉的形态等,为诊断带来可靠参考;其二,可行性强,且检查时间较短,不会给病人造成创伤;其三,MSCT后处理技术可以为相关医生提供关于病变部位的血管分布情况,以免手术期间误伤到血管,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MSCT常规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能使得肺隔离症的诊断率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梁艳山.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1):78-80.

[2]王华斌,谢飞,姚杰,葛卫卫.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12):2141-2144.

[3]孙民.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2,18(28):52-53.

论文作者:黄少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2

标签:;  ;  ;  ;  ;  ;  ;  ;  

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中的应用论文_黄少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