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应用分析
引言
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尽量利用市政道路,实现雨水的渗透、聚集、输送和净化,缓解给排水管道压力和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必须合理规划人行道、行车道、绿化带及配套设施,改善市政道路与绿地的衔接,加强养护工作。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水资源相对稀缺。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收集和利用雨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是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雨水洪涝灾害,逐步完善雨水管理体系,节约地下水资源,形成良好的水循环系统,有效修复生态系统。雨水园林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能够很好地承载和控制雨水洪涝灾害,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净化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植物是非常重要的,而建立一个高效的群落生态系统可以达到预期的效益。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主要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具有在雨天吸水、蓄水、净水的作用。必要时,可对储存的水资源进行排放和合理利用。
2市政给排水设计工作的现状
2.1天气自然环境对市政给排水工作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造成自然天气的影响。但由于部分城市的特点,城市降水较多,加剧了城市道路积水现象,从而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也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2城市市政设施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市政基础设施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运营中。但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维修工作的难度。同时,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政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一些城市处于市政管理中,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相对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市政设施的维护难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政基础设施的维护城市基础设施本身的作用,进而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3水资源及雨水资源缺乏充分的利用
在我国一些城市,由于市政给排水系统建设不足,雨水在城市降雨后很短时间内就会与城市污水混合。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将污水与雨水完全分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内部水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城市会展的健康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人行道设计
(1)选择不透水土工布铺设在人行道的素土上,保证土工布铺设地段地面平整度良好,并控制不透水土工布搭接长度大于2m,防止水渗入土层;铺设不透水土工布后,在上面铺一层碎石,碎石粒径控制在25.5mm以内,破碎值不大于25%,粒径小,碎石在0.08mm内的比例不大于4%;在铺碎石层的基础上,在人行道坡脚处增设排水沟或盲管,选用高分子树脂等新材料制作排水沟立墙及底层,材料密度高,抗压强度强,采用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提高排水沟的排水能力,克服杂质滞留问题。(2)碎石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浇筑。浇筑前,混凝土材料应均匀混合,拌和时间控制在30-60秒以内,水泥与碎石混合均匀后,应加水2-3次,拌和时间20~25min,混凝土配制后15分钟内投入使用。混凝土浇筑作业时,混凝土搅拌均匀,浇筑厚度控制在15cm左右,选用平板振捣器,实现混凝土均匀振捣,各部位振捣时间控制在10s以内,确保混凝土层表面平整、厚度均匀;浇筑完成后,养护7d左右,养护期间严禁随意踩在混凝土层上,养护结束后选择土工布铺在混凝土层上,选择透水一砖铺在基层上,完成人行道施工。
3.2车行道设计
目前,在我国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技术是不透水路面施工。容易引起城市内涝问题,甚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地下水本身的供应。在海绵城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路面渗透性设计,有效地排干道路的水流。天城市道路区域内的积水如果在雨天不能疏通,会造成车辆拥堵和堵塞,不利于人们出行。在巷道设计过程中,必须选择透水性好的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材料,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的流动,尽可能地弥补地下水向地下水的流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在道路周围设置专门的绿化带。通过设置相应坡度的道路,水可以及时流入绿化带,既实现了绿化带内雨水的灌溉,又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结合梯度,可以设置相应的梯度来完成。在环城市政道路给排水方案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应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在路面铺设过程中,应保证1%-1.5%的横坡,使雨水通过后直接排入绿化带。
3.3附属设施的设计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路肩沟是市政道路的辅助设施。路缘分为平路缘和竖路缘。路缘石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排水系统平缘石的工作原理是与地面高度保持一致,在大范围降雨条件下减少道路积水,即道路上的雨水沉积到路边绿化带和城市下水道中。垂直路缘和水平路缘有一定的区别。垂直路缘应略高于地面。下雨时,能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引导雨水进入排水口。路边石在城市市政排水系统中起着辅助作用。当路缘作用不明显时,不能保证雨水的收集。可以在路缘石上钻一个小洞或开一个洞,以加强路缘石的雨水收集利用率。在铺设路缘石的过程中,也可以间隔铺设路缘石,使相邻的两个路缘石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以加强路缘石对雨水的控制和收集能力。当降雨范围较大时,路缘可将雨水汇集在一起,流入路边绿化带或排水口。在路肩侧沟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路肩侧沟的美观,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路肩侧沟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严格审查混凝土的型号和质量,降低混凝土施工后路肩侧沟堵塞的概率,加强市政雨水利用设施的回收率,确保核定市政建设雨水排放量,使城市排水系统按政策运行,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结束语
随着市政道路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整个硬化工作面也在不断扩大,这对城市雨水的渗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城市迫切需要解决雨季生长引起的内涝问题。城市内涝将对城市和人们的出行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目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均占地面积越来越少,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居民用水和雨水的渗入容易造成市政道路堵塞。虽然目前的市政道路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完全解决雨季到来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海绵城市本身的弹性功能和弹性环境能够缓解城市内涝灾害,有助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城市本身的内涝问题。市政道路排水人员也要有足够的知识,将海绵路的概念融入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减轻内涝对城市自身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林厂.试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33):272-273.
[2]薛健.浅析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10):73-74.
[3]付鹏,李婷.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居舍,2017(25):100.
[4]陈静,任小惠.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J].居舍,2017(16):88.
[5]姜金峰.论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7(04):14-15.
论文作者:罗忠山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给排水论文; 水资源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混凝土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