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网络中央知识库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库论文,中央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4)06-0022-04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基于网络信息的增长机制和网络信息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建立类似于中央银行性质、具有宏观知识调控功能的中央信息(知识)库的初步设想[1];后又对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知识管理制度的本质进行了探讨[2]。本文拟对网络环境下中央知识库的构建和国家宏观知识管理功能的实现作进一步的探讨。
1 图书馆与银行的比较
长期以来,“图书馆学”这一学科名称就备受人们非议。的确,以一种社会机构来命名一门学科在科学史上是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确实束缚了该学科的发展。但前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到底是他们命名时过于草率,还是他们有着更深的考虑?其实,在科学之林中,以机构来命名的学科除“图书馆学”之外,还有“博物馆学”和“货币银行学”。但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了。那么,为什么独独这几个学科要以机构来命名呢?图书馆与博物馆倒是十分相近(文物事实上是一种实物之书,因而博物馆事实上就是一种实物图书馆),但银行为何也要以机构而立学呢?难道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对图书馆和银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二者确实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的知识财富储存与流通中心,而银行系统则是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储存与流通中心。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成果都可以以书本形式保存在图书馆,正如几乎所有的物质财产都可以以货币形式存入银行一样。
(2)知识和货币均可以被人重复使用,且不会因使用而损失其自身的价值。相反,正如钱能生钱一样,知识也能够产生知识。
(3)图书馆和银行系统均向社会所有成员开放,均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作为自己的组织形式,且均以服务网点能遍及、覆盖所有的居民社区为建设原则。
(4)为了保证货币存储的集中性和货币供给的稳定可靠性,人们发明了中央银行对社会的货币资源进行集中管理,进而实现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为了保证知识存储的集中性和知识供给的稳定可靠性,人们也发明了国家图书馆或国家版本图书馆,对社会的知识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但对社会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的宏观调控功能不强)。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图书馆与银行确实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两个机构。在中国历史上,每逢战乱之后,新的王朝几乎都要开展广泛搜求图书(当然也包括文物)的运动,欲得天下图书(文物)而藏之于宫室,以求文化之延续。在银行产生以前,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一直以金银等耐用金属作为货币,以求价值交换和财富储存尺度之稳定;而银行和纸币产生以后,币值的稳定更成为每一个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和政权基础之一。个人可以生死,企业可以倒闭,学校可以重建,王朝可以更迭,但人类社会的知识与物质财富却不可以轻易抛弃,管理知识财富的图书馆和管理物质财富的银行系统不可以轻易毁坏。这或许就是唯有“图书馆(博物馆)学”和“货币银行学”以机构命名的深层原因所在。
“东南亚金融风暴”已明确地告诉我们,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崩溃对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三大文明古国的消失也已明确地告诉我们,图书馆和文献保存系统的崩溃对一个回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不管我们今天如何炒作“知识管理”的概念,但人类的历史已经明白无误地昭示,图书馆 (知识库)是人类社会最最重要的知识管理组织。它和银行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人类社会文明前行的双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更宏观的角度,以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待和组织社会的知识管理活动。
然而,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审视图书馆和社会知识管理活动时,就会发现,传统图书馆系统对社会知识生产活动的反应是被动的,对社会知识再生产过程的调控功能是极其微弱的。国家图书馆和国家版本图书馆仅仅依靠出版物呈缴本制度和联合编目制度,对社会知识交流实现有限的集中与规范。比较而言,银行系统对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反应则要积极主动得多,对社会物质再生产过程的调控功能也要有力得多。中央银行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贷款贴现规则来控制社会的货币总供应量,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强大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功能使中央银行在传统的工业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图书馆要想在未来的网络知识社会发挥类似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以不断强化和完善其宏观知识管理功能.如果它不能适应网络知识社会的需要而作出相应的变革,那么一种全新的具有类似功能的知识管理机构就会被建立起来。
2 网络知识交流需要集中管理机制
尽管图书馆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网络的出现,它作为人类知识交流主渠道的地位正在被取代。据调查,现在人们的第一信息来源是网络,第二信息来源是同行交流,第三信息来源是参加会议,图书馆已经退居第四位。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交流媒介,克服了传统图书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为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它还将知识和信息的发布、传递、存储、检索功能集于一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集成信息工具。也就是说,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网站)都是一个图书馆,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出版社,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邮电局。更形象一点说,每一个节点都相当于一个功能完备的知识银行。这样一种方便的信息工具,当然成为人们知识交流渠道的首选。
但网络在带给我们交流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包括信息活动的过度自由、信息数量的急剧膨胀、信息质量的失控和社会原有信息管理规范的失灵。这些问题,虽然伴随着“二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早已产生和存在[3],但在今天的网络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4~5]。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革命性在于它大大降低了人们的信息成本[6],这使得人们获得了空前的信息自由。但是,网站的分散性也造成了网络信息分布的分散性,而过低的信息储存成本、信息复制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则导致了信息在网站之间的大量交叉重复,过低的信息发布成本更使大量劣质信息和垃圾信息得以在网上泛滥。这就使得人们获取利用网络信息的效率大大降低,甚至有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的危险。
在网络面前,社会正式交流渠道与非正式交流渠道的传统界限已经变得很模糊了,传统大众传媒所起的那种“看门人”作用和信息筛选机制不见了,以致于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难辨。在目前的分布式网络结构下,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集成管理,因而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集成利用主要依靠搜索引擎和网络导航来实现。但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面前,任何搜索引擎都很难搜索覆盖到网上的所有信息,更不用说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分类、标引、鉴别和筛选了。有关统计表明,现在最好的搜索引擎最多也只能覆盖互联网上1/3的信息,各种搜索引擎组合搜索覆盖的网络信息可以达到42%,仍不到50%[7]。即使搜索引擎能够达到100%的信息搜索覆盖率,网络信息的分类、标引、鉴别和筛选也完全能够跟上,但由众多的用户、图书馆或信息服务商来分别做这样的工作,势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生成大量的重复信息产品,从经济上说这是不合算的.因此,从分别、随机、“后组式”的信息搜索集成,走向集中、稳定、“先组式”的知识组织集成,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必然选择。
正如极端的政治民主是一种灾难一样,极端的网络信息自由也是一种灾难。现有的网络信息管理常常是一种事后管理模式,如删除网页、关闭网站、惩办“黑客”等等,缺乏有预见性的事前管理和全程监控机制。这种管理虽然非常必要,但单纯依靠这样一种“后控式”的管理模式,是永远也不可能消除网络上的泡沫信息、劣质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更重要的是,它不能给网络社会提供一个权威、可靠的公共知识评价和保障机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巨大的网络信息识别与萃取成本。显然,只有建立一个对网络有用信息进行实时滤取、动态监控和集中存储的网上中央管理机构——中央知识库,逐步健全和完善网络信息的“预控”管理机制,才能扭转网络信息管理的被动局面,最大限度地挖掘网络信息潜能。换句话说,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网上国家图书馆”来保障网络知识交流的有效进行。
当然,面对网络革命,全球图书馆界和信息界确实也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其中,各国国家图书馆和其他中央信息机构纷纷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就是一个重要的对策。但仅仅把国家图书馆的网下资源转移到网上是不够的,因为它仍然是相对孤立的网上图书馆,不能与其他网络单元发生信息互动,不能对庞大无序的网络信息流进行有效的规范控制。只有在资源转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国家图书馆管理职能向网上转移,并借鉴其他传统中央信息管理机构(如专利局)的经验,进行综合制度创新,才能建立起一个功能完备的网络中央知识库,实现网上的中央信息管理职能。可以说,现在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只是一个技术性概念,而我们所设想的“中央知识库”则是一个基于技术变革的制度创新概念。
3 中央知识库的构建与国家宏观知识管理的实现
作为国家图书馆在网络上的自然延伸,中央知识库的建立必然要借鉴国家图书馆建设的方法与经验。正如适度的货币集中是中央银行得以存在和运转的必要条件一样,适度的信息集中也是中央知识库得以存在和运转的必要条件(中央银行的建立和运行是以存款准备金的集中存放为基础和核心的。这一点,我们从美国中央银行的名称“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上国家(版本)图书馆所实行的呈缴本制度就是一种与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极为相似的文献信息集纳机制,非常值得中央知识库借鉴。这一制度为国家保存各种文献的版本和进行国家书目登记工作提供了保证,为国内和国际范围的出版物资源共享、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从1537年法国颁布《蒙特斐利法》建立呈缴本制度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近5个世纪,但这项制度至今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其呈缴范围不断扩大,已经从传统出版物延伸到了电子出版物。可以预见,它向网络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延伸乃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建立网络信息(知识)呈缴制度,是迟早的事。
有了网络信息(知识)呈缴制度以后,中央知识库基本上就可以建立起来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央知识库如何对其接收的呈缴信息(知识)进行有序化。事实上,与传统国家图书馆相比,中央知识库对网络呈缴信息(知识)的序化管理更方便了。传统国家图书馆由于受文献这种刚性媒体的约束,很难对呈缴本进行删减、修改、重排等内容与形式方面的编辑操作,只能进行分类、编目和藏书排架等简单的序化管理。而网络这种活化载体,在技术上允许中央知识库对网络呈缴信息(知识)进行任意的编辑操作,从而使信息(知识)的规范管理和动态优化成为可能。只要我们确定了中央知识库的数据格式和存取规则,它的序化管理就可以自然实现。元数据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和知识仓库技术的发展完善,已经为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8~14]。
中央知识库不是空中楼阁,它的建立还必须与现有的网络管理机构相结合。ICANN(The Inter national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是国际互联网领域的现行中央管理机构,好比是互联网世界的“联合国”。它所管理的是互联网运行所必须的基本资源:DNS、IP地址、TCP/IP协议、根服务器。各入网国的相应组织(如我国的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通过向ICANN提出申请,接受ICANN的授权对本国的互联网资源分配进行管理[15~16]。如果我们能把中央知识库的网络知识管理与ICANN或CNNIC的域名管理结合起来,改变现在的域名分配方式,那么网络管理将会变得更加有效。比如说,将来申请注册域名者必须同时或提前向中央知识库提交内容和形式均合乎要求的创新性知识,知识贡献量不同的申请者分别获得不同级别的域名。这样,就能通过中央知识库的建立和运行,调控网络社会的知识创新和网络经济的整体运行。
正如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和手段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演化一样,中央知识库的宏观知识管理职能和手段也必然会有一个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现在我们还无法完全预见中央知识库在未来知识社会的所作所为。但我们至少可以断定,中央知识库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网络环境下的国家宏观知识管理职能的实现。
(1)由于各网络站点的所有可靠信息都要集中存储在中央知识库,而任何一个信息库内部原则上是不允许重复信息存在的,因此相互重复的冗余信息必然要在存入中央知识库时被剔除。同时,由于各网络站点可以随时从中央知识库访问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相互之间再也不需要重复转发各自的信息了。这样,即使中央知识库不能百分之百地消灭泡沫信息,也可以把泡沫信息降低到最低限度。
(2)所有存入中央知识库的信息必然要遵循统一的格式和标准,而这种标准又必然会影响和约束各网络站点的信息发布行为,因此信息不规范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3)由于所有成熟可靠的信息都可以在中央知识库找到,因此人们绝大多数的信息需求都可以在中央知识库得到满足,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对全部网站进行盲目搜索了,只需要访问中央知识库(获取成熟可靠的信息)和少数相关站点(获取尚未进入中央知识库的最新信息)就行了。这样,中央知识库在大大减少信息搜索和访问工作量的同时,也将处理泡沫信息和不规范信息的成本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4)可以借鉴传统专利管理机构的经验,按照人们向中央知识库呈缴信息的顺序先后和质量优劣确认人们的网络知识产权,自动保持社会知识创造、提供和优化的持续动力,鼓励人们不断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速度与效率。
(5)可以借鉴传统中央银行存款准备率调控机制的经验,按照人们对网络社会的知识贡献量(即其在中央知识库的入库信息量)决定其经营盈利性网络信息业务的权限(如网上可发布广告数额、可开办电子邮箱数额等等,权利人既可以自己行使也可以转让这种经营权限),从而将网络域名管理与知识创新和知识营利挂钩,间接调控网络经济的运行。
4 结语
无论是从国家图书馆向网络延伸发展的历史趋势,还是从网络信息管理的现实需要来看,建立网络中央知识库都是十分必要的。它的建立要借鉴传统国家图书馆的经验,并与现行网络管理机构相结合。它的主要职能是进行网络社会的宏观知识管理,主要包括:消除网络泡沫信息,规范网络信息格式,降低网络信息处理成本,确认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构造网络知识创新的持续激励机制,从而对网络知识社会的运行实现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