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文功能障碍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文功能障碍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旁观我国成人高教的人文功能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教论文,功能障碍论文,成人论文,人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凸现了大众化特色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是充满了现代人文亮色的。成人高等教育形式使一大批社会成员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使“学习化社会”深造的渴望得到了满足。高新知识的“充电”,科技信息的传播,职业技能的升级等,都使接受教育者的生命潜力得到了释放,生命的质量得到了提升。从这个意义上完全有理由说,方兴未艾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无疑是人文关怀的“及时雨”。然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向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实体,其整体上低层次运行的事实却多少令人沮丧。毋庸讳言,“世俗化”、“粗鄙化”的办学危机,正困扰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

一般地说,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大都有一定的参与社会生活的经历,他们不同程度地在世俗文化中“涮”了几下之后,又“回炉”接受教育,其文化品格是有缺陷的,也可以说在世俗价值观念冲击下打了折扣的人文规格是“短斤少两”的。复杂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把他们都锻打得刚强结实。尤其是置于高等学府的背景和校园文化的视野,其“世俗化”的症状是很刺目的。生活的染缸、流行文化的驳杂色彩,使学员的精神面貌、品格情调、价值取向等带有和受高等教育身份不协调的特征:视野促狭,急功近利,目光短视,只渴望获得学历,对实用的、能赢利的知识盯得紧,失去了某种可贵的、目标高远的自塑情怀,学习目标更多地向内收缩,多锁定于福利资格、上岗条件、应聘筹码等功利目的。谋生的需要、就业的压力、急于甩掉贫困的迫切心态、在高新科技中“淘金”的梦想等等,支撑和驱动着学习热情的冷热消长,精神状态萎靡平庸,不仅很难激发起通过教育获得人的和谐发展和释放生命潜力的渴望,甚至连对自己应具备的文化人格底线都不大在乎。理想、信仰、文明、崇高等在学员的价值天平上贬值,人格构成中混杂的过量的、太扎眼的粗鄙成分,和高等教育文化氛围格格不入。

面对接受教育群体弥漫着的文化症状,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所能作出的回应是疲软和令人失望的。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和高新科技的刺激与拉动下酝酿发展起来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初始阶段在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着功能障碍。

第一,从人文教育观念看,责任感淡漠。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前的运作,兴奋点集中在快速传递科技知识技能、为学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科技信息社会股役上,集中在为经济的腾飞开发人力资源上,似乎无暇顾及学员精神文化层面存在的症状。我们看到,对于接受教育者人文素质方面的弱点和缺陷,是教与学双方都不感兴趣的话题。办学一方,或把高新科技知识的传播作为“重头戏”,或醉心于把成人高等教育这块产业的“蛋糕”做大,没有心思把文化治疗作为主攻的目标。接受教育一方,或由于岗位技术的原因,急需某些专业的“充电”,或受其他因素的驱动,把成人高等教育视为学历的供方市场,总之肯定不是为了提高人文素质才来接受教育的。这样,成人高等教育双方都不可能在文化治疗方面投入大气力,甚至绕开人文素质教育话语,心照不宣地各取所需。客观地说,学员在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某些直接妨碍了教学秩序的人文素质弱点,也许会受到力所能及的批评教育,不过,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教育是浅表性的,治末不治本,很难真正触及到学员思想深层的文化症结。

第二,从人文教育机制看,“纠错”职能搁浅。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一批又一批基本的人文素质不是那么到位、齐整的学员获得了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由普通高校转化而来的成人高等教育机制对学员的人文素质状况可以说很不适应。从学生政工管理现状及教师授课两方面进行量化分析,都是不尽人意的:从管理职能看,成人高等教育学工机制残缺不全,从事学生管理的班主任、辅导员等,主要是聘用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他们对学生暴露的人文素质缺点苦口婆心的教诲,也许可以扼止一些违规违纪之类的“硬伤”,因年龄的悬殊、观念的差距等,很难与学员发生深层的思想情感交流,更谈不上能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打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教学环节看,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以外聘为主,授课教师只把精力倾注于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方面,对于文化素质差的成人学员感情上很难认同。可以说,高等学府的教书人,长期接触的是来自中学校园、经过高考过滤的大学生,现在“遭遇”上挟裹不良风气的学员,除了目瞪口呆和扫兴之外,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去做。往往是成人学员人文素质愈差,兼职教师愈没有参与教育的兴趣和耐心。“书越教越没劲”成为从事成人高等教育授课教师一种共有的感触。更令人心情沉重的是,当教师及成人教育管理人员意识到成人学员的素质差而又处于无奈时,会采取消极、放弃式的宽容态度,把兼职授课和管理视为打工的营生,廉价地顺应和满足学员的文凭欲,这就从根本上加速和助长了成人高等教育的世俗化现象。

第三,从人文教育操作手段看,多流于形式。

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包括成人高校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偏低的现象较为突出,理论界一直呼吁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问题在于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孵化”出来的,针对学员的人文素质症状采取的举措,往往套用普通高等教育人文教育的模式,陷入具体操作上的困境。比如,按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思路,其人文资源自然是信仰、理想、道德以及与之相关的经典文化、历史、哲学名著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或列出一长串文化哲学名著,要求学生学习,或附加一些政治、道德、文艺、美学等人文课程、讲座,布置思考讨论题等等。开列文化名著书目的作法,显然是不切合成人学员的实际的,一般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增设一些人文课程讲座,反而显得生硬别扭。事实上,一些学校增开人文课程后,这些课程的内容和学员的文化症状是“两张皮”,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应付考试过关,而长久为世风侵渍的思想文化症状,远不是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消失痊愈的。可见,简单地以经典文化或人文课程为资源自上而下的浇灌,往往很难击中要害,因为有些文化症状,不是优质的文化“滋补”品所能奏效的。

正是由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人文功能障碍,“世俗化”、“粗鄙化”得不到消解,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很低。成人高等教育要走出低迷,就不能不正视自身的弱项,锐意改革。面对学员的文化症状,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无可回避。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体系,不容许成人高等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文化症状忽略不记;而作为一道教育“工序”,成人高等教育也没有理由眼睁睁地把自己生产的文化品格残缺的“半成品”推向社会。如果拿不下文化治疗的“手术”而放弃努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形象就很难挺立起来。

鉴于现阶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世俗文化的包袱背得很重,办学实体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文化人格回炉的加固工程,“实施文化治疗(Cultural therapy),即让那些未能很好适应文化冲突的个体认识他的文化问题,了解并摆正个人、文化以及适应中的关系,增强自我效验能力,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综合研究的初步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年第3期。)可以说在信息传播网络化和教育向社会不断开放的时代,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都要相应承担起“文化治疗”的职能,只不过在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文化治疗诉求已凸现得十分突出。所以,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不能目光短浅地在产业收益的飙升中陶醉,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缺少对教育对象文化缺陷、文化隐患的关注、反省和治疗,不能有效挣脱粗鄙化,实在是自己断自己的后路!由于今天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还远未达到理论上的“博士后教育”、“大学后教育”的程度,现阶段大面积的成人高等教育还属于高中后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后教育;属于本科学历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成人高等教育,这种层次的学员群体,通过中等程度教育打下的良好健康的文化根基还不够坚固,在文化可塑性很强、对世俗文化的抵抗力还差的年龄段被推向社会,经受了强大的世俗文化的涂抹冲击,文化心理空间难免变得驳杂。所以现阶段的继续教育办学实践,注重建立相应的教育治疗保健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仅需要进一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成人教育(像人们通常理解的,但却是被片面理解的成人高等教育);而且也需要持续的、真正的、即涉及人在其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而且不仅需要发展个性和职业能力这一积极意义上的教育,也需要在因受损伤而须保持原有能力和排除损伤造成能力下降这种治疗意义上的教育……心理治疗不仅仅旨在进行医学意义上的治疗,而且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使人得以恰当生存的一种真正的教育。”(注: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客观地说,文化治疗的确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高难动作。清理学员心理层次沉淀的“俗文化”、促成被世俗生存涂抹磨损的心灵的净化康复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兼之受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形式的制约,诸如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教学双方的远距离性、短期性,课堂教学的“虚拟化”,教学目标的功利性、实用性,多元文化信息的“超市”特点和知识摄取的“自助”特征,学校、教师和学员关系的疏离等等,都使文化治疗可操作的空间缩减得很小。再说,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群体的精神文化症状,牵动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文化症候,仅有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环节的努力,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总之,历史已把一个十分沉重的使命推到成人高等教育面前,所以,还处于探索起始阶段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担文化治疗的使命是一个话题,而有没有积极的应对态度和承担责任才是重要的!“我们一直在努力”应该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做出的承诺。

标签:;  ;  ;  ;  

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文功能障碍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