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石吉勇[1]2008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异军突起,正处于蓬蓬勃勃的发展阶段,日趋显示出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技、人才、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历史比较短,又受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国家、社会与各高等职业院校也都充分认识到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弊端,积极探索,试图寻找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有效之路来。本文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选择了“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重要课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首先,论文介绍了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几个基本概念。其次,论文分析了国内几个主要人才培养模式的状况和弊端。我们认为,国内现存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是:重“传承”而不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专才”而不重视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而不重视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单干”而不重视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第叁,论文介绍了国外几个主要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当前国外主要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英国“工学交替模式”、日本企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阶梯教育”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等几种。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是:注重实践;更好地沟通了企业与学校;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要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转变为岗位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从学科教育向岗位能力培养方向转移,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为主向以实验室、专业实习、现场教学为主转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考核理论为主的考试考核向考核技能为主的考试考核转移,引导和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第四,论文介绍了若干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对之进行了评述。它们是:“项目模块式”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后,论文对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我们认为,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按社会和行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按照职业技能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选用适用教材;进行校企有效合作,走产学研有机结合之路;加快“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等。

陈瑚[2]2008年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结合当前四种典型模式即: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师资队伍力量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造成的。通过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四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即:英国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这四种模式,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论,本文研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总结为“两线并重、四位一体”的外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两线并重”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四位一体”即专业设置模式、教学模式、教师培养模式、实践模式实现有机结合为一整体。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目的。依据本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结合高职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新模式在高职数控专业的应用分析。本文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构建“两线并重、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在高职数控专业的应用分析。

王涓[3]2005年在《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需求面最大的是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成为教育研究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领域。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什么?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也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从云南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入手,分四个部分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阐述。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提出本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和价值;第二部分,从教育的目的性、主体的多元性、内涵的层次性、模式的实践性四个维度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从培养目标及规格、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质量保障体系叁个层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实践深化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提炼;通过培养目标、知识构建、素质和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上与本科教育的不同比较,得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即市场导向、能力本位、学练并重和产学研结合。基本理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素和实践体系。第叁部分,对国外流行的

魏东新[4]2007年在《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与社会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培养和企业锻炼相互结合。本文主要研究院校阶段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高职院校应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胜任岗位要求的人才素质,然后经过社会工作实践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本文通过分析论证,旨在建立一种适应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篇论文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探讨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内涵,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探讨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特征以及构成要素。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理论阐述,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借鉴了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全文分四大章,第一章探讨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内涵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第二章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特征。第叁章介绍了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经验,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借鉴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面。第四章从叁个层级,即目标体系、内容方式体系、保障体系叁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谭菊华[5]2014年在《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就业乃民生之本。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毕业生专业结构、素质、观念与社会所需产生的结构性矛盾是普遍且深层次的问题,是长期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瓶颈”。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何突破既定教育模式的局限,培养出市场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就业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要能够满足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标杆”,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高等教育核心且最紧迫的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受教育的个体功能要求不断的发生改变和提升,并且倾向于个体精神需求。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并朝着多元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维持社会稳定、适应社会变化、构建社会未来的作用,就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就业视野下改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所需,办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人力资源理论、职业生涯理论、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理论为大学生就业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培育和提高人力资源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因此,人力资源能力培养必将成为推动新一轮社会财富增长的核心。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关乎大局,高校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培养的主要机构和单位,担负着建设全社会人力资源能力的重任,并且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义务和责任。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若合理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最大的效用。审视大学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这一问题,为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源有效的利用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职业生涯理论是关于每个人的自身价值与成长。大学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于整个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大学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如何自我评估、如何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有关。中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即1999年启动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旨在适应和满足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其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提出大学生就业视野下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目标和定位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问题。通过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病,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高校通过合并、扩招等方式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过分强调普通高等教育,不重视高职教育;盲目设置专业,无视自身的办学条件和能力,求多求全,追求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脱节。当前,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出现了明显的市场化倾向:一是高等教育的费用承担者由政府转变为受教育者;二是大学生就业不再是接受分配,而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变成了一种市场行为。就业市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质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上并没有及时跟进,表现在专业设计、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贴近职业技能,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重视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此外,高校不注意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在实际情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当前国内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历史演变和现实改造相结合而成。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变化,但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毕业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失业有复杂的因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重要途径,只有立足于就业领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的放矢培养人才,针对社会所需,实现大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对应性,将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基于就业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必然选择。现代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也有其外在的联系。从系统学角度看,认识和构建一个系统既要从内部视角,也要从外部视角来看,即既面向内部要素的形成,又面向系统对外功能的形成。本文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外部出发,提出改革的策略。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发展而言,其基本发展方略主要是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需求,针对行业(职业)的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夯实专业条件、建立有效机制,促进专业建设。基于高等院校内部要素,本文提出构建就业视野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构建模型。模型的搭建包括就业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目标、原则的重塑,以及人才培养内容的改革,其中包含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模块化课程的改革,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通过实证研究,提出模块化课程的可行性。就业视野下人才培养的策略和评价机制的建设也是内部构建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新视野下的功能协调一致。搭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高等院校内部的构建,也需要外部支撑。既需要高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法制约束,建立自我监督机制,也需要社会和政府的积极配合,坚持社会本位论,落实办学自主权,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紧密市场联系,提高社会资源的作用。最后,在全部研宄的基础上得出本研究的一些初步结论、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本研究既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更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对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之后,力图提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和模型。

谭强[6]2016年在《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文中指出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键环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如何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我国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中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实问题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等方面仍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它们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和水平,关系着中职学校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搭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满足人民大众对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内部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子系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子系统,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作为逻辑起点,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的全域视觉出发,才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要求和整体目标。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因数是多方面的系统的问题;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应该从职业教育系统出发,在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结构、功能、理论框架和现状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作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探讨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者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出发,以终身教育思想、目标课程模式、系统理论为理论支撑,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软系统方法论为主要研究工具,综合应用文献计量法、调查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采用了“提出问题---相关文献研究---明确目标---理论分析---实证调查---案例研究---归因分析---思路变革---对策研究---总结反思”的研究路线。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研究基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的探讨;二是理论分析,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与结构进行分析;叁是问题表征,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对问题表征进行分析;四是个案调查研究,以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为例进行个案调查研究;五是问题归因,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现状进行归因分析;六是理念变革,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变革的梳理;七是对策研究,从现代课程理论出发,根据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与概念模型进行对比的结果,提出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技术线路、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等对策研究;并重点强调了政府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及政策设计。主要的研究工作包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综述、概念模型建构、理论研究、现状调查、问题表征、归因分析、理念变革探讨、对策研究以及研究反思。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本质应该是中高职课程结构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应然状态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必然状态,即应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和多元立交的状态。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有效的适应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两者独立发展,各自为政。这些问题或者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整个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之路。只有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衔接、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衔接,才能有效搭建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与能力不断提升的成长通道,才能进一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我们必须要真正转变观念,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强化基本定位,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坚持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需求,才能建立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说,中高职课程衔接正是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历史诉求,它贯穿了我国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到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全过程,体现了从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到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实践必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是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宏伟目标的具体要求,它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诉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中高职衔接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是制约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地区都积极开展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课程及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实践探索成果进一步夯实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热点逐渐集中,研究队伍扩大,研究方法丰富多样,为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第叁、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表征及问题归因。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职业院校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起点、衔接基础、衔接核心、衔接主体、衔接保障和升学路径等方面存在着层次断层、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诸多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具体表征体现在:一是课程目标:目标取向稳定性差,目标确定学科化趋向;二是课程内容:内容取向层次性差,课程管理自由化趋向;叁是课程实施:实施取向开放性差,课程教学课堂化趋向;四是课程评价:评价取向形成性差,评价模式单调化趋向。在软系统方法论指导下,通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保障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课程管理机制内外动力等维度进行归因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归因主要在于:一是理念变革滞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二是顶层设计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叁是教育制度滞后,职业教育保障支持力度薄弱;四是办学定位不准,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内外动力不足。第四、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思路。首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出发点,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应该遵循和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坚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其次,根据目标课程模式理论,本研究认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基本路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是首先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改革,打破学科课程,建立工作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不是对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明确工作实践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而不是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再次,应该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通过制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目标、建立多方联动的课程内容设置机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和建立多元参与的核心能力课程评价机制,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体系。四是保障措施方面,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的合作机制。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与课程标准、配置合理的高层次职业教育院校、建立统一的专业目录编制机制、建立多元的课程开发参与机制。

李秀绒[7]2018年在《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社会财富也在逐渐向着科技和人才优势明显的国家集中,而知识和人才优势形成受到教育发展的影响,或者说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的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理论性相比,职业教育更侧重于服务生产、生活实际。有现实的需要就会有改革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在制造业、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在教育领域也相应的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以上五大领域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这些工作都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因此教育供给侧改革对我国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构建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新的研究方向。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十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通过对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的分析,阐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在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同时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以及相关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外几个主要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对比。对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的特点、优点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从中获得有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启示。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途径等几个方面的实际状况,提出在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和建议。

伍百军, 郭盛晖[8]2014年在《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将传统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相结合的特征,立足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先进经验,探讨它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周凌云[9]2016年在《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农业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组成的重要部分,如何发展基于农业方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我国“叁农”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形成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已经成为众多农业高职院校重点探讨的问题。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由于开始时间短,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农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由此导致的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其培养人才、涉农科学研究、服务“叁农”产业、传承农业文化的职能之外,不能真正发挥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功能。因此,探索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四大职能的和谐对接,不断完善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这对农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院校自身人才培养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在全国农业职业院校范围属于领先地位,目前是全国百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之一,也是其中少有的以农业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以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的办学方向,确立了以服务“叁农”为宗旨,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逐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和“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教育思路,形成了鲜明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自升格以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拓思路,寻找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部分符合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畜牧兽医系和农学园艺系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于农业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分析创新与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等角度入手,解析其现状与问题,结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经验,提出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建议。重点任务是结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成熟经验,对其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分析,总结一定的合理经验,分析其可取之处,重点探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叁位一体工学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式教育、双轮式驱动、课题化管理”等具有农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总结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不足之处,对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从政府支持、舆论环境、高校改革、教师和学生等角度出发提出完善与优化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谢晓芳[10]2015年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开始重新得到广泛地关注,因而它又一次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但是我国对于全新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样的培养人才的模式与方法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有待深入,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搭建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实现叁方共赢良好局面的形成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本论文阐释了有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现实需求,又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内涵及特征与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并结合个案分析归纳出了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应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论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提法与国外相关教育模式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以及对S职业学院个案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高职教育要建立起的符合现实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和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特殊育人模式与策略。本论文探索性提出了要建立起的高职教育实效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区别于国外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普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且能参与生产、建设、管理实践,并能满足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时,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还应与当地社会经济、行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本论文分析了S职业学院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全新培养人才模式过程中的先进理念,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实践调研并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经验,从而在文中文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新出路、新探索,即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创新现代化高职教育实践环节”等方法,培养发展具有服务、应用、就业和创新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缺乏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有意义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石吉勇.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 陈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3]. 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D]. 王涓. 云南师范大学. 2005

[4]. 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魏东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5]. 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谭菊华. 武汉大学. 2014

[6].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 谭强. 西南大学. 2016

[7]. 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李秀绒. 长春工业大学. 2018

[8]. 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 伍百军, 郭盛晖.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4

[9]. 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周凌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16

[10].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谢晓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