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超弱情感_情绪理论论文

论超弱情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绪论文,论超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超弱情绪是高度放松而低度激活的生理模式和与之一致的平衡、适意和弱化的认知模式相匹配的松静情绪体验。它有三个层次:平静、入静和入定,它和应激是同一维度上相对应的两极,研究它有更深远的医疗和保健意义。超弱情绪属于一种刺激——负反应循环模式,是刺激集合——中介手段——负反应三环节的宏观循环与身心二重因素的微观循环有机结合的动态过程。超弱情绪还有一系列脑电、心电、血乳酸盐浓度等生理反应的测量依据。

关键词 超弱情绪 刺激 中介 负反应

超弱情绪是一种特殊情绪,它没有通常情绪的喜怒哀惧,只是一种空宁寂然、静止若无的体验。普通人偶有的短暂的“无情绪”和特殊人士的入静和入定状态都属于超弱情绪状态。马斯洛描述的“高峰体验”也大多属此。超弱情绪的产生是一种刺激——中介——负反应循环过程,是一种具有清晰的内省体验和多重的生理变化测量依据的心理现象。从情绪活动的分类方面看,超弱情绪可定义为:高度放松而低度激活的情绪状态。它与心理学中常讲的心境、激情和应激不同,是一种与平衡适意和弱化的认知模式相匹配的松静的情绪状态。高度放松和低度激活是超弱情绪的生理基础。从高度放松而导致生理激活的低度水平,这就构成了超弱情绪的“松”的物质基础。而“一致、平衡、适意、弱化”的认知状态则是超弱情绪的认知成份和心理内容。平衡,即认知活动自身内容无冲突性,既无对立的需求冲突,又无强烈的需求水平,也没有过强刺激给予的内心激荡;适意,指认知评价对自身的生理放松状态有适意的感觉,生理状态得到认知的肯定,使心身关系和谐一致;弱化,指上述的平衡和适意使心理认知的活动强度降低,能量消耗水平减弱,认知过程弱化到近乎静止的程度。这种与生理放松和激活水平降低相互一致就包含了平衡、适意、弱化及生理过程的和谐这样诸多方面的内容。

联合国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证实,现存40种以上的心身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头痛等,都与超强情绪——应激有关。此外还有多种神经症如恐怖症、焦虑症本身就属于情绪性障碍。另外,医学界和心理学界一直从对症治疗和解决应激状态入手来对付这些疾病,以达到解除紧张状态为目标。研究超弱情绪,则以达到超弱情绪状态为目标。超弱情绪的获得,不仅很自然地引起应激状态的解除,并可扫除其他情绪障碍。从这个角度上看,它与应激的研究有不谋而合之处。但是,它在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上,明显地高于对应激的研究。它在解除紧张状态上比应激研究更进一步,是彻底地解除。这不仅能帮助人医治心身疾病,又可使人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它使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放松灵活,对开发人的潜能也有帮助。因此,研究超弱情绪比应激的研究更深刻,更有意义。

一、超弱情绪的分级和描述

超弱情绪没有普通的情绪体验,却有自己独特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时而或偶然体会到的平静或极静状态,称为平静,它往往在人没有思想负担、环境宁静时产生。其特点是杂念暂消,心平气和,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意识活动轻轻淡淡,似有似无。它是自发产生的,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往往在闲适时或从容不迫地轻松活动时出现,是不随意性的。

第二个层次是具有特殊禀赋或通过特别修练(如气功)等的人能达到的层次,称为入静。其表现为意念单一,思绪弱化,心宁神静,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弱,生理激活水平更低,松静的体验更深沉,持续时间更长。它与第一层次最大的区别在于这种状态能有意识地通过调液、调息手段人为地出现。

第三个层次是最高层次,称为入定。其体验是高度入静,静若空寂,或觉飘若轻烟,寂如无物,甚或顿然失觉,其生理激活水平降低到维持生命的最低点。在该层次,不仅体验内容空静虚无,甚至体验本身也变得轻,松、静。这属于高级功夫境界,如宗教坐禅中的入定状态。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二层次是最为典型的超弱情绪。它既包含了第一层次的特点,又体现了第三层次的趋向,所以我们的研究即以此为主要对象。

超弱情绪除去上述观察和内省的描述之外,还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指标,如脑电、血流等,这些都涉及到超弱情绪发生过程的循环模式问题,下面我们将讨论这一问题。

二、产生超弱情绪的循环模式

产生超弱情绪的循环模式图示如下:

图1 超弱情绪循环模式

该模式是包括刺激——中介——负反应三个环节的循环过程。每个环节内部又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微循环结构。其循环过程可陈述如下:

(一)刺激

这里的刺激与传统的刺激概念有所不同。传统的刺激概念指单纯的外界刺激,这里的刺激指的是包含了内外两种刺激的集合。

公式:Σ刺激=心理内刺激+生理内刺激+物理外刺激+社会外刺激(Σ:集合)其中,Σ刺激即刺激集合。它以整体性的形式对机体情绪起作用。

物理外刺激:超弱情绪的物理外刺激要求有低强度和稳定性特点,如听觉上要求安静无声或弱声,视觉方面不可太亮或太暗等,且有恒常性,无变化性。这种物理上的适宜刺激是获得超弱情绪的一个基本条件。

社会外刺激:它是指对个体有一定意义的社会性信号刺激。凡是对个体有一定意义,不管是正的还是负的均可使个体神经兴奋。超弱情绪的发生,要求无强烈的社会外刺激,即在一定时期内无重大的个人社会变故和危险。

物理外刺激和社会外刺激都属于外界刺激。它们是能否进入超弱情绪状态的外在的条件和前提。超弱情绪的形成要求二者动量保持在趋近0的状态下,以便从外界刺激的趋0导致内反应的趋0状态的出现。

生理内刺激:这是指个体的内部生理活动的刺激。在产生超弱情绪时,它应进入平衡状态,即应不饥不渴,无特殊生理问题。如无呼吸障碍、皮肤搔痒等。

心理内刺激:人的心理活动除了脑障碍或休克等特殊状态外,总是在各种不同的水平上活动着。超弱情绪所要求的心理内刺激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即思维内容、意向冲突、需求强度均在个体能够给以意识调节的范围之中。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刺激集合,构成使机体产生超弱情绪的刺激与背景。在该集合之内,内外刺激这两个方面组成互相影响和转化的矛盾关系。在产生超弱情绪的前序和开始阶段,外部刺激是刺激主体,内部情况是刺激背景,但随着超弱情绪的产生,刺激和背景的关系发生对转。即因外部刺激的微弱适中和无变化性,使其成为背景,不再引起个体的注意。它在刺激集合中可以约略趋于0,而内部心理刺激则时起时伏,从未停息。这正如意识流概念所揭示的那样,它是一种动态交流,并成为刺激的主体。在超弱情绪的过程中,这种内部心理刺激居主导地位,使刺激集合呈现出下述情况:

Σ刺激集合=心理内刺激+生理内刺激

由上式可知,当刺激集合主要转化为心理与生理刺激之后,二者又分别与它们所指向的中介手段和反馈结果构成复杂的多重关系,这就是刺激集合环节之内的微观循环结构(参见前图黑色三角)。目前对此类刺激的量化还是很困难的,但给定一个大体性的概括是不难理解的:这个过程可看成是身心互相影响或相互作用,其中其一因素的出现都会在身心二者的关系中回旋放大、缩小或发生变异。

(二)中介手段

超弱情绪形成的中介手段有两种,一是心理中介手段,一是生理中介手段。心理中介手段是将意念放在情绪的认知平衡上。通过直接的认知平稳→需求动机弱化→紧张状态消除→进入松静状态的途径,达至超弱情绪状态;生理中介手段是直接将意念放在身体放松上,通常采取有意识调节唾液,调节呼吸,使身体放松的方式直接形成超弱情绪的生理状态。

心理中介手段的直接目标是心灵的宁静,它要靠内心的平衡,而平衡则主要依靠对需要和动机的弱化。弱化方法有0和0.1两种手段。

0手段中,0就是无,就是空。这在佛经和道典中讲得很多、很细。所谓财、色、名、欲等欲望皆观之为空,即四大皆空。从此而使欲求消尽、物我两忘、尽归虚静。这样就可以进入超弱情绪状态。很明显,0手段就是0世界观,以0世界观观世处事,内外刺激皆可如物质进入宇宙黑洞一样尽被消熔。0手段应是超弱情绪获得的最高层次的手段。但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可以使用0手段,在人生的社会意义方面又不能接受0的世界观。况且,这种接受也不是几句简单说教所能奏效的,它需要刻苦修炼。

0.1手段意指从强烈的内外刺激中,寻求一种单纯微弱的“有”来消除纷杂无限的“有”。这是一种使刺激以10倍的缩小率弱化的方法,即用将90%的思虑杂念从头脑中排除的意念来解决复杂的心理矛盾。如,我们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这一意念,来消除自己内心的某种恐惧或焦虑。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意念破除患得患失的思虑,使自己内心平静,果断从容,坦坦荡荡进入超弱情绪状态。

0.1手段还有各种变式,即0.1=x或y,意思是0.1之有并不固着在某一单纯的信念上,而是具有通融性和灵活性。它可以就事论事地降低突出的心理需求,从而消除心理失衡。例如,我们不如意时往往觉得“事情不该是这样”,所以不平衡,不如意。此时若能退一步想“事情就可以是这样”,便退出了应该不应该的框子,走出了误区而平静下来。这种“退一步”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容,即或x或y或其他。这些都可视为0.1手段的变式。

生理中介手段的直接目标是造成身体放松,渐而导入超弱情绪状态。根据情绪是生理激活状况与认知评估模式相匹配的情绪理论,①具有一定强度水平的情绪发生是与某些认知评估获得的生理激活状况的相应匹配的结果,那么,如果我们能在产生某种认知评估的紧张状况时,阻断或减弱与其相匹配的生理紧张,则必然会阻断或减弱相应的情绪紧张,逐渐进入超弱情绪状态。可见,使身体放松的生理调控手段是达到超弱情绪的重要物质手段。这种手段大体有三类:

第一,通过呼吸调控放松。通过呼吸的调控达到生理放松,渐而导致超弱情绪。其机理如下:延髓是生命节律的低级中枢,是呼吸功能和心脏节律等的控制中枢,在这个中枢中,各种功能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同时延髓整体又与其他神经中枢存在制约和影响的关系。这样,通过呼吸节奏的控制,使之松缓平稳,影响延髓所控制的其他生命节奏,使之同步平缓。接着又通过延髓与其他中枢的关系造成整体生命节奏的松缓,达到全身的放松。这是呼吸放松的中枢神经线路。还有一条线路是通过呼吸器官导致放松的线路,即通过对呼吸的速度、方式和呼吸器官的活动状况的控制,进行心身的同步放松。这两条路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控制呼吸为枢纽的生理放松过程。因为呼吸调控需要意识的专注参与,而意识本身有一定的广度范围和容量。当其专注于呼吸时,心理杂念就易于逐渐排除。通过呼吸调控导致放松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各种深浅呼吸、龟息、胎息类等。

第二,通过生物反馈技术获得放松。

第三,通过自我暗示进行放松等。

(三)反应结果

每一次刺激集合与中介手段的相互作用,都产生一次身心变化,使个体情绪在循环中趋近或维持超弱情绪状态,这种变化就是反应结果。这种变化的内容及方向是生理和心理活动强度减弱,节奏减缓。就其本质而言,可以说这种变化是对刺激的负反应。因为它不是由一个刺激激起机体的兴奋,而是相反,是引起机体兴奋状态的消除。

从产生超弱情绪的整个模式来看,原先的刺激集合是一种有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的心理冲突或欲求状态。在中介手段的作用下,原有紧张状态逐渐被消除或减弱。伴随已有状态的消减和身体相应的紧张度的降低,个体就体验到身心的一次放松和宁静。在生理指标上,我们将看到脑电、心电、血压、肤电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它们是人们趋于超弱情绪的生理表现。

超弱情绪本身及其形成不是一次循环的结果,而是多次或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起初作为刺激主体的心理欲求和冲突,代表原心理活动状态的最高活动强度,它的消除(在无外来更新的刺激的情况下),使整个心理活动强度水平下降了一个台阶。但心理矛盾决非一个,最高的消除了,次级的上升或相对上升了。这种新的较低紧张度的心理状态在新的背景上又显得突出了,成了新的刺激主体。于是,新的刺激——中介——反应循环又在进行。

三、超弱情绪的生理指标

那么,在已形成的超弱情绪状态中,反应结果究竟有哪些生理指标呢?下面引证一些具体的实险研究予以描述。

(一)脑电活动状态

超弱情绪的脑电生理指标是α波的出现及其强度。α波只在安静状态下出现,它的强度是大脑大量细胞工作的有序化程度的标志。美国哈佛大学的华莱士(R·K·wallace)和本生(H·Benson)在1971年对一些经过了松静方法训练的人的脑电波进行了测试研究。在被试进入了松静的超弱情绪状态后,华莱士等在他们脑的7个主要区域进行了测试,并将信号记录在磁带上用电子计算机来分析它们的波型。他们发现被试出现α波,在前额区和中心区α波强度增加,并且频率减慢到8~9赫,时间约40分钟。这是在普通情绪状态下不能出现的情况。

(二)超弱情绪的人体新陈代谢状态

乳酸盐是厌氧新陈代谢的产物,血乳酸盐的浓度是紧张水平的指标。美国华莱士的测试是在超弱情绪状态之前、之中和之后的三段时间内,每10分钟取血样一次进行检验的。测试结果如图2。

图2 超弱情绪对乳酸盐浓度的影响

图2中纵坐标为血乳酸盐浓度,单位为毫克/100立方厘米/小时。从图中可明显看到,被试动脉血中的乳酸盐浓度从10.2毫克/100厘米[3]/小时急剧下降到7.1毫克。在超弱情绪状态停止后还有下降,然后上升但仍大大低于状态前的水平。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皮兹(F·N·pitts·Jr)的测试发现处于紧张状态下的神经症病人血乳酸盐浓度大量增加,并且试验表明对正常人注入乳酸盐亦可产生神经症的焦虑症状。焦虑紧张与放松入静是两种对立的心理状态,血乳酸盐大量下降是超弱情绪的标志和结果,对人有极其有益的心理效应。

(三)超弱情绪状态下血液循环的特点

在超弱情绪状态下人的血液循环也在发生变化。华莱士1970年用心电图机测量了11个被试在入静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心率变化,结果表明在入静状态中被试心率下降,平均约减少5次/分,这与基础代谢降低是一致的。

华莱士还用染色剂稀释法观测了5个被试在入静前后、中间心输出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入静过程中心输出量降低平均约为23.7%。此外,超弱情绪还有许多皮肤电阻、耗氧量及微循环等方面的明显变化指标,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四、超弱情绪循环模式与S-O-R的关系

超弱情绪虽是松与静,但其过程仍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是一种整体宏观循环与局部微观循环的结合。该模式与心理学中公认的S-O-R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循环速率低于普通情绪状态,中介变量或手段性质不同,而产生的反应是负反应而已。

从整体宏观循环状况来看,超弱情绪的整体宏观循环是从外部刺激的安静和弱化入手的。当外部刺激由于恒定性对主体来说趋近到0的程度时,内部刺激就突出成为刺激主体了。这种刺激先落在超弱情绪的中介手段上,经过中介手段的弱化处理,就产生了机体松弛和宁静的负反应。如果中介手段是强化处理,则机体将产生正向反应:准备通过行为来应对刺激以满足心理欲求,从而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这样就会加强动机,使机体紧张。而机体的负反应又成为新刺激的背景。在这个较低一层的能量使用和紧张程度的背景中,次级需要、次级心理冲突就成为相对强度最高的新的刺激了。这种新刺激又导致新一轮的循环,周而复始,渐缓渐弱。这就是超弱情绪的整体宏观循环状况。在这种循环中,特别忌讳外界强刺激的突然插入,那会使整个进程被打乱,超弱情绪难于发生。

从局部微观循环的过程状况看,超弱情绪在每个环节上都有自己的内部循环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超出该环节阶段的限制范围,属于相对静止的量变而非质变过程。这种在环节范围内的变化就是微观循环。微观循环的主体是心理和生理活动的相互作用。微观循环的变化特点是心理和生理的对立统一,互相影响和转化。比如,在刺激集合这个环节之中,每种心理欲求活动都伴随相应的生理变化,高强度的心理需求就必然伴随高度紧张的生理激活。同时,每种生理上的变化又都引起心理上相应的活动和紧张度变化。为消除强烈的生理不适和某种与情绪有关的生理变化,必然寻求相匹配的认知理由,引起情绪上相应的负性变化。这正如沙赫特的肾上腺素注射引起被试情绪性增强所揭示的道理一样。生理激活与情绪的认知模式的匹配是一种先天的内因和后天的变异性结合的结果,二者存在一种以一致性为主但也包含不同步性和可变异性的特点。超弱情绪形成的中介机制就是靠这种不同步和可变异性来发挥作用的。因而既可从生理放松着手,又可从心理求静着手,也可兼而有之地带动整个情绪进入安静。在每个环节内微观循环都是这种心身彼此影响,心理的静转化为生理的松,生理的松引起情绪的弱,从而构成一种不停息的运动过程。

整体宏观循环和局部微观循环是一种动态的结合关系。相对来说,微观循环是相对静止,宏观循环是明显运动。如果微观循环的运动超出了相对静止的范围就转化成了宏观循环,二者互相影响和转化构成超弱情绪循环的整体模式。它是心理活动发生模式(S-O-R)的特例,也是心理学界人们很少谈及的问题。笔者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养生健身的一些技术和思想,提出超弱情绪的概念,并就此求教于心理学界的专家和同仁。

收稿日期:1995-01-05

注释:

①王进礼:《情绪模式探新》,《心理学探新》1993年第3期,第30页。

标签:;  ;  ;  ;  

论超弱情感_情绪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