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分析_发展中国家论文

21世纪初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层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层次论文,初中论文,关系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6)12-0065-0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以自己的国家战略为政策依据,在继续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地处理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到21世纪初,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分层。这种分层在理论上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具体政策上表现为三个圈型层次。所谓理论上的宏观层面是指中国外交的战略策略层面,其微观层面是指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政策和做法。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从自己的全球战略出发,继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使自己在战略上有所依托;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政策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对众多不同国家的一个相同政策”[1] 的做法,而是有所侧重。这种侧重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表现为中国以其全球战略为中心,建立了与发展中国家三个圈形层次的关系。在内圈,以周边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建立了睦邻互信的团结合作关系;在中圈,与发展中的大国、资源重点国以及国家集团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平等互利伙伴关系;在外圈,根据对方不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平等互利合作关系。本文将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分层进行政治经济解析,以求从理论上认识21世纪初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分层之政治解析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分层是由中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以及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的。

在宏观层面上,发展中国家对实现21世纪中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发展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是平等合作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国家战略的奋斗目标。[2](P18—19) 为此,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国家经济。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特别是目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以及它们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附加一些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条件,使中国在与其经济合作中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而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更重要的是双方在合作中能以平等、互惠、互利相待,相互间的信任度较高。这使各方在经济合作中均处于主动地位。而且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都不满现存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致力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相互的经济合作,有利于双方在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中协调行动。总之,与发展中国家积极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各自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第二,中国实现外交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是积极支持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进;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2](P47—48) 中国外交的上述目标,与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一样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受害者,它们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面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反对强国干涉和干预本国内部事务,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因此,它们积极支持中国在上述问题上的主张,也只有在它们的支持下,上述目标才可能实现。

第三,中国在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中发挥作用,成为未来世界多极格局中的一极,发展中国家是重要依托者。从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地位来看,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迅速发展的大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制约;作为迅速发展的大国,中国不仅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且面临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遏制。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但与发展中国家有着许多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它们能够在国际事务中理解和支持中国。因此,中国只有依托发展中国家,才能在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在未来成为世界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在微观层面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谋求周边环境的和平与安宁对实现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稳定的周边环境;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也需要稳定的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首先要维护和促进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首先要推动本区域的多样化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繁荣;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首先应在周边建立公正合理的区域性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从地缘政治经济视角来看,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邻国的国家。中国的陆上15个邻国除了俄罗斯,海上6个邻国除了日本外,其余都是发展中国家。冷战结束时,中国的周边环境错综复杂,在东南西北四面都存在对中国和平稳定的威胁,而这些问题大都涉及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就明确指出:“继续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3] 199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进一步指出“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争取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4] 可见此时中国政府已经把周边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基于此,可以认为,中国对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也是其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重点。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为自己营造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周边环境。但是,综观中国周边形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政治、军事、领土等传统安全方面,中国的周边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在东面,中国与日本有钓鱼岛归属之争;有朝核危机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有美国《与台湾关系法》和对台出售高精尖武器对中国统一大业的妨碍;有“美日防卫合作指针”联手干涉中国内政的危险。在东南面,有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对中国南沙群岛主权问题的争端。在南面,中国与印度边界东段的“麦克马洪线”和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争议较大。从西北到东北面,虽然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四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的安全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1年“9·11”事件使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成为全球的最大公害,而国际恐怖主义的大本营则设在中国的近邻阿富汗。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所支持的“东突”势力也在中国的西部以及中国的西北邻国——中亚五国作祟。某些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利用中国周边国家的支持,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对中国的西部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3年爆发的SARS危机、2004年禽流感危机等都始于中国的周边,使中国对非传统安全不能掉以轻心。此外,艾滋病问题、毒品问题、能源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正在全球扩散,对中国以及中国的周边邻国的安全都构成严重的威胁。

面对上述如此错综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中国周边安全问题,中国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否则,一旦突发又处理不当,不仅将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和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而且将影响中国国内的政治稳定和正常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如果某些国际反华势力乘乱插手,将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它们的国家利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与它们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应对那些直接影响相互关系的焦点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正确方式处理和解决它们,从而达到维护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的目的。中国的周边地区集中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和敏感问题,因此,处理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点。而且,处理好与周边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仅会对周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也会对非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

对此,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进行了总结。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我们将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2](P48) 这说明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的分层已在党的文件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二、分层之经济解析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分层表明中国外交既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性,也考虑到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分化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发展中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利益诉求的变化,同时还考虑了中国国力的现状和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与其经济合作的重点的不同。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到21世纪初,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已经出现了五个不同的层次: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东石油输出国、中等收入且在加速发展的中小国家、低收入但在加快发展的大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尽管发展经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但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则意味着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与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的重点不一样。如中国与中亚、中东石油输出国的合作重点在石油方面,与东盟国家、拉美国家的合作主要在其他物品的贸易方面,而与非洲一些国家的合作重点则在农业方面。

第二,发展中国家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决定了中国与其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各异。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区域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一体化组织(其中有许多次区域组织)、拉美一体化组织(其中有许多次区域组织)等区域集团一体化发展程度明显不一,中国与各个区域集团合作的方式与内容也必须因双方不同的需要而不同。如中国与东盟的合作采取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式,而与非洲联盟则采取“中国—非洲合作论坛”的方式。

第三,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加强,必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方式,妥善解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加剧。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间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强。尽管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但竞争毕竟意味着不同的国家利益。特别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同一层次、生产类似产品且经济互补性较差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它们与中国的竞争将逐渐激烈。这也是最近几年某些发展中国家起诉中国“倾销”的案例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从发展中国家总体来看,其对华反倾销案件,2002年占全部对华反倾销案的55.8%,2003年为52.5%,2004年下降到36.7%。但从国别来看,2004年,土耳其成为对华反倾销立案件数最多的国家,立案达11起;欧盟第二,9起;美国和印度第三,均为6起。[5] 因此中国必须对不同的案例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不同的矛盾进行不同的解决,从而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以求得共同发展。

第四,根据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长处加强合作,有利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世界经济中,中国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都属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仍然是中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已形成不同的发展类型,既有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又有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还有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从总体上讲,中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互补性。因而,在进行经济合作方面,“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6](P99) 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原油进口量逐年增长,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了1亿吨大关,“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从1995年的7.6%升至2004年的40%”。[7] 因此,中国根据海湾国家富有原油的特点,加强了与海湾国家的能源合作。

因此,多年来中国对众多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同政策”的做法必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本身的发展层次的变化和各个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出现了分层。这种分层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原则的坚定性和外交实践的务实性。

三、分层之成效解析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分层在中国外交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分层带来的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深化和全面发展。表现在:其一,与那些有着传统友谊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更加巩固。其二,与那些由于冷战和其他原因而关系不正常的发展中国家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如与印度尼西亚恢复了中断23年的外交关系,与印度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与越南、蒙古的关系走向了正常化。其三,与一些新独立的国家以及未建交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是关系中国主权和利益的重大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借人权问题遏制中国、打击中国。十几年来,它们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不断提出反华人权提案。在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有力支持下,中国11次挫败了它们的图谋,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200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60届会议对中国人权提案的表决中,支持中国的28个国家除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全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10国,非洲15国,拉美1国)。[8] 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建交的发展中国家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积极配合中国多次挫败台湾当局所谓“重返”联合国和“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图谋。对中国全国人大制定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它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相互支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中国提出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改革联合国的主张,不仅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愿望,而且得到了它们的有力支持。

第三,妥善解决了边界问题,增进了政治(军事)互信,遏制了“中国威胁论”的泛滥,构建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是从妥善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开始构建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的。到目前为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等12个陆上邻国妥善地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印边境问题是非常棘手的边境问题,为了维护两国边境的和平与安宁,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3年9月)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1996年11月)。这两个协定也为未来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奠定了基础。南沙群岛岛礁主权问题是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关系的一个焦点问题。① 为增强双方的互信关系,全面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2002年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3年10月,中国作为东盟区外大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两个文件的签署为双方建立政治互信,也为中国与东盟妥善解决南海问题,避免南海问题复杂化,维护中国的领土安全打下了基础。同时,它表明了中国对东盟的重视,也是中国“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为双方深化经济合作消除了不信任因素。

中国还通过塑造自身负责任大国的外交形象赢得了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信任,消弭“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缓和了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进一步冲击。中国政府还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计划,通过该计划向受灾国提供了援助。2004年底2005年初,中国政府在东南亚、南亚国家遭受海啸破坏后,及时向受灾国提供了共计2163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和现款的援助。[9](P31) 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危机中的表现得到了东南亚、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称赞,同时也逐渐消弭了“中国威胁论”在周边国家的影响。

第四,构建了多层次的多边机制和全方位的合作平台。21世纪初,中国在保持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友好关系的同时,以自己的全球战略为中心,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构建了多层次的多边机制和全方位的合作平台。在周边次区域,所构建的三个主要合作机制是:东北面的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机制;东南面的一年一度的在东盟“10+3”框架下的东盟—中国“10+1”合作机制;西南和西北面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前身为“上海五国机制”)。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吸收了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为观察员国,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邻国。上述三个机制几乎包括了中国的所有的周边邻国。同时,中国还在本区域内积极推动南北合作,如参加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欧会议和东盟(ASEAN)“10+3”合作。在西亚北非地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建立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04年9月召开了首届部长级会议),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设有政治和经济磋商机制(1996年9月建立,现已举行3轮磋商)。在非洲,设有中国—非洲合作论坛(2000年10月在中国首都北京建立,目前已召开了两次论坛会议)。在拉美,中国与拉美最有影响力的地区政治协调和磋商机构——里约集团的外长级对话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对话机制;与南方共同市场在1997年10月举行了首次对话后,形成了定期对话与磋商机制;1999年与安第斯共同体就建立磋商机制达成了共识,2000年以后建立了定期政治磋商与合作机制。此外,中国作为观察员,参与了美洲国家组织、美洲开发银行、拉美议会、拉美一体化协会,拉美经委会、亚马逊地区会议等拉美的区域和次区域组织的活动,增进了中国与拉美发展中国家的互信,扩大了共识。

第五,促进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21世纪初,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下表是2002年至2005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2002—2003年,亚洲、中东、非洲和拉美的经济增长率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整理,上述地区的2005年数据是预测数(参见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2004年亚洲、中东、非洲和拉美的经济增长率参见杨福昌:“发展中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西亚非洲》,2005年第4期,第18页)。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根据2003—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网站http://www.states.gov.cn/tjgb/ndtjgb/)。

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中国与亚非拉各地区的贸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中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额达到了6650亿美元,同比增长34.2%。其中与韩国、东盟、印度的贸易额分别达到900亿、1058亿和136亿,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2.5%、35.3%和79.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为双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在“中非合作论坛”首届会议之后,中非贸易额逐年增长,2000年到2002年的贸易额分别为106亿、108亿和123.89亿美元。2004年又增长至2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62.78%,其中中方出口额为90.39亿美元,增长29.96%;进口额为127.77亿美元,增长98.4%。[9](P35) 中国与拉美的贸易额2001—2004年分别达到1493890万、1782604万、2680644万、4002703万美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8.6%、19.3%、50.4%、49.3%。[10] 目前,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三大贸易伙伴。[9](P41)

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以多种形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向3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的关税待遇,减免了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地区41个国家200笔对华到期债务,向16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过援助,承担各类项目达2000多个,还提供大量的物资和一定的现汇援助。中国还向65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派遣过医疗队,累计派出人数超过18000人,诊治患者达2.4亿人次。2005年中国在亚、非、拉地区的直接投资分别是24.53亿、2.8亿和6.59亿美元。[9](P47)

总之,21世纪初,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分层极大地促进了双方关系的发展。这种分层不仅表明中国外交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地处理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表明中国外交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发展和完善,将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 南海(包括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南沙群岛被探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之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周边国家开始侵占和蚕食该地区,逐步形成了6国(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7方(加上我国台湾)割据的局面。

标签:;  ;  ;  ;  ;  ;  

21世纪初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分析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