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其要素的系统论分析_系统论论文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地理教材分析模型构建及其要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论文,视角论文,要素论文,模型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地理教师备课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地理教材分析是指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详细了解地理教材的知识背景、内容、结构和教育功能,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需要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选择教学方法、编写教学设计、制订教学计划。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在实际上,仍有多数地理教师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使得他们对教材的分析多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伴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此,本文以系统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地理教材文本实际,拟探究出地理教材分析模型,希望能为地理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

      一、系统论概述及其主要观点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贝塔郎菲提出的。他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整体,一般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级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等特点。[2]系统论是以抽象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数学手段和计算工具,确定适用于所有客体系统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便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3]地理教材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教材,是因为它拥有其他学科教材所不具备的功能和特征,而这些功能和特征则是由组成教材系统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依据这一方法论,为了把握住教材的整体特征,发挥教材的系统功能,地理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必须从组成教材系统的各个要素人手。

      (二)结构和功能对立统一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4]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系统总是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外部功能。另一方面,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对独立性。系统结构埋藏于内、功能表现于外,它们是系统的两种有区别的规定性。

      (三)系统的层次性

      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一方面,低级系统是高级系统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低级系统的要素又是由更低一层次的系统所组成,亦即高级系统的要素由低级系统相构成。从宏观层次看,地理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共同组成了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从中观层次来看,中学地理教材是由初中地理教材和高中地理教材组成。从微观层次看,地理教材以章、节、目为结构组织内容,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表述教材。

      (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指系统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整体功能并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加和。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郎菲曾指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即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还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5]“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成立的前提条件是: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因此,为了发挥地理教材的系统性或整体性价值,教师在分析组成教材的各要素之后,还应该对要素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对教材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应有价值,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二、地理教材分析模型的构建

      教材是指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教材与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共同构成了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达到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教育系统的功能。从小范围来说,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整体,如“地理教材是由课文、图表、活动等因素组成”,所以将系统论引入地理教材分析中,可以提高地理教材分析的科学性。依据系统论的观点,结合中学地理教材的特点,本文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教材分析模型:

      

      三、地理教材分析模型阐述及应用

      (一)系统:教材功能

      地理教材的功能是指其在学校地理教育中起到的价值和作用。总的来看,地理教材具有如下功能:第一,传递知识的功能,即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掌握地理过程或规律,理解地理原理。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即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必需的地理素养,包括地理智能、地理技能和地理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即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总之,对教材功能的分析和挖掘有利于地理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分析地理教材的功能需要从整体入手,通过通读教材和对照课程标准,理解地理教材潜在的教育功能。例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的开篇之节,它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从传递知识的角度看,本节内容包括的地理过程、地理原理有“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本节内容通过配置大量的示意图,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在热力环流知识中,通过设置实验活动,让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地理操作技能。

      (二)部分:要素分析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组合形式联结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系统的结构特征。因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就必须从组成地理教材的各个要素人手。按照地理教材的结构特征,可以认为地理教材系统由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表述要素共同构成。

      1.知识要素

      知识要素是地理教材系统中最重要、最基础和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是教师教学的范例。依据地理教材的功能,教师在进行知识要素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足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校接受的地理知识以间接经验为主,这些间接经验是历经时间的筛选,凝聚了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的精髓。地理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内容全面、逻辑严谨的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知识体系。所以地理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应基于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之上。

      第二,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教材作为一种文本课程,是学校课程资源主要组成部分,它除了承担传播知识与文化的基本职责外,还应反映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教材在选择知识内容时需要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也就决定了教材具有社会教化和思想道德塑造的功能。具体来说,人文学科在社会教化、品德熏陶方面更具优势,自然学科更多强调的是科学品德、科学精神的培养。地理学科具有综合人文和自然的双重特性,所以地理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考虑教材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功能。

      第三,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的,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原理等。从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顺序出发,首先,地理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该注意如何在学科逻辑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使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其次,不同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有不同的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时,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相应补充和拓展。

      2.能力要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地理能力的表述为:“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6]笔者根据《课标》对地理能力的要求,将地理教材包含的能力要素划分为:地理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读图与析图能力。

      第一,地理学科存在较多的抽象概念,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要想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则必须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示意图来增强自己的感性认知。人教版教材主要以两种方式实现学生地理观察能力的训练:(1)地理实验或地理观测活动。人教版教材在较为抽象的原理部分,设置了相应的地理实验。如通过设置一个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玻璃箱中烟的流动,以帮助他们较好地理解“热力环流原理”。(2)配备图像系统。人教版教材的课文系统和作业系统中都配有丰富的插图,且在编排上与课文系统及作业系统实现了有机结合。

      第二,科学探究能力指运用科学方法去发现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和规律的能力。[7]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环节的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地理探究能力。人教版地理教材中设置了很多“问题研究”栏目,这些栏目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学习主题,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这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人教版地理教材通过设置“阅读”和“案例”栏目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些知识与课文相关内容联系密切,具有补充和说明的作用;“活动”栏目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的,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第四,读图与析图能力是极具地理学科特色的学习能力,也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能力。人教版地理教材设置的“读图思考”栏目便体现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用意。地理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这些图像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发挥图表的思维训练价值,教材在重要的图表旁都设置了思考性问题,以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观察、分析和运用。

      3.表述要素

      按教材的表述方式,教材可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叙述性课文是由文字和图像组成,目的在于描述地理事物、表达地理概念、解释地理原理、阐述地理过程。[8]根据系统的层次性观点,文字和图像是组成叙述性课文系统的两个要素,它们各具特性,而又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叙述性课文的整体功能。人教版地理教材的活动性课文由“活动”“案例”“阅读”“读图思考”“问题探究”等栏目组成。分析地理教材的活动性课文,教师可从活动性课文与教学目标关系、与叙述性课文关系、与教学过程关系三方面着手。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为例,对本节教材的表述因素进行如下分析。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中的叙述性课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说明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风形成的原因等地理过程和原理。本节教材共设置了四个“活动”栏目,通过分析每个活动在文中的位置,可以看出,各个活动所起到的功能不同。“活动1”是教师在教学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的知识点之后,以“活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第三个过程(大气暖大地),可以看出,“活动1”是辅助叙述性课文讲解地理过程。“活动2”位于叙述性课文之前,旨在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活动3”和“活动4”皆位于叙述性课文之后,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应用已学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解决问题的情况。

      (三)整体:优化教学策略

      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的发挥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课程标准、学生学情、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所以,教材分析需要从整体视角出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对地理教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精简、补充和重组,为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第一,可行性分析:(1)是否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学生有无一定的认知基础,是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吻合;(2)教学环境能否提供适合的条件以利于教材的有效实施。

      第二,有效性分析:(1)与地理《课标》是否契合;(2)是否符合学校教育目的。

标签:;  ;  ;  ;  ;  ;  ;  

地理教材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其要素的系统论分析_系统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