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CrMnTi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付海峰,李俏,徐跃明[1](2020)在《重载齿轮热处理及应用》文中提出重载齿轮是指传递功率大、承载大、低速、受冲击载荷大的齿轮,技术要求其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较高的接触疲劳强度和弯曲疲劳强度等,同时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和承载能力,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强化热处理,以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及使用寿命。重载齿轮常用的强化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淬火、渗氮以及感应淬火等。本文综述了重载齿轮上述3种热处理技术的应用情况及进展,并提出重载齿轮真空低压渗碳的应用前景。
韩永珍,李俏,徐跃明,胡小丽,李枝梅[2](2018)在《真空低压渗碳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真空低压渗碳工艺和设备两个方面入手,对真空低压渗碳技术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的推广前景进行了展望。
吴旋,颜志斌,刘静,李坤茂,陆万吉[3](2018)在《碳氮共渗对20CrMnTi钢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中温和高温感应碳氮复合渗对20Cr Mn Ti钢组织与耐磨性的影响。采用SEM、EDS、金相显微镜、自动显微硬度仪和端面磨损试验机等对组织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中温碳氮复合渗处理使表面组织疏松;高温碳氮复合渗处理表面组织更为致密;在高温下进行碳氮复合得到的渗层是中温下的两倍多,且表面平均硬度均比中温复合渗高;通过真空感应碳氮共渗能有效提高工件的耐磨性能,其中气体压力对耐磨性能的影响不大,磨损机制由黏着磨损转变到磨粒磨损。
单东栋,赵作福,李鑫,齐锦刚,王建中[4](2017)在《20CrMnTi钢渗碳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20CrMnTi钢的渗碳表面化学热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0CrMnTi钢被广泛地应用于制造抗压耐磨的齿轮轴、齿圈、齿轮等重载的机械零件。优良的表面热处理工艺是保证其高耐磨性、高强度的前提。渗碳是应用最早也最广泛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其具有适用性强、经济效益高便于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结合实际需要推广应用等优点。
朱繁康,张伟文[5](2014)在《热处理技术对小模数齿轮用材料20CrMnTi钢滑动磨损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SRVⅣ微动磨损试验机上对比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技术对20CrMnTi钢滑动磨损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耐磨性最好热处理技术是碳氮共渗+深冷处理+低温回火处理技术,其表面硬度最高,硬度值为842 HV0.2,试样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颗粒碳化物+极少量残留奥氏体,并采用该工艺解决了某减速机厂小模数齿轮过早磨损失效的问题。
亓海全[6](2010)在《20CrMnTi钢成分优化对组织及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产量、轻量化及高性能化的发展,作为重要的车用渗碳齿轮钢,20CrMnTi钢亟需提高性能才能符合车辆的快速发展要求。20CrMnTi钢具有晶粒细、渗碳淬火性能良好、工艺性能成熟可靠且成本低廉等优点,所以自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至今,在我国齿轮用钢量中始终占据着很大的份额,目前.生产量大致占渗碳齿轮钢的70%。齿轮在使用过程中,担负着传递动力的任务,在冲击、交变应力等作用下以齿根断裂和齿面接触疲劳为主要失效形式,因此齿轮钢应有良好的强韧性、耐磨性以承受冲击、弯曲和接触应力;此外,还要求变形小、精度高,噪声低,对齿轮生产企业而言还要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成本尽量低等特点。衡量齿轮钢质量的主要为末端淬透性带宽、钢材纯净度和晶粒度及热加工性和切削性能等。20CrMnTi钢中适当的碳含量(D.17%-0.23%)有利于齿轮渗碳后具有良好的心部强度和韧度,铬和锰可明显提高钢的淬透性,而钛形成的高温下非常稳定的TiN或Ti(C,N)颗粒可明显阻止渗碳时晶粒的粗化。另一方面,由于体系采用Ti合金化,常导致液析TiN产生,使得齿轮在使用过程中,TiN和基体的交界处易萌生疲劳裂纹,引起齿轮过早失效。据此,本文通过对20CrMnTi钢进行成分优化(调整钢中的Ti和/或N含量),在保证有足够体积分数的Ti(C,N)颗粒明显阻止晶粒粗化的前提下消除或抑制液析TiN,从而明显地提高了20CrMnTi的接触疲劳性能,同时,研究了成分优化对晶粒度、氮化钛、以及渗碳、淬火等工艺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液态铁中TiN的溶度积公式是控制铁液凝固及枝晶凝固温度下不发生TiN液析的理论依据。按照钢的成分,计算得到钢的熔点约在1512℃(1785K),实际凝固温度约在1-500℃(1773K),枝晶间最后凝固区域的凝固温度可能低至1400℃(1673K)。结合TiN在钢液中的溶度积公式可知,当凝固开始钢水温度为1500℃时,对电炉生产(典型N含量约为0.008%),溶度积约为0.0003509,则Ti含量应低于0.043%,而对转炉生产(典型N含量约为0.004%),Ti含量应低于0.086%:当钢液最后凝固温度为1400℃时,对电炉钢(N含量约为0.008%),其钛含量超过0.012%时就有可能析出液析TiN,而对转炉钢(N含量约为0.004%)萁钛含量超过0.024%时将可能有液析TiN析出。为此,冶炼了钛氮乘积不同的四炉试验钢(钛氮乘积分别为1号:0.0001066、2号:0.0001352、3号:0.0004320、4号:0.0008280),为研究试验钢中对疲劳寿命影响严重的氮化钛夹杂尺寸和分布特点,随机选取了一炉莱钢工业生产20CrMnTi钢(钛氮乘积为0.0004128)进行比较;为研究试验钢的接触疲劳寿命,随机选取了莱钢转炉和电炉生产的两炉钢(溶度积分别为0.0003500和0.0004640)以作比较。对氮化钛尺寸、分布及均匀性试验测定结果表明成分优化后碳氮化钛的尺寸均匀性和平均尺寸得到改善,分布更加均匀;随钢中钛氮乘积的减小,氮化钛的平均尺寸不断减小,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碳氮化钛动力学析出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钛氮乘积小于0.00016时,碳氮化钛的有效析出温度才可能等于或低于钢的凝固温度,即才可能发生固态下的晶内析出。此外,对不同钛、氮含量的Ostwald熟化速率m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930℃进行常规渗碳时,Ostwald熟化作用对颗粒尺寸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最终得到的碳氮化钛颗粒的尺寸主要取决于沉淀析出相变完成时的初始尺寸。20CrMnTi钢的细晶粒是依靠Ti的第二相钉轧作用获得的。晶粒度试验表明成分优化后钛氮乘积最小的1号试验钢发生了混晶,其余三炉试验钢晶粒度级别均达到7级以上且无混晶现象;根据Zener-Gladman公式,计算了所需晶粒度级别下第二相的尺寸与体积分数匹配。淬透性与渗碳或碳氮共渗是20CrMnTi钢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性能指标。淬透性试验表明成分优化未明显改变钢的淬透性,均符合GB/T 5216-2004要求;热处理工艺试验表明试验钢无论是渗碳还是碳氮共渗工艺,其渗层深度稳定,组织均匀细小,完全满足实际工业生产需要。接触疲劳对比试验表明,与莱钢转炉生产20CrMnTi钢相比,莱钢电炉钢疲劳寿命稍高,成分优化的2号试验钢(溶度积Ti×N=0.0004320)疲劳寿命提高了近5倍,而3号试验钢(溶度积Ti×N=0.0001352)则提高了23倍,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成分优化对疲劳寿命具备明显的有利作用。最后,通过对理论与试验分析,给出了20CrMnTi齿轮钢工业生产的优化成分范围及工艺控制建议:钢中钛氮乘积控制在0.00012-0.00032,同时对最低钛含量有一定的控制要求;若采用电炉冶炼,钢中Ti含量应控制在0.025%-0.04%的范围:,若采用转炉冶炼,则Ti含量应控制在0.035%-0.07%的范围;生产中采用铝脱氧,酸溶铝量控制在0.02%-0.05%;浇注前适当提高钢水温度;连铸过程中适当快冷。
李立,王顺兴[7](2007)在《拖拉机最终传动被动齿轮失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小四轮拖拉机最终传动被动齿轮的失效多以轮齿折断为主,通过对20CrMnTi钢渗碳、碳氮共渗和球墨铸铁等温淬火三种工艺的失效件分析,发现齿面严重刀痕是主要原因,因其在随后处理或承载过程中由应力集中而诱发了裂纹的产生和发展。另外,由于热处理工艺和材料成分中合金元素不足等问题,致使受力部位出现不良组织,也进一步降低了机件的承载能力。
张伟[8](2006)在《稀土渗碳工艺在汽车齿轮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20CrMoH和20CrMnTi两种材料的汽车齿轮在周期式可控气氛多用炉中采用稀土渗碳工艺的研究,确定了20CrMoH和20CrMnTi两种材料汽车齿轮用钢在采用稀土渗碳时的最佳稀土添加量和稀土渗碳的最佳工艺参数。试验得出:20CrMoH和20CrMnTi两种材料的汽车齿轮在880℃~920℃渗碳时加入稀土元素,使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较普通渗碳提高了1.25~1.35倍;如果上述两种材料的汽车齿轮采用稀土渗碳工艺方法要获得相同有效硬化层深,20CrMnTi钢齿轮较20CrMoH钢齿轮的表面组织中的碳化物数量要多;而在与普通渗碳相等的渗碳时间内,稀土元素的加入可以使两种材料齿轮的有效硬化层深较普通渗碳增加10-20%,稀土元素的加入使渗碳温度较普通渗碳降低了30℃~40℃,从而有效地减少了齿轮及齿轮轴类零件的变形量,减少了渗碳升降温时间,从而使整个渗碳生产周期缩短了10%~15%.另外,本文还着重分析了20CrMoH钢齿轮在900℃稀土渗碳和20CrMnTi钢齿轮在880℃稀土渗碳后,其表层中的碳化物形态发生的变化,即由于稀土元素的加入,在试样的表层中形成细小弥散的碳化物,而普通渗碳层碳化物呈块状或网状分布。
涂小龙[9](2005)在《重型汽车齿轮热处理变形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重型汽车齿轮渗碳变形的各种影响因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重型汽车齿轮的热处理变形主要受材料、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工艺与设备等的多重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问题。 本课题的重点是研究预先热处理、热处理渗碳淬火工艺与设备、采用保证淬透性钢等三方面因素对齿轮变形的影响。以杭齿公司9T一速齿轮零件为例做了不同预先热处理方式对齿轮变形影响的对比试验,以9T三四五六速齿套零件为例进行了不同热处理渗碳工艺方式对齿轮变形影响的对比试验,并将保证淬透性钢应用于杭齿公司汽车变速箱HC7S-120的三种典型零件:一二速齿套(薄壁类零件代表)、四速齿轮(传动齿轮类代表)、二轴(轴类零件代表)上,以对比控制钢材淬透性带对齿轮渗碳淬火变形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合理的选材、合理的预先热处理工艺方式以及合理控制渗碳工艺过程来达到控制重型汽车齿轮热处理变形的目的,为杭齿公司重型汽车齿轮的热处理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试验依据。
余华俐,杨宾崇[10](2000)在《20CrMnTi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 2 0CrMnTi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对比试验 ,寻求减少齿轮变形 ,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二、20CrMnTi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CrMnTi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重载齿轮热处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载齿轮渗碳淬火热处理 |
2 重载齿轮的渗氮热处理 |
3 重载齿轮感应淬火回火 |
4 结语 |
(2)真空低压渗碳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真空低压渗碳工艺研究进展及应用 |
2 真空低压渗碳设备研制进展及应用 |
3 真空低压渗碳技术在热门行业及领域的应用报道 |
4 结语与展望 |
(3)碳氮共渗对20CrMnTi钢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 实验结果分析 |
2.1 显微组织 |
2.2 显微硬度梯度 |
2.3 耐磨性能 |
3 总结 |
(5)热处理技术对小模数齿轮用材料20CrMnTi钢滑动磨损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条件 |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1 硬度分布 |
2.2 显微组织 |
2.3 热处理技术对滑动磨损量的影响 |
2.4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
3 结论 |
(6)20CrMnTi钢成分优化对组织及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齿轮用钢发展现状 |
1.2.1 齿轮用钢的分类与生产 |
1.2.2 渗碳齿轮用钢的性能特点 |
1.2.3 国内外渗碳齿轮钢现状 |
1.2.4 渗碳齿轮钢发展趋势 |
1.3 20CrMnTi钢的发展现状 |
1.4 Ti(微)合金化发展现状 |
1.4.1 钛在钢中的作用 |
1.4.2 钛的资源及价格优势 |
1.4.3 钛微合金钢理论的发展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合金设计 |
2.1.2 试验钢的制备与分析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氮化钛夹杂物测定试验 |
2.2.2 奥氏体晶粒粗化试验 |
2.2.3 淬透性和渗碳工艺试验 |
2.2.4 接触疲劳寿命试验 |
第三章 成分优化对碳氮化钛析出相影响与Ti(C,N)动力学析出、长大理论分析 |
3.1 前言 |
3.2 钢中氮化钛粒度分布试验 |
3.2.1 试验方法 |
3.2.2 氮化钛分析测试试验结果 |
3.2.3 氮化钛分析测试试验结果讨论 |
3.3 Ti(C,N)动力学析出、长大理论分析 |
3.3.1 渗碳钢中Ti(C,N)平衡析出量及化学式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
3.3.2 渗碳钢中Ti(C,N)的沉淀析出动力学 |
3.4 渗碳钢中Ti(C,N)的Ostwald熟化规律及其尺寸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分优化对晶粒度的影响与第二相阻止晶粒长大理论分析 |
4.1 前言 |
4.2 晶粒粗化试验 |
4.2.1 试验方法 |
4.2.2 奥氏体晶粒粗化试验结果 |
4.2.3 奥氏体晶粒粗化试验结果讨论 |
4.3 渗碳钢中Ti(C,N)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理论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分优化对20CrMnTi钢淬透性及热处理工艺性能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成分优化对20CrMnTi钢淬透性的影响 |
5.2.1 淬透性试验方法 |
5.2.2 淬透性试验结果 |
5.2.3 淬透性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5.3 成分优化对20CrMnTi钢热处理工艺性能的影响 |
5.3.1 试验方法 |
5.3.2 试验结果 |
5.3.3 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分优化对20CrMnTi钢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接触疲劳试验结果 |
6.3 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
6.4 接触疲劳磨损面剥落断口分析 |
6.5 20CrMnTi齿轮钢工业试制成分及工艺优化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B:各成分钢中平衡固溶的[C]、[N]、[Ti]量及TiC_xN_(1-x)化学式中系数x随温度的具体数值变化 |
附录C: 不同成分钢Ostwald熟化速率计算式中各参数随温度变化数值 |
(7)拖拉机最终传动被动齿轮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零件基本参数 |
1.1 齿轮基本参数 |
1.2 材质及热处理要求 |
1) 材质一: |
2) 材质二: |
2 失效件检验 |
2.1 化学成分检验 (见表1所示) |
2.2 断口及相关部位宏观分析 |
2.3 断口微观分析 |
2.4 金相组织检验 |
2.5 硬度检测 |
3 抗弯强度对比 |
3.1 试验条件 |
3.2 测试结果 |
4 问题分析 |
5 结论 |
(8)稀土渗碳工艺在汽车齿轮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渗碳及稀土渗碳的发展现状 |
1.2.1 渗碳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
1.3 加速化学热处理的途径 |
1.4 稀土渗碳工艺及其发展状况 |
1.4.1 稀土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
1.4.2 渗剂中加稀土的几种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 |
1.6 本论文研的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备 |
2.3 检测设备和仪器 |
2.4 试验工艺方案 |
2.4.1 最佳稀土添加量的确定工艺 |
2.4.2 稀土加入对渗碳动力学影响试验工艺 |
2.4.3 高碳势稀土渗碳试验 |
2.4.4 工件变形测量工艺 |
2.4.5 稀土渗碳组织调整的基础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稀土对渗碳动力学的影响 |
3.1 最佳稀土加入量的确定 |
3.2 添加稀土对渗碳速度的影响 |
3.2.1 相同工艺条件下添加稀土对渗碳层深的影响 |
3.3 提高碳势对渗碳速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稀土渗碳层组织和工件变形 |
4.1 稀土渗碳层显微组织 |
4.1.1 齿轮常规渗碳的渗层组织 |
4.1.2 齿轮渗碳层中碳化物形貌 |
4.1.3 提高碳势对稀土渗碳层显微组织影响 |
4.1.4 获得较佳碳化物的渗碳工艺 |
4.2 稀土添加对汽车齿轮中黑色组织的影响 |
4.3 渗碳温度对淬火工件变形的影响 |
4.4 试验用钢的推荐稀土渗碳工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工程硕士研究生简历 |
(9)重型汽车齿轮热处理变形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重型汽车齿轮热处理工艺及变形影响因素综述 |
1.1 国内外重型汽车齿轮用钢综述 |
1.1.1 重型汽车齿轮选材要求 |
1.1.2 国外重型汽车齿轮用钢情况 |
1.1.3 国内重型汽车齿轮用钢情况 |
1.2 重型汽车齿轮热处理工艺综述 |
1.2.1 预先热处理的发展 |
1.2.2 齿轮渗碳淬火工艺综述 |
1.2.1.1 国外动态 |
1.2.2.2 国内情况 |
1.3 重型汽车齿轮渗碳变形影响因素 |
1.3.1 重型汽车齿轮热处理变形要求 |
1.3.2 影响因素总述 |
1.3.3 材料形状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
1.3.4 材料品质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
1.3.5 锻造对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
1.3.5.1 锻造金属纤维流线形状对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
1.3.5.2 锻造比对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
1.3.5.3 带状组织对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
1.3.5.4 锻造过热对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
1.3.6 预先热处理对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
1.3.7 冷加工对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
1.3.8 渗碳工艺及设备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
1.3.8.1 装炉方式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
1.3.8.2 温度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
1.3.8.3 淬火介质、淬火冷却规范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
1.3.8.4 渗碳淬火设备的影响 |
1.4 杭齿集团重汽齿轮热处理生产情况及存在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案及实施 |
2.1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2.2 齿轮变形研究方案 |
2.2.1 预先热处理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
2.2.2 设备与工艺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
2.2.3 材料淬透性对齿轮变形的影响 |
2.3 预先热处理对齿轮变形影响的对比试验 |
2.3.1 试验目的 |
2.3.2 试验条件 |
2.3.3 试样选取及工艺参数 |
2.4 渗碳设备与工艺对齿轮变形影响的试验 |
2.4.1 试验目的 |
2.4.2 试验条件 |
2.4.3 试样选取及工艺参数 |
2.5 材料淬透性对齿轮变形影响的对比试验 |
2.5.1 试验目的 |
2.5.2 试验材料 |
2.5.3 试验零件 |
2.5.4 零件加工工艺 |
2.5.4.1 齿轮加工简介 |
2.5.4.2 齿坯的预先热处理 |
2.5.4.3 齿轮的渗碳淬火工艺 |
2.6 齿轮变形检测 |
第三章 齿坯预先热处理工艺对齿轮热处理变形影响分析 |
3.1 试验结果 |
3.1.1 热处理项目检验结果 |
3.1.2 齿轮变形测量结果 |
3.2 试验分析 |
3.2.1 预先热处理组织分析 |
3.2.2 一速齿轮变形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齿轮变形热处理工艺探讨 |
4.1 试验结果 |
4.1.1 不同装炉方式对零件变形的影响 |
4.1.2 不同冷却方式对零件变形的影响 |
4.1.3 不同工艺方式对零件变形的影响 |
4.2 试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用控制淬透性带钢前后齿轮变形对比分析 |
5.1 试验结果 |
5.1.1 原材料检测 |
5.1.1.1 组织检测结果 |
5.1.1.2 末端淬透性检测结果 |
5.1.2 零件硬度与金相检测 |
5.1.3 零件变形测量结果 |
5.1.3.1 一二速齿套齿套的淬火变形 |
5.1.3.2 四速齿轮淬火的变形 |
5.1.3.3 二轴淬火变形情况 |
5.2 20CrMnTiH、20CrMnTi两种材料变形数据比较 |
5.2.1 齿套变形数据对比 |
5.2.2 四速齿轮变形数据对比 |
5.2.3 二轴变形数据分析 |
5.3 试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10)20CrMnTi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备、条件及工艺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 结束语 |
四、20CrMnTi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载齿轮热处理及应用[J]. 付海峰,李俏,徐跃明. 金属热处理, 2020(03)
- [2]真空低压渗碳技术研究进展[J]. 韩永珍,李俏,徐跃明,胡小丽,李枝梅. 金属热处理, 2018(10)
- [3]碳氮共渗对20CrMnTi钢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J]. 吴旋,颜志斌,刘静,李坤茂,陆万吉. 铸造技术, 2018(10)
- [4]20CrMnTi钢渗碳工艺研究进展[J]. 单东栋,赵作福,李鑫,齐锦刚,王建中.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5]热处理技术对小模数齿轮用材料20CrMnTi钢滑动磨损行为的影响[J]. 朱繁康,张伟文.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4(07)
- [6]20CrMnTi钢成分优化对组织及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D]. 亓海全.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8)
- [7]拖拉机最终传动被动齿轮失效分析[J]. 李立,王顺兴.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7(02)
- [8]稀土渗碳工艺在汽车齿轮上的应用研究[D]. 张伟.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6(S2)
- [9]重型汽车齿轮热处理变形控制[D]. 涂小龙. 浙江大学, 2005(06)
- [10]20CrMnTi齿轮渗碳和碳氮共渗工艺对比[J]. 余华俐,杨宾崇.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0(04)
标签:淬透性论文; 20crmnti论文; 碳氮共渗论文; 齿轮模数论文; 渗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