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同富裕 防止两极分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极分化论文,共同富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富裕也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大的优越性,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出现贫富两极分化。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发展不可能是平均的,要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先发展、先富起来。同时要避免两极分化,先富的地区和企业要带动和帮助后发展的地区和企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 两极分化 发展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容,既非常丰富又十分深刻。准确地把握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和本质,是理解并实践这一思想的必要前提。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预见,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人类的理想社会。而在此之前,还必须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就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逐步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过渡创造条件。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将会日益改善。恩格斯曾经预想,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
上述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些本来很明白的基本原理却被“四人帮”搞乱了,搞颠倒了。他们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他们的倒行逆施,导致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贫困状态。
邓小平同志批驳了“四人帮”的错误观点,多次强调提出:第一,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因此,“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3]第二,“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要摆脱贫穷。”[4]“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5]第三,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忽视了社会主义阶段要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还比较贫困,因此,“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6]“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7]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搞乱的东西很多,“贫穷的社会主义”就是其中之一。邓小平同志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锋相对地指出,“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就把被“四人帮”颠倒了的是非纠正过来,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使人们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批驳“贫穷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是邓小平从理论上拨乱反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到“八五”末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980年的439元,提高到1994年的3179.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期也从191.33元提高到1220.98元。人们从铁的事实中,看到了一个日益富裕、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大的优越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但是不是富裕了就等于社会主义呢?
1986年,邓小平在答一位美国记者问时说:“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8]一个国家的富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贫穷;另一种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反映了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
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存在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社会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家聚积起越来越多的财富,而广大劳动人民却相对贫困。在素有“金元帝国”、“丰裕社会”之称的美国,占家庭总数1%的最富有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全社会私人财产的比例,从70年代初期的20%上升到现在的40%以上;另一方面,全国近15%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据美国《投资者商业日报》报道,从1992年至1994年,最富有的美国人的收入平均增加了21%,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几乎没有增长。在英国,1%的最富有者拥有全国18%的财富。1979年——1992年,最富有的10%人口的实际收入增加了55%,而最贫穷的10%人口的实际收入却减少了17%。在拉丁美洲的洪都拉斯和秘鲁,占总人口10%的最富裕的人的收入,约为占总人口10%的最贫穷的人的80倍。[9]
恩格斯1891年在为《雇佣劳动与资本》所写的序言中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人数不多的过分富有的阶级和人数众多的无产的雇佣工人阶级,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时它的极大多数成员却几乎得不到或完全得不到保障去免除极度的贫困。”[10]马克思也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有产阶级的财富和实力的增长’确实是‘令人陶醉的’”,而劳动群众的贫困并未消除,“在现代这种邪恶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会对比和加强社会对抗。”[1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属于全体人民,因而产品的分配必然由社会支配,实行按劳分配。恩格斯早就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下,“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都将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归社会全体成员支配。”[12]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他反复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3]“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4]“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有日子普遍好过。”[15]
在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中,有三点非常突出。一是不搞两极分化。他说:“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16]“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17]“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8]注意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是我们在制定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十分警惕的问题,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二是不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早在70年代后期,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19]80年代以后,他多次告诫人们警惕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他说:“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20]不过,邓小平坚信,在我国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即使将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几千美元,生活更加富裕了,也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21]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级分化。三是尖锐地提出,在怎样富裕起来的问题上,也有个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他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22]80年代初,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到本世纪末争取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说,到那时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但“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办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23]问题十分明白,如果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国家富裕了,但是没有走共同富裕道路,而是出现两极分化,那么,就难免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指出的那样,贫富分化的“现代邪恶”,将使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所以,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不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4]
三、既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起来,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发展,是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根本途径。要想尽快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而在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的中国,什么是比较快的发展道路呢?1978年,邓小平同志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共同发展。他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的“大政策”。[25]在以后的整个改革过程中,党和政府一直执行这个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的“大政策”,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为什么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够比较快地实现共同富裕呢?这首先是因为,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一段很长时间内,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能逐步实现。其次,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等条件差异很大。条件好的那部分地区、企业和工人农民,应当也可以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裕起来。如果硬要限制他们发展,搞平均主义,那就只能象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再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先富裕起来,可以起如下三个作用:一是鼓励作用,使全国人民通过活生生的富裕典型,看到党的富民政策,树立致富信心。二是示范作用,使后进地区的人们学有榜样,找到致富的路子。三是帮助作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企业可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企业,使他们更快地发展、富裕起来。
由于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带动、帮助后发展的地区,是一个能比较快地实行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所以我们要坚持执行。但在允许和鼓励“先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和避免出现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思想中,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的全部,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各地党和政府,尤其是先富起来的地区、企业和人们,都要牢记这个最终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他说:“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27]“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28]发达地区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这些政策建议,改革以来都形成了政府政策和社会行动,实施的效果很好。
邓小平考虑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后进地区,始终着眼于发展。因为只有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裕起来,才有可能对后进地区进行有效的帮助。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有后进地区经过自己努力,在先富裕地区帮助下发展起来,才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都是关系到全局的。因此,邓小平认真考虑什么时间是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先富帮后富的最好时机问题。1990年他说,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因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29]1992年他指出,解决这个问题太早了也不行。因为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刚走上富裕之路,经济实力还不强,这时承担“帮”的任务过多过重,会削弱这些地区的活力,影响进一步发展,最终也会延误对后进地区的帮助。只有发达地区不断地继续发展,才能加大对后进地区的帮助力度。他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30]实际发展比邓小平同志预想的要快。我国不少地区已提前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与后进地区实行了对口帮扶。国家已开始实施经济建设逐步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经过全党、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抓住时机,努力发展,避免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注释:
[1]《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2页。
[2][3][4][5][6][7][8][13][14][15][16][17][18][20][21][22][23][24][26][27][28][29][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1—172、64、254—255、264、225、370、172、255、172、161—162、172、111、149、111、139、208、64、364、374、111、374、364、374页。
[9]《光明日报》1996年1月27日,新华社1996年6月12日纽约电。英国《金融时报》1995年2月10日。
[10][12]同[1],第1卷,第348、249页。
[11]同上,第2卷,第130页。
[19][25]同[2],第二卷,第236、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