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初级中学 164133
【摘要】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切实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构建教育的“情感场”,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语文教学深远的教育意义才会显现出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感;相辅相成;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7-133-01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人类的各类感官用于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与认识,并进行相应地学习。而由于每一人都是自然界中最独一无二的存在,产生了各人不同的看法、想法,构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社会与生态。语文文学的教学使学生是面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地统一传授教学知识的方式,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定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掩盖了自身独有的独特思维方式,失去了主动学习、探索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与情感地表达。而语文传统教学更多是培养学生的识字量,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运用词句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致使大多形成了统一的答题思维模式。而在当今教育新课改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则要求学生在基础识字与知识理解学习上培养审美情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的优秀文章与诗词,从学习体会原始情感中的喜、怒、哀、乐、爱、惧、恶、欲,到延伸出的师生情、朋友情、同学情、爱美情等,再逐步到事业情、阶级情、爱国情等的升华,都是以体会事物的美好而产生的情感。所以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并学会欣赏美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能力与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充实自身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品质道德,完善成就更好地自我,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能力与要求
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授,大多以讲解的授课方式,易使学生形成一味听讲、接受所授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进而缺少自主发现事物美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审美情感的机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审美的感受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最先认知事物是通过感官器官,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进行对事物的基本认识与了解。从而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可从学生对文学的领悟开始。例如,教师在学生学习优秀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对文学词语所构成的语言内容进行品读、分析,让学生从语言文学中感受词句的内涵、形象与思想,感受词语的妙用对整篇文学美的呈现。并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诵读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思想情感,让学生自身完全融入进文学作品中。其次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载体,虽然每一位学生都在根据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安排学习着相同的知识内容,但每一位同学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正如同一题材的文学作品每一篇都有各自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因此教师因教会学生在审美上有不同理解与比较。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不同美的认知与感受并非凭空出现,学生要发现文学美,了解文学美,感悟文学美的前提应具有一定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散自我思维,跳出思维的局限性,才能不断发现、感受到文学所呈现给予读者真正的美。
三、结合相关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一方面应结合相关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美与丑,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感。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社会中人事物的关系变得多变与复杂,而学生在处于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更多是美好的。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好奇心都很强,很容易被周围新鲜事物所吸引,缺乏一定辨别事物善恶美丑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事物的美丑,并不一味以自我的兴趣、好奇为主导而偏离对美的认知。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会领悟文学中所呈现的美的同时,可让学生自我尝试叙述所领悟到的文学美,学会表达对美的认知与感受。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认知与用语言准确表达是学生审美情感能力培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学生只有在发现美时学会了辨别,才能正确认知、感悟美,并进一步学会将感受的美以自我的方式表达,才能升华致创造美,实现知识积累与品行修养的同步提升,并实现了新课改教程中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发展。
语文美育是语文学科教育中的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中,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极为活跃的因素。它借助课文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的审美蕴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雪梅,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力的培养[A].四川师范大学2008.
论文作者:丁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7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事物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7月刊论文;